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于1963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邀请赛,使二胡艺术活动在上海有一个地标性的命名。半个多世纪来,这一赛事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成为当代二胡艺术最为重要的赛事之一。如今,这一全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二胡艺术活动,更名为“上海二胡艺术周”。积聚二胡艺术百年变革的气韵沉淀,承续“上海之春”的理念和规模,2016年5月,二胡艺术迎来了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春天。
2016年4月30日~5月4日,由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奉贤区政府、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包括“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暨上海奉贤首届‘言子杯’孙文明二胡大赛”“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论坛”等活动在内的“上海二胡艺术周”在上海成功举办。
有别于历届“上海之春”二胡邀请赛,2016“上海二胡艺术周”并不局限于专业选手比赛,而是集赛事、大师班、论坛、音乐会等版块全面展开,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进行多维度的探索实践。
一
本届“二胡艺术周”的“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在上海奉贤会议中心举办。与过往大型赛事有所不同,此次邀请赛聚焦在更为具象的目标——以纪念盲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孙文明先生为主题,将孙文明先生的重要作品作为大赛各个组别的规定曲目。主办方以此体现自己对传统精华的坚守,向卓越的民间音乐家致敬,并希望通过对传统经典专题的关注,进一步强化艺术寻根的重要意义。另外,本届比赛首次设立非职业组,期待能够以此唤起更广范围内对于二胡艺术民间传统的继承观念。为考察选手对于当代不同时期二胡作品的掌握程度,专业组的规定曲目除了孙文明的作品,还有闵惠芬的《洪湖主题随想曲》、高韶青的《戈壁》和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此外,本次比赛委约作曲家许舒亚创作了《漓江吟》作为决赛规定曲目。
经过激烈的角逐,专业组第一名空缺。上海音乐学院的孙瑶琦、钟笑天、施悦,薛辰茜分别获得专业组第二、三、五、六名,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啸获得第四名,薛辰茜获“孙文明演奏奖”。
比赛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盲人二胡大师孙文明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早在50年代,他就开始了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大胆探索,对二胡声音表现力的创新是他二胡艺术的显著特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听到二胡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将模拟融入到特定的旋律和曲式结构之中。在技术手段上,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无千斤、双弦双马尾等演奏技法。这些极具独创性的演奏技法,令业界刮目相看,并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孙文明的二胡艺术虽为二胡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笔者认为,至今业界对孙文明作品的关注、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教学上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这次比赛现场来看,大多数选手在技法上虽较娴熟,但并未演奏出孙文明作品真正的气质和内涵。这不由引发了我的疑虑,孙文明式的探索在历史岁月的冲刷之下,其闪亮的光芒与重要的价值,究竟是失去了?还是被掩盖了?历史的进步总是踩着前一代人奠下的基石,是拾级而上还是另谋出路?虽然另谋出路也是一条路,但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着舍本求末的行为。在前人酝酿的土壤中本可以有新的发现、新的提升和创造,但我们往往舍本求末、背道而驰……当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高韶青曾说,他的创作曾受到孙文明先生颇多启发。从高韶青一些独特的声音、弓指法技巧和对乐器的改造中,使人看到了痴迷于音色可塑性和新颖技巧拓展的孙文明的影子。
本届比赛专业组第一名空缺,反映了目前业界在经典传承这一课题上较为薄弱的现状。年轻选手拉琴机械化,难以触动音乐情感本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经典缺乏了解,甚至毫无兴趣。我们都懂得“艺术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个道理,可是在追寻艺术真谛的道路上,好大喜功、浮夸不实等外在的诱惑无处不在。而要学好一门艺术,敬畏心与信仰是根本,敬畏与信仰则缘于对经典的研究,缘于传承。首届“上海二胡艺术周2016二胡邀请赛”未能产生“状元”,这是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许会引发我们对经典传承现状的深度思考。
