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标志看中国大陆开始走向繁荣和富强,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电影,特别是电影歌曲又会有怎样的发展状况呢?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电影 歌曲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中国。(或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定军山》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自1966年开始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建设现代化新生活的热情得以释放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和电影歌曲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繁荣。
1 80年代电影歌曲的发展简况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80年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彩色片与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涌现出如《小花》、《庐山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黑三角》、《知音》、《芙蓉镇》、《海外赤子》、《红牡丹》、《小街》、《牧马人》、《红高梁》等等一大批丰硕成果,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的电影歌曲,如《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谁不说俺家乡好》、《知音》、《绒花》、《驼铃》、《我爱你中国》、《酒神曲》、《牡丹之歌》、《川江号子》、《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牧羊曲》、《心中的玫瑰》、《大海故乡》、《祖国之爱》、《雁南飞》、等等,这些歌曲优美、抒情,深刻地反映出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喜悦的心情,积极面对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这一时期,我们电影歌曲创作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王酩、王立平、时乐蒙、施光南、郑秋枫、谷建芬、吕远等。他们的创作体裁多样,作曲技巧娴熟丰富,融合了港台的流行音乐元素、民间音乐等特点,其旋律优美,紧跟时代,富有感染力。也出现了一批大众熟悉和喜爱的电影歌曲歌唱家,如李谷一、郑绪兰、朱逢勃、叶佩英、关贵敏、蒋大为等。他们的歌唱风格清新、自然、字正腔圆、音色甜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电影歌曲,空前地活跃在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那么多为群众喜欢的电影歌曲、歌唱家和作曲家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纪录被记载,因为这个纪录不仅是被电影和电影歌曲所创造,同时更是被那个不可重复的时代所创造。
2 80年代电影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创作风格
2.1 题材广阔,体裁多样
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国内外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开始平繁展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亿万群众朝气蓬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壮丽画卷。这画卷给表现现实社会的电影歌曲带来的突出变化是题材广阔、体裁多样。
2.1.1 进行曲是五、六十年代普遍使用,数量较多的一种歌曲体裁。80年代明显减少,但在电影歌曲中也还是加以使用。比如故事片《女教官的报告》主题歌《绿色进行曲》,从其名字就明确标示出是进行曲。其节奏性强、明快简洁、情绪激昂,突出了进行曲的体裁特点。
2.1.2 劳动歌是指与某种具体的劳动相联系的、节奏较规则、曲调带有劳动气息和韵律的歌曲体裁。故事片《四渡赤水》的插曲《草鞋歌》,就属于劳动歌。
2.1.3 抒情歌曲体裁在80年代的电影歌曲中仍然是数量最多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而抒展,长于抒情且有极为细腻的强弱变化。《牧羊曲》、《雁南飞》、《大海啊,故乡》等大量抒情歌曲成为各类电影中歌曲的主流体裁。
2.1.4 通俗性的电影歌曲体裁,在我国是80年代的新产品。是在受到港台歌曲和美国乡村音乐等的影响下,借用了迪斯科、摇滚乐等节奏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歌曲体裁。故事片《摇滚青年》的插曲《给你一片温柔》,就是通俗性电影歌曲的典型代表。
2.1.5 电影歌曲的体裁样式与具体的演唱形式和音乐情绪直接相关。在演唱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既有对唱,还有齐唱、重唱等多种形式。在音乐情绪上,有些歌曲气势磅礴、雄壮激昂;有些歌曲委婉细腻、抒情优美;有些是节奏轻快、活泼开朗:有些则深沉平稳、内在含蓄而有些却是诙谐幽默、风趣横生。
2.2 电影歌曲具有较强的地区特点
电影所反映的故事内容发生在什么地区,那么,它的歌曲也基本上带有这个地方的音乐特色,更加深化该故事内容的色彩。比如说,故事片《黄土地》,是反映1939年陕北某山村的民间女歌手翠巧,为了反抗“娃娃亲”而投奔革命的故事。其主题歌《女儿歌》是用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典型的陕北地方民间音乐曲调,更加烘托了陕北的风土人情。面对滚滚的黄河,翠巧在涛声伴奏下的低吟浅唱,把黄土高原的地域风格,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
2.3 电影歌曲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和睦大家庭。除汉族外,凡是表现某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内容的片子,也多从那个民族的音乐所特有的音调出发,来创作具有该民族风格的电影歌曲。比如,故事片《森吉德玛》的插曲《思念》,一听那带有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大草原风味的曲调,和蒙古族民歌特有的旋律型,就知道它是蒙古族的歌曲,附和了《森吉德玛》这一影片的民族特色。
再比如,《情歌》是描写一对藏族青年爱情悲剧的故事片《无情的情人》的主题歌。它那只有藏族音乐(包括民歌)才具备的旋律特色,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衬词和衬腔,使人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它是属于藏族人民的歌曲,
