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知秋 福祸相倚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讲,透过细微的变化来看整体的事态发展。于历史而言,一些细微之处也给人以无限喟叹。透过《秦始皇本纪》中的多处精彩对白,我们也能见人情世态,见国家命运,见作者匠心。
  
  一、察言观色,大成之际初现大败之相。
  
  始皇初得天下之时,曾经下旨让群臣议论帝号。在下旨之前,始皇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我原本地位低下,但发愤图强,靠着努力兴兵除暴,隳灭六国,统一天下,现在我想请大家议一议我的帝号。这段话意味深长,有一个潜台词,意思是说,我秦始皇创下如此伟业,必须有一个符合我的称号。对此,群臣察言观色,心领神会。所以给秦始皇的称号为“泰皇”,这是三皇五帝中最尊崇的称号,用这个称号涵括了较多阿谀的成分。而这种阿谀在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是不多见的,甚至在始皇统一之前,其重臣尉缭就曾公开宣称始皇为人残忍,不可共福。由此可见,此时的群臣已不再是建国之前的那些殚精竭虑的大臣了,国家建成后,谋士的地位相对下降,加上秦朝严酷的刑罚,所以看帝王脸色便渐渐成为大臣们的第一要务。
  然即便如此,始皇还是不满意,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其自鸣得意,其骄横之态跃然纸上。
  细察这次对话,此时的秦国虽然能“振长策而御宇内”,但其中已经隐含君臣不谐的因素,臣下的察言观色,加重了君主的骄横之势,国君闭目塞听,国不久矣。
  
  二、巧言令色,论辩之时彰显政令取向。
  
  公元前213年,第二次论辩发生。这次论辩是以周青臣的逢迎拍马为开端的,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代的说法,使得始皇极为开心。但此时博士淳于越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秦国目前虽然强大,但国家一不能师古,二无枝辅之王,不能做到真正的长治久安。应该说,在歌舞升平的朝堂上,淳于越能讲出这番话,是难能可贵的,至少他在论辩中提醒帝王应该保持清醒。然而此时始皇心里如何想,作者并未阐明,但从下群臣议可以推断始皇此时的脸色大概是不好的。所以另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立时出现,他就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文章很出色,一篇《谏逐客书》至今读来,都是气势逼人。但李斯本人人品却不甚高。李斯此时提出,国家之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师古,就是因为儒生师古而非今,如果任由这些儒生自由议论,国家必会混乱不堪。所以必须禁止儒家自由议论,同时李斯有进步之处,治病须治本,只有消除了天下各种书籍,以吏为师,才能彻底解除这一状况。
  李斯的这番话是否是真心话,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番话气势咄咄逼人,迎合了始皇心理。一个“可”字,干脆利落,可见始皇此时愉悦之极。 “焚书坑儒”便这样毫不犹豫地被执行了。
  从这次论辩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秦国的鼎盛之际,国内还是有一些朝臣看到了国家的问题,不管这些看法是否正确,但至少代表了一种治国的思路。但可惜的是这种思路被无情地否定了。李斯的胜利可以看做是巧言令色的胜利,更可以看做秦国彻底摆脱儒家,走向苛酷统治的胜利。这种胜利所带来的是一呼百顺,更是血雨腥风,而李斯也在这场血雨腥风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不动声色,取舍之中隐含作者忧思。
  
  综观《秦始皇本纪》,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文章前半部分,尤其是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几乎不见对话,只是节节胜利,不断地坑杀,预示着一个帝国即将建立。而始皇在建立天下之初,对话似乎渐渐地多了起来,并且渐渐有了群臣的争辩。但这些内容还仅仅是如何治理国家,及至后来,对话又渐渐少了,内容也多为歌功颂德和祝福长寿。
  这种安排显示了作者的匠心。建国之前,因为想平定天下,始皇能够从谏如流,所以军队节节胜利;建国之初,始皇日骄,群臣日恐,所以渐渐有了论辩;及至始皇晚年,昏庸固执,群臣自然噤若寒蝉了。
  由少到多,由多到少,一个简单的变化,其实司马迁是在诠释一个帝国是如何走向鼎盛,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才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真正要旨。再参见司马迁所遭遇的李陵之祸,其实他似乎也在透过历史暗示自矜攻伐的汉武帝,从善如流、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本。呜呼,先人之苦心,由此可见。
  叶落知秋,见微知著。《秦始皇本纪》在对话这一个细微环节的处理上,精致简练,匠心独具,既让我们看到了福祸相倚,也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作者单位:茶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龙吴东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把警服收起来,全部锁进衣柜里。  刘米秀说有那必要么,玩坚壁清野似的。  龙吴东眼一瞪,怎么没必要,你不是说家里客人都被这身衣服吓跑了吗?  刘米秀说吓跑客人的不单这身衣服,还有你这贼一般的眼神。  我眼神贼?龙吴东不服气,那叫一身正气!  岂止一身正气,我洗那些警服时都洗出两袖清风了!刘米秀嘴巴高高撅起,说你贼是抬举你,只有贼才知道怎么防贼的!这话有出处,一个外地流窜人员
最高人民法院此次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将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符合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法律基础,也符合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夫妻因日常家事代理活动所负的债务。夫妻互享日常家事代理权,这是夫妻身份的法律效力之一。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又称“夫妻相互代理权”,指夫妻因日常家庭事务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互为代理的权利。即夫妻于日常家
议论文体是高考作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文体,深受考生、阅卷老师的青睐。就考生而言,此文体稳妥,易展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最起码拿个中等得分;就判卷老师而言,此文体好把握,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好判,判分不会出现大的误差,判卷有质量、有速度。  议论文体虽然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从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缺乏透彻的分析,即论点与论据分离。如
当下,教育科研流行所谓“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也可以称作“课堂实录”。我们欣喜这种新的文体形式的出现,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学习、运用这种形式。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如果这种文体形式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很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失去存在的价值。语文教师具有语言
玫瑰花,相传因爱神而生,因其形态娇艳欲滴,花香醉人,从古至今就被世人看作美丽和爱情的象征,是恋人用来表达爱意的最好礼物。不少文人雅士在诗词画作中,都喜用玫瑰花来诉说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享有“花中皇后”美誉的玫瑰花,用途广泛,除了极具观赏价值外,人们还善于把它制作成香甜可口的玫瑰糖、玫瑰糕、玫瑰饼、玫瑰果酱,制作成芳香醉人、让人回味的玫瑰花茶、玫瑰花酒,制作成舒心安神、美容养颜的玫瑰花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社戏》的“课文研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对此表述,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不妥。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社戏》中的主人公“我”——迅哥儿就是鲁迅本人。在教学实际中,不仅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就连一些名师也有类似的错误
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于《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第一章节。对于习惯了短小质朴,语言流畅的其他诸子散文的同学们来说,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汪洋恣肆的《逍遥游》犹如天外来客一般,即使疏通了字词,仍然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可当我们如庖丁解牛,抓住关键的整体架构,砉然解开,层层剖析,看似费解的文章,细细读来却别有味道。  一、层层推进的三“笑”  在熟读课文,疏通了文言字词后,
有的老年人因为不喜欢束缚,常买大一号的家居鞋,但过于宽松的家居鞋不跟脚,走路时脚趾需要用力弯曲抠紧鞋,才能使其不掉。长期如此易导致小腿肌肉紧张和酸痛。家居鞋的宽松度应以脚能将鞋塞满为宜,不能买太大、太宽松的。  摘自《健康咨詢报》
人教版高语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是怎样一种刑罚,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终不可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是“孙子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
一、问题思考:体验的缺失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写作的要求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