二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琵琶专业教材会议”,第一本《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材》随之出炉。201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再次牵头举办“2010全国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暨二胡新作品创作大赛”,有效整合了当今二胡艺术从教学到创作的优秀成果。这两次相隔近半个世纪的活动对整个二胡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6年5月2日至4日,为继续发扬前两届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2016“上海二胡艺术周——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论坛”在上海王国潼在大师班授课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不仅仅是谈论,作为主办者的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论坛能在专业领域有怎样切实的贡献,怎样唤起我们对二胡艺术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5月3日“上音”学术厅,在四位二胡前辈的大师班中,老一辈艺术家与示范学生、现场观众亲切互动,以历史为经、以南北风格为纬,对四首风格各异的传统二胡作品再次进行探讨与演示,由此展现了前辈大师们成熟的教学理念。王永德老师生动朴实的讲解示范令我们知道“江南丝竹”的一招一式非一时可得,仔细揣摩、浸泡式的学习方可悟出其道。王国潼老师以自己的研究纠正了业界多年来对刘天华作品《烛影摇红》早已深入人心的“误读”。鲁日融老师作为秦派二胡创始人,将其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代表作《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素材等作了详尽细致的介绍。刘长福老师讲授孙文明的《流波曲》,使在场所有人都陷入思考之中:或许我们能在获得某种人生启示后用二胡特有的琴弦张力变化、旋律起伏来表达一种更深层的情感。
5月4日“上音”学术厅,以二胡为轴心联系整个国乐当今之发展,在王建民、乔建中、钱仁平三位教授的主持下,业界专家们相继作了发言。开场由乔建中先生作了题为《“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的发言。他从“上音”民乐系特殊的三合一建制(民理、民作、民器)、“上音”二胡的教学特色和成就以及“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等三个方面对“上音”二胡的历史面貌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呈现。他指出,要在强调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再挖掘新的教学资源以保持“上音”持续不断的前进态势。 今天,教学依旧是推动民族音乐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源泉和重要环节。王永德、朱昌耀等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学中应当坚持灌输的“以传统地方乐曲为根,再加以技术创新”之理念。刘长福认为千人一面、急功近利、一味求新求快的快餐式教学应当摒弃。宋飞结合其所实践的,开放理念的双语教学模式,描述了如何在带入式、熏染式的激发性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担当力、创造力和传承力。杨易禾指出的当前国乐表演教育“偏重技术技巧训练,轻视文化修养理论研究”等现状也是非常值得业界反思的。此外,众多专家分别将他们的教学理念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与分享。作为一名演奏家,高韶青则以《如何让二胡艺术健康发展》为题指出,“音乐人应时刻保持对音乐的好奇心与发自内心的爱,满怀对音乐的激情,以一种大胸怀学会接纳和欣赏各种各样的好音乐。”
纵观近些年关乎民族器乐发展的探讨,创作无一例外地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扬从“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谈起,再次强调了好作品之于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于庆新则从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格局谈了近年二胡音乐创作的不足。他认为,60年代曾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小型二胡作品,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优秀小型作品的匮乏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主持人钱仁平教授亦由此谈到周湘林最新创作的二胡与管弦乐队作品《天马》,独奏旋律基本采用五声调式,现代属性体现在管弦乐队协奏部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于庆新在发言中还指出,作为自刘天华、刘文金之后,既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在二胡、古筝等民族器乐领域佳作频出的王建民,其创作堪称当代二胡乃至民族器乐创作的典范,在当今民族器乐领域具有旗帜性的意义,其作品及创作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邓建栋作为这一系列大部分作品的首演者,在主题发言中说到:“当今二胡的发展需要这样具有民族性语汇,前瞻性创新和可听性创作思维的优秀作品,更需要王建民先生这样能够运用其思想、情感、趣味、境界及对艺术的至高追求不断推动二胡艺术发展进步的作曲家。”
