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自主学習、自我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学習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手、口、脑互动的学習模式,培养多种能力,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学習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获得一般教学所不及的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習 实践操作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成功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習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思抽象而产生的。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机会,现实、直观、有趣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颇有益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获得今后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生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寓现实生活数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从中培养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一、“做一做”——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操作能力
现实生活中,劳动技能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理论指导而提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做一做”,以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首先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教具,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引导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设计制造的。搬出一张腿已经松动的凳子和铁钉、锤子等物品,启发学生:“你能运用今天学習的知识将这张凳子修一修,使它不摇晃吗?”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举起小手。当几位同学修理好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周围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坏了的桌凳椅,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一系列教学,学生不但学習知识、获得了技能,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劳动品德教育。
二、“练一练”——融教学知识于审美情趣中,培养审美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的,也是简朴的,但它来自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蕴含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美。因此,美育是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数学中的美,通过对美的理解、探索来发现美,并且创造美、实践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在“对称图形”一课教学结尾,我让学生拿出剪刀、彩纸,引导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发挥想象,认真创作,剪出各种图案,看谁剪得漂亮。通过操作,剪出各种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对称图案、方案和字母。然后老师进行展览、评比,进一步提问:“这些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兴趣高涨:“可以美化教室~可以编排小报”……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谈话中学生获得了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算一算”——实现数学知识质的转变,培养实际计算能力
实际生活计算能力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升华,是知识的更高层次的运用。学生计算能力的获得与否,其根本目的是能否运用于实践,能否运用它去考察、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构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两者之间达到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学生掌握了根据已知条件求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拎出一只长方体油箱提问:“你能估出最多能装多重汽油吗?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很快说出要知道长、宽、高,求出容积,还要知道每升汽油的重。这时,我提供资料:每升0.74千克。并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目测估算。”在学生估算后,老师问:“你能测出生活中油箱里油的重量吗?课后请同学找一只油箱测一测。”这种方法不仅把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四、“想一想”——联系实际检验数学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数学问题总以生活为基础,根据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数据关系,照实际情况表述出来。它出现的数据和数量关系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明显不符合实际,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学生在应用题里出现“共有学生320005人”“学生的出勤率为110%”“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800千米”等,他们应能很容易发现这些数据的矛盾,说明答案是错的,应该重新做。
五、“动一动”——让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培养生活能力
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学生却不知道生活中数学存在的价值,导致认为学数学就是每天要训练抽象试题。作为教师,要挖掘数学中的生活素材,通过学生做数学,让实践操作活动成为它们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
实验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和场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知识生活化。如学“数一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用1~10表示物体的数量。学完“比一比”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比比家里物体的大小、长短等。
学生通过“做数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習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创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習中,学習气氛融洽,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知识、能力、兴趣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自主学習 实践操作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成功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習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思抽象而产生的。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机会,现实、直观、有趣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颇有益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获得今后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生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寓现实生活数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从中培养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一、“做一做”——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操作能力
现实生活中,劳动技能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理论指导而提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做一做”,以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首先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教具,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引导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设计制造的。搬出一张腿已经松动的凳子和铁钉、锤子等物品,启发学生:“你能运用今天学習的知识将这张凳子修一修,使它不摇晃吗?”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举起小手。当几位同学修理好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周围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坏了的桌凳椅,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一系列教学,学生不但学習知识、获得了技能,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劳动品德教育。
二、“练一练”——融教学知识于审美情趣中,培养审美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的,也是简朴的,但它来自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蕴含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美。因此,美育是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数学中的美,通过对美的理解、探索来发现美,并且创造美、实践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在“对称图形”一课教学结尾,我让学生拿出剪刀、彩纸,引导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发挥想象,认真创作,剪出各种图案,看谁剪得漂亮。通过操作,剪出各种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对称图案、方案和字母。然后老师进行展览、评比,进一步提问:“这些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兴趣高涨:“可以美化教室~可以编排小报”……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谈话中学生获得了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算一算”——实现数学知识质的转变,培养实际计算能力
实际生活计算能力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升华,是知识的更高层次的运用。学生计算能力的获得与否,其根本目的是能否运用于实践,能否运用它去考察、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构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两者之间达到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学生掌握了根据已知条件求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拎出一只长方体油箱提问:“你能估出最多能装多重汽油吗?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很快说出要知道长、宽、高,求出容积,还要知道每升汽油的重。这时,我提供资料:每升0.74千克。并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目测估算。”在学生估算后,老师问:“你能测出生活中油箱里油的重量吗?课后请同学找一只油箱测一测。”这种方法不仅把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四、“想一想”——联系实际检验数学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数学问题总以生活为基础,根据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数据关系,照实际情况表述出来。它出现的数据和数量关系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明显不符合实际,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学生在应用题里出现“共有学生320005人”“学生的出勤率为110%”“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800千米”等,他们应能很容易发现这些数据的矛盾,说明答案是错的,应该重新做。
五、“动一动”——让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培养生活能力
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学生却不知道生活中数学存在的价值,导致认为学数学就是每天要训练抽象试题。作为教师,要挖掘数学中的生活素材,通过学生做数学,让实践操作活动成为它们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
实验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和场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知识生活化。如学“数一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用1~10表示物体的数量。学完“比一比”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比比家里物体的大小、长短等。
学生通过“做数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習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创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習中,学習气氛融洽,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知识、能力、兴趣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