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的“灯火阑珊处”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gji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仅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分析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探寻文本“灯火阑珊处”的奥秘。
  【关键词】文本;细读;芦花荡;环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通篇洋溢着诗意,但是学生理解的诗意可能是表面、抽象、模糊和不深刻的。如何深入诗意的外表,解读文本的深层密码才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做的,笔者就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为例,谈一谈如何寻找和解读那些被忽视或者理解肤浅的词句,以及前后语句间错综复杂的脉络。
  小说的第1段基本都是环境描写。第一句“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一句“阴森黑暗”、“浸”、“滴落”这几个词学生看得出是赏析的关键词,但是解读起来却是肤浅的:“阴森黑暗”是因为夜晚,“浸”和“滴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芦花荡的环境很美。实际上,形容“夜晚”的天色用“黑暗”即可,“阴森”似乎多余,而且芦花荡应该是充满田园风光的,怎么会“阴森”呢,这是因为局势的紧张,可以说“阴森黑暗”的夜晚暗藏杀机。“滴落”和“浸”在水里相照应,头顶上的星星似乎要“滴落”下来,这和人在溶洞里抬头看钟乳石的感觉差不多,有点担心那些尖锐的石块会“滴落”下来砸到自己,所以这也是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是一种暗示,当然并不是紧张星星会掉下来,那么谁紧张,紧张什么呢?是鬼子吗?是的,鬼子害怕有人渡河,害怕被我军袭击,同样,芦花荡人和我军也害怕鬼子的炮火,所以说紧张是敌我双方害怕交锋的紧张。这一句还有一个词容易被忽视,就是“呆望”,鬼子为什么会发呆,这得先还原出鬼子的处境,鬼子在炮楼里,在炮楼里的工作那就是监视敌情了,那么监视应该是犀利的眼光,怎么会“呆望”?显然,敌人没有监视到任何敌情,或者有敌情却没被发现,这样便会产生无聊的情绪,便会“呆望”。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象征着芦花荡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第2段有一句“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这一句有三个关键词,“月明风清”,“尖利”,“苇叶”,“月明风清”和“尖利”都是客观条件,只有这两种条件都具备时,才可以看到老人的小船,而小船自身又是像苇叶,这是芦苇荡里最常见的植物,不易引起注意,这都说明了老人行船的隐蔽,只有这样,才有老人每天在水淀平安出入的可能性。紧接着有一句“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这个“飘”字很形象,又有点幽然,像鬼魅一样神出鬼没,这也增添了老人的传奇色彩。
  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饿着肚子还能引吭高歌,这说明芦花荡人民很乐观,能吃上稻米和肥鱼,又从侧面暗示老头子的神通广大,运粮有功。这恰恰是敌人发愁的原因,敌人不仅对陷入困境的芦花荡人还能如此乐观感到发愁,似乎找不到让他们失望的方法,另外下文写道老头子的莲蓬都能引起敌人极好的食欲,那么敌人对稻米和肥鱼应该也是垂涎的,这两种因素导致了发愁,发愁缺又无可奈何,这便是上文敌人“呆望”的第二种解释。
  第55段第一句“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这句有两层显性的信息,第一层是天热,第二层是为下文鬼子下水洗澡埋下伏笔,这两层意思是容易看出的,但是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疑问——鬼子为什么要下水洗澡?是鬼子爱干净,还是鬼子喜欢游泳?都不是,是因为天气太热,鬼子才迫不得已选择在这一片危险的水域洗澡,是“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注意是“偷偷地”,而且是“爬”下来,不是很舒畅地一头扎进水里,这都说明鬼子的小心谨慎。还有更深层次的隐性信息:老头子前一天晚上说让二菱第二天来看“热闹”,那么老头子肯定预知第二天敌人会下水洗澡,难道老头子会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当然不是,而是他从前一天夜里的天气预测第二天天气会非常闷热,第1段提到“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第9段也写道“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笔者觉得这不单纯是一个诗意的比喻,还确切地蕴含着气候信息,星星和月亮都像在水里,一方面因为水域湿气重,看星空朦朦胧胧,感觉是浸在水里;另一方面可也以看成是天气很炎热,人们对天空产生水一样的幻觉,这和第二天的闷热很吻合。“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一句也有隐性信息,先解读显性信息,那就是反映出芦花荡人民对鬼子的憎恶,照应第1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那么隐性信息是什么,就是水鸟躲避的场所,即“大荷叶下面”,这的确是一个隐蔽的场所。
  《芦花荡》的环境描写,但是以此为例进行的文本细读却是值得反思的。可以看出,每一处环境描写都蕴含着深层次的语言密码,有时甚至是和感性地解读相左的。同时,这些语句又不是孤立的,暗示、伏笔和照应比比皆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脉络,这正是“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责任编辑:郭颖)
其他文献
摘 要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与应然诉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跨学科课程要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及学生个性化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既要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又要重视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相互借鉴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课程实施方式要增强实践性与体验性,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摘要】古诗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具体做法有:1.咬文嚼字,探讨诗境;2.诵读涵咏,深化诗境;3.诗画交融,体验诗境;4.拓展想象,丰富诗境;5.提炼写法,延伸诗境。  【关键词】诗境;咬文嚼字;诵读涵咏;诗画交融;拓展想象;提炼写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古诗
【摘要】面对学生出现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是关注的,但不是用粗暴的干涉手段。关爱从平等的交谈开始,如朋友,辅导老师把心敞开,自己也有童年,自己也有青春的驿动,找回当年的感觉,回味当年的艰涩,会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当沟通无障碍,辅导便能疾锋而试,水到渠成。  【关键词】学生小杰;青春期;心理波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5
【摘要】《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本文以《两小儿辩日》一文为例,来探究如何使学生学起来、教师导起来。  【关键词】《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生;教师  一、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存在“大一统”“两张皮”“三分钟热度”的实践共性问题,提出在把握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复杂关系思维,探讨从“内省”到“精进”的文化自觉,从“融通”到“创新”的文化自信,从“跟跑”到“领跑”的文化自强等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应有状态,讨论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宏微相生、内外交融、远近互成的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 学校文化特色 优质均衡 
【摘要】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今天,荀子的这句话还可以改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听也”。  【关键词】会听;遵循条理;听弦外音;用心去听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荀子曰
【摘要】本文以江南风、春日雨、垂钓情为主线,以教师和学生对话实录来解读《渔歌子》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想象读;示范读;对比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谈姓名,展现积累,激趣  师:“同学们好!我们中国人的姓名都蕴涵着浓浓的中
【摘 要】在所有的问题当中,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将其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类,而“为什么”类的问题又往往可以转化成“作用类”题。“作用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所占的比重特别大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据此,本文以实例来说明“五看见真意”思路。看本身明主次;看位置明结构;看情感明方向;看题干明范围;看赋分明答点。无论是如何“看”,我们的答案都应该指向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五看五明;閱读
一、 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有效教学素材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扩大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生活。而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的丰富,社会热点是如此的众多,选择怎样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根据就是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面对教材,要求教师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同时努力发掘教材中极具研究价值的隐性资源,形成研究导向。本文提出研究性比较阅读。  【关键词】研究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形成思路及背景  (一)课程改革强力呼唤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及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