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市场需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矛盾,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和与企业结合方面探索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在新时期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市场需求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我国IT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IT人才每年需求100万,其中仅软件人才缺口每年就达42万,但我国高校每年却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根本原因,我国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用人存在巨大差异,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使学生具有胜任岗位职责的技能。从2005年起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求职人员的意向吻合度有所下降,这种供需不对路的情况造成一方面IT要找的“目标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却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有业就不成”的一种怪现象,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矛盾的升级。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经过详细的分析与对比,要搞活计算机专业教育,拓宽就业之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1.明确层次,科学定位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在明确培养目标上不明确,致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应用型及研究型学生都是用一套教学方式、方法。社会是需要研究型的人才,但是每年每个高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考上研究生,绝大部分学生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紧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目标除了和市场相一致以外,还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有关,因为计算机学科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的学科。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
2.方向规划,逐层提高
专业方向的规划是根据计算机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规划出如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测控技术、动画艺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逐步渐进,一年一个台阶的培养模式。
3.改革教材,注重实践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中普遍是不实用理论较多,而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又太少,此种状况从根本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有限的上机实践课上,大多是只完成教材上的例题或老师布置的题目以进行理论上的简单验证,缺乏自主性,创建性的实验,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所学与市场相当脱节严重。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高校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已是相当突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课程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加快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整个社会特别是IT行业不断提高的用人需求。
4. 教师为本,打造“双师”
教学工作必须以教师为本,任何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质量这个生命线,而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教师。因此,师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才能使改革成功。在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双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高”(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从高校和IT部门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5.产学结合,共建基地
计算机教学本应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能提供给学生走出去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有实验课,实验课时也远比理论课时少。为做好实训,高校计算机院/系要努力追踪产业前沿,密切产学关系,与企业合作,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计算机院/系这四者都获得了双赢。
面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应作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注重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师资力量、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将会办得生气勃勃,对就业形式将会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洋. 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2(38):142-143.
[2]艾晓. 教育产业化研究[N]. 中国教师报, 2006(2).
文章源于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关键词]市场需求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我国IT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IT人才每年需求100万,其中仅软件人才缺口每年就达42万,但我国高校每年却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根本原因,我国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用人存在巨大差异,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使学生具有胜任岗位职责的技能。从2005年起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求职人员的意向吻合度有所下降,这种供需不对路的情况造成一方面IT要找的“目标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却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有业就不成”的一种怪现象,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矛盾的升级。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经过详细的分析与对比,要搞活计算机专业教育,拓宽就业之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1.明确层次,科学定位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在明确培养目标上不明确,致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应用型及研究型学生都是用一套教学方式、方法。社会是需要研究型的人才,但是每年每个高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考上研究生,绝大部分学生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紧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目标除了和市场相一致以外,还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有关,因为计算机学科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的学科。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
2.方向规划,逐层提高
专业方向的规划是根据计算机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规划出如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测控技术、动画艺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逐步渐进,一年一个台阶的培养模式。
3.改革教材,注重实践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中普遍是不实用理论较多,而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又太少,此种状况从根本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有限的上机实践课上,大多是只完成教材上的例题或老师布置的题目以进行理论上的简单验证,缺乏自主性,创建性的实验,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所学与市场相当脱节严重。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高校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已是相当突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课程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加快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整个社会特别是IT行业不断提高的用人需求。
4. 教师为本,打造“双师”
教学工作必须以教师为本,任何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质量这个生命线,而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教师。因此,师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才能使改革成功。在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双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高”(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从高校和IT部门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5.产学结合,共建基地
计算机教学本应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能提供给学生走出去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有实验课,实验课时也远比理论课时少。为做好实训,高校计算机院/系要努力追踪产业前沿,密切产学关系,与企业合作,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计算机院/系这四者都获得了双赢。
面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应作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注重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师资力量、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将会办得生气勃勃,对就业形式将会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洋. 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2(38):142-143.
[2]艾晓. 教育产业化研究[N]. 中国教师报, 2006(2).
文章源于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