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蓦地,想起了父亲。我试图给父亲定位一个角色,可当提笔写到“父亲”二字的时候,第一次感到词穷,就像一颗星揣测苍穹,一朵花描摹春天一样,任何一种角色的呈现,都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某个片断。
父亲在县城上班,每个周末才能回家。因为见得少,对父亲,总感觉是敬畏多于亲近。
弟弟出生后,母亲让我自己独睡。
冬天的夜里,暖瓶冷下来后,彻骨地凉。灯灭下来,四周黑黢黢的一片,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有时做噩梦,从无边的害怕中醒过来,自然会哭闹一番。父亲得知后,将一周一次的回家时间,改为一天一次。将近一百里的路,父亲总是顶着夜色回来,再顶着黎明走。小的时候,不懂得体谅父亲。每看见他一身风雪进门,心里就涨满欢喜。晚上,睡在父亲宽厚的怀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睡意蒙眬中,不自觉地将父亲喊做母亲,每次都能听到他温柔的应声:“妈在这呢,睡吧!”
我在父亲的应声里,安静而踏实地入睡,睡过整个夜晚。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母亲。
相对于弟弟,父亲似乎更偏爱我一些。
他常常会偷偷在我的书包里放上一些饼干,或者一个橘子,他也会绕道过来接我,他还买了一些我喜欢的风铃、毛绒玩具放在我屋里,等我发现,惊喜得叫出声来时,他在一边得意而满足地笑。
稍微大了一些,渐渐对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心生排斥,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父亲。
和父亲闹得最凶的一次,是因为一个男同学。高二那年,老师误会我在谈恋爱,并打电话告诉了父亲。许是被老师找去谈女儿早恋的问题让他觉得难堪,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行为让他太伤心失望,父亲回来,铁青着脸,不容我辩解一句,就打了我一巴掌。这是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委屈。我学会了沉默,沉默到我整整一个月不喊他一声“爸”,然后在某一天,他恍然,以严厉的口吻,责问我:“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只是背转了身,不发一言。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敌人。
毕业后,父亲希望我能留下来工作,心高气傲的我却执意要离开,到北京去发展。
临行前的晚上,父亲帮我整理要带的东西,牙膏、牙刷、水杯,一样一样塞进行李箱,又一遍一遍拿出来,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东西。最后,又放进一张地图,嘱咐我,北京城人多车杂,不知道的地方,别乱搭车,看地图。
从我去北京开始,父亲就开始关注北京。电视上,只要是与北京有关的消息,他都会一字不落听完,然后,在电话里,提醒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叮嘱我:“丫头,一个人在外,不习惯、不顺心时就打个电话。”我是很自私的人,只有在受委屈的时候才会打电话给他,而在快乐的时候,我从不会想到与他一起分享。
远离的日子,父亲温和有力的话语,是我唯一的安慰。纵使满眼陌生,纵使疲惫不堪,我仍能感觉到,有一双手依然坚定地扶持着我,那双手,是父亲的。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朋友。
我恋爱了。
打电话告诉他。没几日,他匆匆赶来,一定要见见我的男朋友。我怨他有些兴师动众,可父亲不肯走。没办法,只好安排父亲和他见面。之后,父亲对我说:丫头,你眼力不错,他是个能让你终身依靠的人。我笑他迂腐,和他撒娇说:是不是急着把我嫁出去了?他摸了摸我长长的头发,说,哪有女儿一辈子在父母身边的。
婚礼上,父亲把手中的我,交到爱人的手中。此时的父亲,一脸欣慰的笑,眼里,却有了点点的泪光。
女儿出生后,爱人到外地出差,父亲直接歇了年假,过来帮我带孩子。面对我的愧疚,父亲笑笑说,旅游哪有孩子重要,再说,我喜欢带孩子。
父亲在的那些日子,床上的被子晒过了,饭桌上有刚烧好的饭菜,冰箱里塞满了我喜欢吃的水果。一个粗线条的男人,一个被母亲伺候了半辈子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女儿,心甘情愿地,做着这些最细微而又最平常的事。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保姆。
一向身体很好的父亲病了。
接到母亲电话赶到的时候,父亲已经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看着浑身上下插满管子、双目紧闭的父亲,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手术做完后,我安顿父亲睡下。不知不觉,我竟然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父亲的毛巾被在我身上,他躺在床上,侧着脸看我。见我醒了,父亲摸摸我的手说,丫头,让你受累了。
我赶紧闭上眼,怕父亲看到我的泪。父亲一定是疼得不能入睡的,可是,他不说。我把晾好的饭,一勺一勺喂给父亲,像小的时候,他喂我吃饭一样。生命和爱,就是这样轮回着。
这时候,父亲的角色,是孩子。
父亲的角色,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我知道,无论角色如何改变,不变的,永远是融于其中的真情。这真情,是一本厚厚的书,扉页上,刻印着两个大大的字——珍惜。
(选自《常州晚报》2016年3月7日)