三
5月2日和5月3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两场专题音乐会,分别从二胡专业教学的不同角度展示了当前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的二胡专业领域以及具有“上音”特色的拉弦室内乐的教学成果,展现了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在内的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二胡艺术在教学和创作双重驱动下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以及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音乐会的曲目集中了近二三十年来不同时期和多样理念下创作的专业音乐院校二胡教学中使用的重要作品,在风格和演奏手法上体现出地处不同区域院校的各自特色,其中既有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如刘文金的《雪山魂塑》,王建民的《幻想叙事曲》《第四二胡狂想曲》、李博禅的《楚颂》《曾侯乙传奇》等,又有演奏家自己的创作,如赵夺良的《单鼓的传说》、胡志平的《秋词》。作为一个高水准的全国交流平台,音乐会当然还少不了高难度技巧的作品:如王乙幸的《蓝色星球——地球》、戚浩笛的《炫的狂想》等。5月3日的一场集传统、现代于一体的“弦之韵”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作品大多出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之手,鲜明地体现出“上音”的学术传统及个性特征。音乐会时静时动,将胡琴变幻出各种不同的重合奏组合方式,并从传统到现代风格中找到了闪闪发光的平衡点。有对传统经典作品如《中花六板》《游击队歌》《春江花月夜》的改编,也有像温德青的弦乐四重奏与二胡《小白菜》、刘的弦乐合奏《弦之韵》,青年作曲家张梦的胡琴二重奏《弦痕》、周漪泓的丝弦五重奏《梯玛》这样的原创作品。而在这两场音乐会丰富曲目呈现之下表现出的高超演奏技术,亦说明了创作仍然是推动民乐演奏和教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二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推动,当然,作品的质量是关键。若我们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与演奏家们能够沿着前辈榜样的脚步,本着更具使命感、责任感的态度务实学习,广泛涉猎,注重自律,相信不久后的二胡艺术一定会在期待中不断给人以惊喜!
其次,令人欣慰的是,“春之绽放”音乐会各大艺术院校同学们的演奏水准大幅度提升。北京、上海三大院校的年轻演奏家们表现出前沿的、具有风向标的实力。而地方院校迎头赶上,同样显现出一流的资质。如武汉音乐学院姚可罄的演奏沉稳老练,音乐表现可圈可点,具有不俗的舞台感和乐感。当然,一些年轻演奏家在演奏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对音准、音色变化、作品句法等方面的关注略显欠缺。而这些问题说明当下二胡专业教学中缺乏全面、系统的技术训练,以曲代练的现象仍较普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二胡基础性、系统性教学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很多专家同仁听完本场音乐会后,都认为在比赛泛滥、急功近利的当下能多多举办这样的交流展演活动,将成为二胡艺术前行路上的强心剂。很显然,这已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体现出其不可预测的延展性。
近些年,民族室内乐、重奏的教学与实践得到了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视,“上音”民乐系亦在2006年成立了重合奏教研室,期望从课程体系上来强化室内乐重奏的训练。不可否认,无论从技术意义上对于演奏时的音准、节奏、表现力等所具有的长远影响与帮助,还是从社会功能意义上在排练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合作的快乐及同呼吸的团队精神,“上音”民乐系拉弦教研室全体师生的辛勤与努力都通过本场音乐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回报。当然,“弦之韵”重奏音乐会的成功亦离不开刘红教授妙语连珠的导聆,轻松幽默、恰到好处,又不失学术引领与思考。
5月4日晚,2016首届“二胡艺术周”闭幕音乐会暨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颁奖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举行。朱昌耀、邓建栋、霍永刚,孙凰四位演奏家带领获奖选手携手青年指挥家张亮与上海爱乐乐团一起再次重温了孙文明先生的《流波曲》《弹乐》《人静安心》《夜静箫声》以及《洪湖主题随想曲》(闵惠芬)《第四二胡狂想曲》(王建民)《随想曲第四号——戈壁》(高韶青)等经典名曲。本场音乐会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二胡艺术周”将继续办下去,“传承、务实、创新”的特色将得到坚持。我们有理由对先辈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坚定守护,并以严谨而开放的格局推动二胡这门传统艺术不断发展。我们更有理由在源于自身热爱的信念支撑下,为二胡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特约编辑 于庆新)