2.4 电影歌曲中的古典风格
根据电影剧情发生的不同年代,作曲家要寻求与其历史年代相适应的特色音乐。尤其是古装片,人物的形象从化装到服饰是古代的,使用的语言、表演和礼仪等也都是古典式的,其中的歌曲音调,也必然要求带有一定的古典风味。为了达到歌曲与剧情的一致,在歌曲创作中,都多少溶进些历史较久的昆曲和古琴音乐中的琴歌的因素,以体现音乐上的古典风格。比如在《胭脂》中,胭脂在甜蜜的梦中与鄂书生同游仙境时,由画外音演唱的插曲《霞染胭脂映湖心》,其曲调就吸收了越剧和昆曲等戏曲音乐素材。又如故事片《流千古》,它的插曲《春花尽落志未酬》,在旋律里也揉进了 南方昆曲的因素。
2.5 电影歌曲具电影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二泉映月》是描写我们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音乐故事片。其中的插曲《湖光山影》和《小小无锡景》,不但具有江南民歌那种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而且听来很像是阿炳本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这两首插曲时,依据了影片主人公阿炳的音乐风格,尽管歌曲是新的创作,而曲调风格却与阿炳作品相一致,从而使歌曲具有主人公阿炳的音乐形象。
又比如故事片《泪痕》中的插曲《心中的玫瑰》,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特定华侨身份,从异国它乡回到祖国,在《心中的玫瑰》的前奏音乐中,特意穿插了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星星索》的音调,以刻画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2.6 通俗音乐进入电影
八十年代电影歌曲并没有拘泥于过去传统的电影歌曲模式,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受港台歌曲和美国乡村音乐的影响,以及电声乐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影视音乐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通俗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进入了电影中。如众所周知《红高粱》,其赵季平作曲的《红高梁》主题歌曲《妹妹曲》阳插曲《酒神曲》,歌曲不用画外的宣叙、咏叹,不让歌唱家作音画分离的演唱,而是由剧中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性格化地演唱。使通俗歌曲明显地摆脱了简单的模仿,向着塑造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2.7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80年代,电视歌曲的大量产生,与电影歌曲形成并行与交叉的发展形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人民生活的现代化,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也进入了人民的欣赏领域。现代音乐的不结合音的解放,从有调性到无调性及多调性的技术理论,被我国作曲家所应用。一些“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及“新古典音乐”也在我国出现。“迪斯科”一类的流行音乐更是为作曲家们大量使用。电影歌曲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形式,又有经过艺术杂交而产生的新作品。不但体现了电影主题思想,故事内容的千差万别,也是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发挥。不但塑造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理想、情操、追求、爱好、性格、气质、风貌情趣,还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欣赏的多元化要求。
作曲家们为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变化着的审美观念,努力提炼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广泛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各种电声乐器,使电影歌曲风格变化无穷。比如,故事片《当代人》主题歌《年轻的心》,之所以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是作曲家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与轻音乐节奏杂交的方式,使其歌曲形式新颖,富有新意,体现了80年代现代风格。
3 电影歌曲的功能特点及艺术魅力
提起电影歌曲,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同影片的具体情节和场景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电影,就没有电影歌曲这种音乐形式。而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抒发人物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其它艺术手段难以奏效的特殊作用。有人这样比喻:如果影片中的背景、道具、特技、和演员等可见的东西是影片的实体的话,那么电影音乐则是他们的灵魂。电影歌曲就是这灵魂中最闪光的部分。实体和灵魂当然不应分离,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活生生的、感人的艺术。电影歌曲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创作到演唱,既要受到电影剧情的制约,又要为影片的总体艺术服务。这就是电影歌曲的功能性特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歌曲最明显之处。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既依附于影片的存在,又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当故事片《大海在呼唤》放映后,在当时成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论,但该影片的主题歌《大海啊,故乡》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了。有些人并没有看过电影,当听到片中的歌曲时,却十分感动,争相学唱。可见,成功的电影歌曲虽然产生于电影,却可作为独立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和欣赏。电影歌曲受到了人们的特殊青睐和普遍欢迎。为什么当时的电影歌曲会有如此迷人的艺术魅力呢?