父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一个父亲高度的责任感就是一个家庭稳定繁荣的基础。一个好父亲不一定很有钱,很有钱的父亲不一定就是好父亲。父亲,不只是父,还有亲,这就说明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感情比血缘显得更为重要。父亲不只是一个父亲,他还担负着一个家庭的重任,一个伟大的男人,一个亲情的延续者,一个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向我们诠释了父亲在我们一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母亲、敌人、朋友、保姆、孩子,虽说全文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父女深情以及父亲对“我”点点滴滴的爱和关心,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久久挥之不去。古今中外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谓灿若群星,这篇文章却以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亲情别具一格、卓尔不群。它以促膝闲谈般的情致慢慢引导你进入作者所描写的父亲的形象中,读了让人性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华,并有一股暖流在心中徜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这篇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从“我”的孩提时代,到“我”也有了孩子的成年时代,从父亲的身强力壮时代到父亲身染重病的时候;内容也很繁杂,大多写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我们读来不感到支离破碎,相反却感到文章中心很突出,读来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并不是随意而叙、率性而为,而是在其中贯穿了一个“情”字。无论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甚至盛怒时打“我”的一巴掌,还是父亲重病时“我”的急急忙忙的看望和一勺一勺地给父亲喂饭,这里都是出于人间的大爱,出于人间的真情,作者处处围绕这个“情”字来选材、来抒情,因此时间虽长、事情虽小,主题却很集中,中心也较突出。
相信每个人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都不会忘记文中父亲的形象,也都会由此及彼,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原因就是文中采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父亲,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比如语言“妈在这呢,睡吧”;动作“父亲帮我整理要带的东西,牙膏、牙刷、水杯,一样一样塞进行李箱,又一遍一遍拿出来,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东西”;神态“一脸欣慰的笑,眼里,却有了点点的泪光”等,这些描写具体形象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真实、可感。
A
父亲在县城上班,每个周末才能回家。因为见得少,对父亲,总感觉是敬畏多于亲近。
弟弟出生后,母亲让我自己独睡。
冬天的夜里,暖瓶冷下来后,彻骨地凉。灯灭下来,四周黑黢黢的一片,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有时做噩梦,从无边的害怕中醒过来,自然会哭闹一番。父亲得知后,将一周一次的回家时间,改为一天一次。将近一百里的路,父亲总是顶着夜色回来,再顶着黎明走。小的时候,不懂得体谅父亲。每看见他一身风雪进门,心里就涨满欢喜。晚上,睡在父亲宽厚的怀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睡意蒙眬中,不自觉地将父亲喊做母亲,每次都能听到他温柔的应声:“妈在这呢,睡吧!”
我在父亲的应声里,安静而踏实地入睡,睡过整个夜晚。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母亲。
B
相对于弟弟,父亲似乎更偏爱我一些。
他常常会偷偷在我的书包里放上一些饼干,或者一个橘子,他也会绕道过来接我,他还买了一些我喜欢的风铃、毛绒玩具放在我屋里,等我发现,惊喜得叫出声来时,他在一边得意而满足地笑。
稍微大了一些,渐渐对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心生排斥,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父亲。
和父亲闹得最凶的一次,是因为一个男同学。高二那年,老师误会我在谈恋爱,并打电话告诉了父亲。许是被老师找去谈女儿早恋的问题让他觉得难堪,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行为让他太伤心失望,父亲回来,铁青着脸,不容我辩解一句,就打了我一巴掌。这是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委屈。我学会了沉默,沉默到我整整一个月不喊他一声“爸”,然后在某一天,他恍然,以严厉的口吻,责问我:“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只是背转了身,不发一言。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敌人。
C
毕业后,父亲希望我能留下来工作,心高气傲的我却执意要离开,到北京去发展。
临行前的晚上,父亲帮我整理要带的东西,牙膏、牙刷、水杯,一样一样塞进行李箱,又一遍一遍拿出来,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东西。最后,又放进一张地图,嘱咐我,北京城人多车杂,不知道的地方,别乱搭车,看地图。