2016年4月30日~5月4日,由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奉贤区政府、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包括“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暨上海奉贤首届‘言子杯’孙文明二胡大赛”“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论坛”等活动在内的“上海二胡艺术周”在上海成功举办。
有别于历届“上海之春”二胡邀请赛,2016“上海二胡艺术周”并不局限于专业选手比赛,而是集赛事、大师班、论坛、音乐会等版块全面展开,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进行多维度的探索实践。
一
本届“二胡艺术周”的“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在上海奉贤会议中心举办。与过往大型赛事有所不同,此次邀请赛聚焦在更为具象的目标——以纪念盲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孙文明先生为主题,将孙文明先生的重要作品作为大赛各个组别的规定曲目。主办方以此体现自己对传统精华的坚守,向卓越的民间音乐家致敬,并希望通过对传统经典专题的关注,进一步强化艺术寻根的重要意义。另外,本届比赛首次设立非职业组,期待能够以此唤起更广范围内对于二胡艺术民间传统的继承观念。为考察选手对于当代不同时期二胡作品的掌握程度,专业组的规定曲目除了孙文明的作品,还有闵惠芬的《洪湖主题随想曲》、高韶青的《戈壁》和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此外,本次比赛委约作曲家许舒亚创作了《漓江吟》作为决赛规定曲目。
经过激烈的角逐,专业组第一名空缺。上海音乐学院的孙瑶琦、钟笑天、施悦,薛辰茜分别获得专业组第二、三、五、六名,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啸获得第四名,薛辰茜获“孙文明演奏奖”。
比赛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盲人二胡大师孙文明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早在50年代,他就开始了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大胆探索,对二胡声音表现力的创新是他二胡艺术的显著特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听到二胡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将模拟融入到特定的旋律和曲式结构之中。在技术手段上,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无千斤、双弦双马尾等演奏技法。这些极具独创性的演奏技法,令业界刮目相看,并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孙文明的二胡艺术虽为二胡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笔者认为,至今业界对孙文明作品的关注、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教学上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这次比赛现场来看,大多数选手在技法上虽较娴熟,但并未演奏出孙文明作品真正的气质和内涵。这不由引发了我的疑虑,孙文明式的探索在历史岁月的冲刷之下,其闪亮的光芒与重要的价值,究竟是失去了?还是被掩盖了?历史的进步总是踩着前一代人奠下的基石,是拾级而上还是另谋出路?虽然另谋出路也是一条路,但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着舍本求末的行为。在前人酝酿的土壤中本可以有新的发现、新的提升和创造,但我们往往舍本求末、背道而驰……当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高韶青曾说,他的创作曾受到孙文明先生颇多启发。从高韶青一些独特的声音、弓指法技巧和对乐器的改造中,使人看到了痴迷于音色可塑性和新颖技巧拓展的孙文明的影子。
本届比赛专业组第一名空缺,反映了目前业界在经典传承这一课题上较为薄弱的现状。年轻选手拉琴机械化,难以触动音乐情感本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经典缺乏了解,甚至毫无兴趣。我们都懂得“艺术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个道理,可是在追寻艺术真谛的道路上,好大喜功、浮夸不实等外在的诱惑无处不在。而要学好一门艺术,敬畏心与信仰是根本,敬畏与信仰则缘于对经典的研究,缘于传承。首届“上海二胡艺术周2016二胡邀请赛”未能产生“状元”,这是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许会引发我们对经典传承现状的深度思考。