3.1 电影歌曲比较易唱上口,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从歌词上看,电影歌曲的词都较生活化和口语化,既简练又深刻,既生动又形象:曲调上流畅动听、通俗易唱、朗朗上口,具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或者地方特色;乐曲结构短小精练,旋律线条不很复杂,音域也不太宽广,便于记忆和学唱。而80年代的电影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牡丹之歌》、等大都具有上述特点。
3.2 电影歌曲具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来自电影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充满画面和声音的世界。人们感受各种事物和认识世界,也绝离不开视觉和听觉。正因如此,音画结合的电影,具备了其他姊妹艺术所不及的巨大优势。又由于电影艺术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也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80年代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自然魅力无比。
3.3 电影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歌唱家的努力分不开的
电影歌曲是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的具体歌声来和观众见面的。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唱,能否充分体现到作者的意图,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剧情,将直接影响电影歌曲的艺术效果。只有作品写得好,演唱得好,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艺术魅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里,配唱演员很多,其中较突出的如李谷一、李双江、蒋大为、关贵敏、关牧村、毛阿敏等歌唱家和歌星,以及一大批歌坛新秀,伴随他们用不同歌唱方法和艺术风格所演唱的电影歌曲,为人们所熟悉和称道。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乔羽曾说,“电影是传播歌曲的利器,每个年代的电影歌曲都记录着这个年代的喜怒哀乐。”。电影歌曲在80年代稳步向前发展是和祖国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紧密相连的。从这十年电影歌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电影歌曲仍然是严肃歌曲、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并行发展,而且互相影响、渗透和融合。虽然电影受到了电视的冲击,出现与电视这两种传播媒介并行发展,争奇斗妍,各领风骚的局面,但这使得电影歌曲在创作、演唱和流传上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电影 歌曲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中国。(或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定军山》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自1966年开始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建设现代化新生活的热情得以释放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和电影歌曲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繁荣。
1 80年代电影歌曲的发展简况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80年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彩色片与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涌现出如《小花》、《庐山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黑三角》、《知音》、《芙蓉镇》、《海外赤子》、《红牡丹》、《小街》、《牧马人》、《红高梁》等等一大批丰硕成果,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的电影歌曲,如《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谁不说俺家乡好》、《知音》、《绒花》、《驼铃》、《我爱你中国》、《酒神曲》、《牡丹之歌》、《川江号子》、《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牧羊曲》、《心中的玫瑰》、《大海故乡》、《祖国之爱》、《雁南飞》、等等,这些歌曲优美、抒情,深刻地反映出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喜悦的心情,积极面对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这一时期,我们电影歌曲创作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王酩、王立平、时乐蒙、施光南、郑秋枫、谷建芬、吕远等。他们的创作体裁多样,作曲技巧娴熟丰富,融合了港台的流行音乐元素、民间音乐等特点,其旋律优美,紧跟时代,富有感染力。也出现了一批大众熟悉和喜爱的电影歌曲歌唱家,如李谷一、郑绪兰、朱逢勃、叶佩英、关贵敏、蒋大为等。他们的歌唱风格清新、自然、字正腔圆、音色甜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电影歌曲,空前地活跃在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那么多为群众喜欢的电影歌曲、歌唱家和作曲家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纪录被记载,因为这个纪录不仅是被电影和电影歌曲所创造,同时更是被那个不可重复的时代所创造。
2 80年代电影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创作风格
2.1 题材广阔,体裁多样
