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素质教育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了它,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本人认为,提高思维能力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下面是本人在教学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图版”)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但如此,地理学科和其它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
3.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的前提
高一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2.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况且,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无定法。但是,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对学习地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地理,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图版”)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但如此,地理学科和其它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
3.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的前提
高一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2.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况且,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无定法。但是,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对学习地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地理,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