二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琵琶专业教材会议”,第一本《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材》随之出炉。201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再次牵头举办“2010全国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暨二胡新作品创作大赛”,有效整合了当今二胡艺术从教学到创作的优秀成果。这两次相隔近半个世纪的活动对整个二胡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6年5月2日至4日,为继续发扬前两届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2016“上海二胡艺术周——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论坛”在上海王国潼在大师班授课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不仅仅是谈论,作为主办者的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论坛能在专业领域有怎样切实的贡献,怎样唤起我们对二胡艺术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5月3日“上音”学术厅,在四位二胡前辈的大师班中,老一辈艺术家与示范学生、现场观众亲切互动,以历史为经、以南北风格为纬,对四首风格各异的传统二胡作品再次进行探讨与演示,由此展现了前辈大师们成熟的教学理念。王永德老师生动朴实的讲解示范令我们知道“江南丝竹”的一招一式非一时可得,仔细揣摩、浸泡式的学习方可悟出其道。王国潼老师以自己的研究纠正了业界多年来对刘天华作品《烛影摇红》早已深入人心的“误读”。鲁日融老师作为秦派二胡创始人,将其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代表作《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素材等作了详尽细致的介绍。刘长福老师讲授孙文明的《流波曲》,使在场所有人都陷入思考之中:或许我们能在获得某种人生启示后用二胡特有的琴弦张力变化、旋律起伏来表达一种更深层的情感。
5月4日“上音”学术厅,以二胡为轴心联系整个国乐当今之发展,在王建民、乔建中、钱仁平三位教授的主持下,业界专家们相继作了发言。开场由乔建中先生作了题为《“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的发言。他从“上音”民乐系特殊的三合一建制(民理、民作、民器)、“上音”二胡的教学特色和成就以及“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等三个方面对“上音”二胡的历史面貌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呈现。他指出,要在强调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再挖掘新的教学资源以保持“上音”持续不断的前进态势。 今天,教学依旧是推动民族音乐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源泉和重要环节。王永德、朱昌耀等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学中应当坚持灌输的“以传统地方乐曲为根,再加以技术创新”之理念。刘长福认为千人一面、急功近利、一味求新求快的快餐式教学应当摒弃。宋飞结合其所实践的,开放理念的双语教学模式,描述了如何在带入式、熏染式的激发性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担当力、创造力和传承力。杨易禾指出的当前国乐表演教育“偏重技术技巧训练,轻视文化修养理论研究”等现状也是非常值得业界反思的。此外,众多专家分别将他们的教学理念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与分享。作为一名演奏家,高韶青则以《如何让二胡艺术健康发展》为题指出,“音乐人应时刻保持对音乐的好奇心与发自内心的爱,满怀对音乐的激情,以一种大胸怀学会接纳和欣赏各种各样的好音乐。”
纵观近些年关乎民族器乐发展的探讨,创作无一例外地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扬从“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谈起,再次强调了好作品之于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于庆新则从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格局谈了近年二胡音乐创作的不足。他认为,60年代曾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小型二胡作品,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优秀小型作品的匮乏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主持人钱仁平教授亦由此谈到周湘林最新创作的二胡与管弦乐队作品《天马》,独奏旋律基本采用五声调式,现代属性体现在管弦乐队协奏部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于庆新在发言中还指出,作为自刘天华、刘文金之后,既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在二胡、古筝等民族器乐领域佳作频出的王建民,其创作堪称当代二胡乃至民族器乐创作的典范,在当今民族器乐领域具有旗帜性的意义,其作品及创作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邓建栋作为这一系列大部分作品的首演者,在主题发言中说到:“当今二胡的发展需要这样具有民族性语汇,前瞻性创新和可听性创作思维的优秀作品,更需要王建民先生这样能够运用其思想、情感、趣味、境界及对艺术的至高追求不断推动二胡艺术发展进步的作曲家。”