从我去北京开始,父亲就开始关注北京。电视上,只要是与北京有关的消息,他都会一字不落听完,然后,在电话里,提醒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叮嘱我:“丫头,一个人在外,不习惯、不顺心时就打个电话。”我是很自私的人,只有在受委屈的时候才会打电话给他,而在快乐的时候,我从不会想到与他一起分享。
远离的日子,父亲温和有力的话语,是我唯一的安慰。纵使满眼陌生,纵使疲惫不堪,我仍能感觉到,有一双手依然坚定地扶持着我,那双手,是父亲的。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朋友。
D
我恋爱了。
打电话告诉他。没几日,他匆匆赶来,一定要见见我的男朋友。我怨他有些兴师动众,可父亲不肯走。没办法,只好安排父亲和他见面。之后,父亲对我说:丫头,你眼力不错,他是个能让你终身依靠的人。我笑他迂腐,和他撒娇说:是不是急着把我嫁出去了?他摸了摸我长长的头发,说,哪有女儿一辈子在父母身边的。
婚礼上,父亲把手中的我,交到爱人的手中。此时的父亲,一脸欣慰的笑,眼里,却有了点点的泪光。
女儿出生后,爱人到外地出差,父亲直接歇了年假,过来帮我带孩子。面对我的愧疚,父亲笑笑说,旅游哪有孩子重要,再说,我喜欢带孩子。
父亲在的那些日子,床上的被子晒过了,饭桌上有刚烧好的饭菜,冰箱里塞满了我喜欢吃的水果。一个粗线条的男人,一个被母亲伺候了半辈子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女儿,心甘情愿地,做着这些最细微而又最平常的事。
那时候,父亲的角色,是保姆。
E
一向身体很好的父亲病了。
接到母亲电话赶到的时候,父亲已经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看着浑身上下插满管子、双目紧闭的父亲,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手术做完后,我安顿父亲睡下。不知不觉,我竟然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父亲的毛巾被在我身上,他躺在床上,侧着脸看我。见我醒了,父亲摸摸我的手说,丫头,让你受累了。
我赶紧闭上眼,怕父亲看到我的泪。父亲一定是疼得不能入睡的,可是,他不说。我把晾好的饭,一勺一勺喂给父亲,像小的时候,他喂我吃饭一样。生命和爱,就是这样轮回着。
这时候,父亲的角色,是孩子。
父亲的角色,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我知道,无论角色如何改变,不变的,永远是融于其中的真情。这真情,是一本厚厚的书,扉页上,刻印着两个大大的字——珍惜。
(选自《常州晚报》2016年3月7日)
【读有所悟】
父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一个父亲高度的责任感就是一个家庭稳定繁荣的基础。一个好父亲不一定很有钱,很有钱的父亲不一定就是好父亲。父亲,不只是父,还有亲,这就说明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感情比血缘显得更为重要。父亲不只是一个父亲,他还担负着一个家庭的重任,一个伟大的男人,一个亲情的延续者,一个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向我们诠释了父亲在我们一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母亲、敌人、朋友、保姆、孩子,虽说全文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父女深情以及父亲对“我”点点滴滴的爱和关心,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久久挥之不去。古今中外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谓灿若群星,这篇文章却以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亲情别具一格、卓尔不群。它以促膝闲谈般的情致慢慢引导你进入作者所描写的父亲的形象中,读了让人性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华,并有一股暖流在心中徜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这篇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从“我”的孩提时代,到“我”也有了孩子的成年时代,从父亲的身强力壮时代到父亲身染重病的时候;内容也很繁杂,大多写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我们读来不感到支离破碎,相反却感到文章中心很突出,读来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并不是随意而叙、率性而为,而是在其中贯穿了一个“情”字。无论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甚至盛怒时打“我”的一巴掌,还是父亲重病时“我”的急急忙忙的看望和一勺一勺地给父亲喂饭,这里都是出于人间的大爱,出于人间的真情,作者处处围绕这个“情”字来选材、来抒情,因此时间虽长、事情虽小,主题却很集中,中心也较突出。
相信每个人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都不会忘记文中父亲的形象,也都会由此及彼,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原因就是文中采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父亲,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比如语言“妈在这呢,睡吧”;动作“父亲帮我整理要带的东西,牙膏、牙刷、水杯,一样一样塞进行李箱,又一遍一遍拿出来,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东西”;神态“一脸欣慰的笑,眼里,却有了点点的泪光”等,这些描写具体形象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