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国内外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开始平繁展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亿万群众朝气蓬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壮丽画卷。这画卷给表现现实社会的电影歌曲带来的突出变化是题材广阔、体裁多样。
2.1.1 进行曲是五、六十年代普遍使用,数量较多的一种歌曲体裁。80年代明显减少,但在电影歌曲中也还是加以使用。比如故事片《女教官的报告》主题歌《绿色进行曲》,从其名字就明确标示出是进行曲。其节奏性强、明快简洁、情绪激昂,突出了进行曲的体裁特点。
2.1.2 劳动歌是指与某种具体的劳动相联系的、节奏较规则、曲调带有劳动气息和韵律的歌曲体裁。故事片《四渡赤水》的插曲《草鞋歌》,就属于劳动歌。
2.1.3 抒情歌曲体裁在80年代的电影歌曲中仍然是数量最多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而抒展,长于抒情且有极为细腻的强弱变化。《牧羊曲》、《雁南飞》、《大海啊,故乡》等大量抒情歌曲成为各类电影中歌曲的主流体裁。
2.1.4 通俗性的电影歌曲体裁,在我国是80年代的新产品。是在受到港台歌曲和美国乡村音乐等的影响下,借用了迪斯科、摇滚乐等节奏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歌曲体裁。故事片《摇滚青年》的插曲《给你一片温柔》,就是通俗性电影歌曲的典型代表。
2.1.5 电影歌曲的体裁样式与具体的演唱形式和音乐情绪直接相关。在演唱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既有对唱,还有齐唱、重唱等多种形式。在音乐情绪上,有些歌曲气势磅礴、雄壮激昂;有些歌曲委婉细腻、抒情优美;有些是节奏轻快、活泼开朗:有些则深沉平稳、内在含蓄而有些却是诙谐幽默、风趣横生。
2.2 电影歌曲具有较强的地区特点
电影所反映的故事内容发生在什么地区,那么,它的歌曲也基本上带有这个地方的音乐特色,更加深化该故事内容的色彩。比如说,故事片《黄土地》,是反映1939年陕北某山村的民间女歌手翠巧,为了反抗“娃娃亲”而投奔革命的故事。其主题歌《女儿歌》是用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典型的陕北地方民间音乐曲调,更加烘托了陕北的风土人情。面对滚滚的黄河,翠巧在涛声伴奏下的低吟浅唱,把黄土高原的地域风格,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
2.3 电影歌曲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和睦大家庭。除汉族外,凡是表现某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内容的片子,也多从那个民族的音乐所特有的音调出发,来创作具有该民族风格的电影歌曲。比如,故事片《森吉德玛》的插曲《思念》,一听那带有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大草原风味的曲调,和蒙古族民歌特有的旋律型,就知道它是蒙古族的歌曲,附和了《森吉德玛》这一影片的民族特色。
再比如,《情歌》是描写一对藏族青年爱情悲剧的故事片《无情的情人》的主题歌。它那只有藏族音乐(包括民歌)才具备的旋律特色,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衬词和衬腔,使人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它是属于藏族人民的歌曲,
2.4 电影歌曲中的古典风格
根据电影剧情发生的不同年代,作曲家要寻求与其历史年代相适应的特色音乐。尤其是古装片,人物的形象从化装到服饰是古代的,使用的语言、表演和礼仪等也都是古典式的,其中的歌曲音调,也必然要求带有一定的古典风味。为了达到歌曲与剧情的一致,在歌曲创作中,都多少溶进些历史较久的昆曲和古琴音乐中的琴歌的因素,以体现音乐上的古典风格。比如在《胭脂》中,胭脂在甜蜜的梦中与鄂书生同游仙境时,由画外音演唱的插曲《霞染胭脂映湖心》,其曲调就吸收了越剧和昆曲等戏曲音乐素材。又如故事片《流千古》,它的插曲《春花尽落志未酬》,在旋律里也揉进了 南方昆曲的因素。
2.5 电影歌曲具电影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二泉映月》是描写我们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音乐故事片。其中的插曲《湖光山影》和《小小无锡景》,不但具有江南民歌那种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而且听来很像是阿炳本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这两首插曲时,依据了影片主人公阿炳的音乐风格,尽管歌曲是新的创作,而曲调风格却与阿炳作品相一致,从而使歌曲具有主人公阿炳的音乐形象。
又比如故事片《泪痕》中的插曲《心中的玫瑰》,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特定华侨身份,从异国它乡回到祖国,在《心中的玫瑰》的前奏音乐中,特意穿插了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星星索》的音调,以刻画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2.6 通俗音乐进入电影
八十年代电影歌曲并没有拘泥于过去传统的电影歌曲模式,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受港台歌曲和美国乡村音乐的影响,以及电声乐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影视音乐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通俗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进入了电影中。如众所周知《红高粱》,其赵季平作曲的《红高梁》主题歌曲《妹妹曲》阳插曲《酒神曲》,歌曲不用画外的宣叙、咏叹,不让歌唱家作音画分离的演唱,而是由剧中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性格化地演唱。使通俗歌曲明显地摆脱了简单的模仿,向着塑造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2.7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80年代,电视歌曲的大量产生,与电影歌曲形成并行与交叉的发展形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人民生活的现代化,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也进入了人民的欣赏领域。现代音乐的不结合音的解放,从有调性到无调性及多调性的技术理论,被我国作曲家所应用。一些“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及“新古典音乐”也在我国出现。“迪斯科”一类的流行音乐更是为作曲家们大量使用。电影歌曲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形式,又有经过艺术杂交而产生的新作品。不但体现了电影主题思想,故事内容的千差万别,也是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发挥。不但塑造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理想、情操、追求、爱好、性格、气质、风貌情趣,还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欣赏的多元化要求。