三
5月2日和5月3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两场专题音乐会,分别从二胡专业教学的不同角度展示了当前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的二胡专业领域以及具有“上音”特色的拉弦室内乐的教学成果,展现了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在内的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二胡艺术在教学和创作双重驱动下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以及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音乐会的曲目集中了近二三十年来不同时期和多样理念下创作的专业音乐院校二胡教学中使用的重要作品,在风格和演奏手法上体现出地处不同区域院校的各自特色,其中既有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如刘文金的《雪山魂塑》,王建民的《幻想叙事曲》《第四二胡狂想曲》、李博禅的《楚颂》《曾侯乙传奇》等,又有演奏家自己的创作,如赵夺良的《单鼓的传说》、胡志平的《秋词》。作为一个高水准的全国交流平台,音乐会当然还少不了高难度技巧的作品:如王乙幸的《蓝色星球——地球》、戚浩笛的《炫的狂想》等。5月3日的一场集传统、现代于一体的“弦之韵”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作品大多出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之手,鲜明地体现出“上音”的学术传统及个性特征。音乐会时静时动,将胡琴变幻出各种不同的重合奏组合方式,并从传统到现代风格中找到了闪闪发光的平衡点。有对传统经典作品如《中花六板》《游击队歌》《春江花月夜》的改编,也有像温德青的弦乐四重奏与二胡《小白菜》、刘的弦乐合奏《弦之韵》,青年作曲家张梦的胡琴二重奏《弦痕》、周漪泓的丝弦五重奏《梯玛》这样的原创作品。而在这两场音乐会丰富曲目呈现之下表现出的高超演奏技术,亦说明了创作仍然是推动民乐演奏和教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二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推动,当然,作品的质量是关键。若我们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与演奏家们能够沿着前辈榜样的脚步,本着更具使命感、责任感的态度务实学习,广泛涉猎,注重自律,相信不久后的二胡艺术一定会在期待中不断给人以惊喜!
其次,令人欣慰的是,“春之绽放”音乐会各大艺术院校同学们的演奏水准大幅度提升。北京、上海三大院校的年轻演奏家们表现出前沿的、具有风向标的实力。而地方院校迎头赶上,同样显现出一流的资质。如武汉音乐学院姚可罄的演奏沉稳老练,音乐表现可圈可点,具有不俗的舞台感和乐感。当然,一些年轻演奏家在演奏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对音准、音色变化、作品句法等方面的关注略显欠缺。而这些问题说明当下二胡专业教学中缺乏全面、系统的技术训练,以曲代练的现象仍较普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二胡基础性、系统性教学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很多专家同仁听完本场音乐会后,都认为在比赛泛滥、急功近利的当下能多多举办这样的交流展演活动,将成为二胡艺术前行路上的强心剂。很显然,这已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体现出其不可预测的延展性。
近些年,民族室内乐、重奏的教学与实践得到了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视,“上音”民乐系亦在2006年成立了重合奏教研室,期望从课程体系上来强化室内乐重奏的训练。不可否认,无论从技术意义上对于演奏时的音准、节奏、表现力等所具有的长远影响与帮助,还是从社会功能意义上在排练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合作的快乐及同呼吸的团队精神,“上音”民乐系拉弦教研室全体师生的辛勤与努力都通过本场音乐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回报。当然,“弦之韵”重奏音乐会的成功亦离不开刘红教授妙语连珠的导聆,轻松幽默、恰到好处,又不失学术引领与思考。
5月4日晚,2016首届“二胡艺术周”闭幕音乐会暨2016“上海二胡邀请赛”颁奖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举行。朱昌耀、邓建栋、霍永刚,孙凰四位演奏家带领获奖选手携手青年指挥家张亮与上海爱乐乐团一起再次重温了孙文明先生的《流波曲》《弹乐》《人静安心》《夜静箫声》以及《洪湖主题随想曲》(闵惠芬)《第四二胡狂想曲》(王建民)《随想曲第四号——戈壁》(高韶青)等经典名曲。本场音乐会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二胡艺术周”将继续办下去,“传承、务实、创新”的特色将得到坚持。我们有理由对先辈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坚定守护,并以严谨而开放的格局推动二胡这门传统艺术不断发展。我们更有理由在源于自身热爱的信念支撑下,为二胡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特约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