作曲家们为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变化着的审美观念,努力提炼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广泛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各种电声乐器,使电影歌曲风格变化无穷。比如,故事片《当代人》主题歌《年轻的心》,之所以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是作曲家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与轻音乐节奏杂交的方式,使其歌曲形式新颖,富有新意,体现了80年代现代风格。
3 电影歌曲的功能特点及艺术魅力
提起电影歌曲,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同影片的具体情节和场景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电影,就没有电影歌曲这种音乐形式。而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抒发人物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其它艺术手段难以奏效的特殊作用。有人这样比喻:如果影片中的背景、道具、特技、和演员等可见的东西是影片的实体的话,那么电影音乐则是他们的灵魂。电影歌曲就是这灵魂中最闪光的部分。实体和灵魂当然不应分离,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活生生的、感人的艺术。电影歌曲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创作到演唱,既要受到电影剧情的制约,又要为影片的总体艺术服务。这就是电影歌曲的功能性特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歌曲最明显之处。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既依附于影片的存在,又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当故事片《大海在呼唤》放映后,在当时成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论,但该影片的主题歌《大海啊,故乡》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了。有些人并没有看过电影,当听到片中的歌曲时,却十分感动,争相学唱。可见,成功的电影歌曲虽然产生于电影,却可作为独立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和欣赏。电影歌曲受到了人们的特殊青睐和普遍欢迎。为什么当时的电影歌曲会有如此迷人的艺术魅力呢?
3.1 电影歌曲比较易唱上口,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从歌词上看,电影歌曲的词都较生活化和口语化,既简练又深刻,既生动又形象:曲调上流畅动听、通俗易唱、朗朗上口,具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或者地方特色;乐曲结构短小精练,旋律线条不很复杂,音域也不太宽广,便于记忆和学唱。而80年代的电影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牡丹之歌》、等大都具有上述特点。
3.2 电影歌曲具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来自电影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充满画面和声音的世界。人们感受各种事物和认识世界,也绝离不开视觉和听觉。正因如此,音画结合的电影,具备了其他姊妹艺术所不及的巨大优势。又由于电影艺术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也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80年代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自然魅力无比。
3.3 电影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歌唱家的努力分不开的
电影歌曲是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的具体歌声来和观众见面的。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唱,能否充分体现到作者的意图,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剧情,将直接影响电影歌曲的艺术效果。只有作品写得好,演唱得好,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艺术魅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里,配唱演员很多,其中较突出的如李谷一、李双江、蒋大为、关贵敏、关牧村、毛阿敏等歌唱家和歌星,以及一大批歌坛新秀,伴随他们用不同歌唱方法和艺术风格所演唱的电影歌曲,为人们所熟悉和称道。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乔羽曾说,“电影是传播歌曲的利器,每个年代的电影歌曲都记录着这个年代的喜怒哀乐。”。电影歌曲在80年代稳步向前发展是和祖国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紧密相连的。从这十年电影歌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电影歌曲仍然是严肃歌曲、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并行发展,而且互相影响、渗透和融合。虽然电影受到了电视的冲击,出现与电视这两种传播媒介并行发展,争奇斗妍,各领风骚的局面,但这使得电影歌曲在创作、演唱和流传上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