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接触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但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以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义;内容;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大规模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而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绝大多数,接触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丰富的信息,学习先进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流。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总体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大多数人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表现出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们认同网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同时也对参与网络媒介的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调查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欠缺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
  1.有不少学生对网络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大多数人承认网络媒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会受到网络的左右;许多人肯定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对网络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网络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许多学生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同文化关系方面的理性思考还有所欠缺,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认识。
  2.许多学生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也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网络传播的内容。很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应用多处在低水平、浅层次,使用网络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服务。
  3.大学生网络媒介道德和政策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对待消极、不良、色情等信息的接受和
  传播问题上没有比较明确的价值标准。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4.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滞后。长久以来,人们所认知的网络与教育的关系,仅停留在如何在教学的情境中使用网络媒介,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教学的对象也大多限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空间,网络媒介素养的理念还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作为接触网络媒介较为频繁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
  网络媒介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又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文化娱乐工具,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技术正在使大众媒介、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软硬件形成一个凝聚在一起的行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得益于受众的主动参与,这就促使人们必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传播知识。要充分运用和驾驭网络媒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与网络有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
  2.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了规范人们的网络传播行为,各国都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完善。自觉遵守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合理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这些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3.网络交流的道德观念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媒介道德问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也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道德观念的教育,应该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是先进的传媒技术,就越需要构建适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型道德观念体系,以保证技术永远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4.网络媒体的应用能力
  网络媒体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利用网络媒体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正确的“网络需要”观,适时、适度使用网络,适需、适量接触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网页、动画,建立个人的数据库资源,都成为培养个人的传播信息能力的重要方面。
  5.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海洋,它的博大精深包容了各种信息、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时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大学生应具有理性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科学地分析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准确选择符合自身需求信息内容的能力,善于利用自己的思想去整合信息,优化信息,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为了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中主要是应用技术的传授,缺少与媒体有关的人文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应该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2.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与网络素养教育相适应的观念,掌握和提高应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网络素养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过程,不是靠外部势力强制发展的,所以要激发教育对象内在认知结构发展变化而主动要求向更高阶段发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基本上处于一种任意状态,他们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对外来的信息影响拒绝和接受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4.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网络媒体已经逐步应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各种学科教育中都有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利用的因素,要善于从其他学科教育中寻找网络素养教育的因素,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的穿插渗透网络素养教育,拓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渠道。
  5.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途径。许多学校在网上开办“红色网站”,将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有益的信息移置到网络上,把政治理论课搬上网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靠对等信息流解决矛盾,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所以,要以"进网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脉络,着力于构建网络内外思想教育工作结合的教育框架,使学校教育工作实现从灌输正面信息为主向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正面信息并重的方式转变。
  6.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十分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各种文化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百花齐放的师生个人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在扩大视野,丰富信息,加强对话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物质载体。因此,应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媒介的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参考文献
  [1] 张冠文,于健. 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2]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 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DB/OL].www.medialiteracy.org.cn/prog/showDetail.asp?id=145
  [5] 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D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5/08063927970s.shtml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涉外案件逐年增多,对法庭口译的需求不断扩大。而我国目前尚未有关于法庭口译制度的立法,实际操作中更是无章可循,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程序的公正,维护我国司法的国际形象,法庭口译制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几十年来法庭口译研究的方向和代表性成果,然后分析了中国法庭口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斯托克斯定律成立条件的分析入手,结合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实际操作情况,对用落球法(斯托克斯法)测定蓖麻油粘滞系数的实验条件选择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用落球法测量蓖麻油粘滞系数时,在温度不高,小球直径很小时,相应的雷诺数很小,可以根据斯托克斯公式测量蓖麻油的粘滞系数;当温度较高时,相应的雷诺数较大,需要对斯托克斯公式作修正;而当温度达到40度或以上,且所用小球超过2mm时,已经不适合用落
期刊
摘要: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信息及传感技术于一体的高级智能化产品,机器人教育与竞赛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首先介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重点阐述了机器人教育与竞赛的教学特征及作用,为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器人教育与竞赛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科技革命,突出表现为由科学技术到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化加
期刊
摘 要:高等数学竞赛在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数学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本文研究了我国高等数学竞赛的起源、发展,推广竞赛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就竞赛培训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有效提高培训效果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等数学竞赛;培训模式;创造性思维  一、我国高等数学竞赛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首届大学生数学竞赛于2009 年10月开始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中加强功法理论知识讲授的重要性和具体建议。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功理的讲授,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信心,并引导学生注重精神修养及科学锻炼身体,为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与未来职业相结合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健身气功;八段锦;功理;讲授  多年来,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是我校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专科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实践证明,卫生法学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毕业后依法执业和维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卫生法的教学在各大院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对卫生法的教学重视还不够,要使之成为一门系统、规范的学科体系,仍需不断改革努力探索。笔者结合近年来卫生法学教学的实践,参考部分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建设和改革情况,以自己授课学校为例,对如何加强专科医学院校卫
期刊
摘 要:学分制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本文通过对我院实行学分制几年以来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学分制实施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学分制 ;教育教学管理; 选课制  近几年来,我院学分制改革正如火如荼。热闹之后我便开始冷静思考: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究竟何在?在推行学分制的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
期刊
摘要:净化篮球赛场,打造“绿色篮球”,是后奥运时代我国所倡导的“绿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从体育伦理本质出发,提高球迷道德素质,打造绿色看台文化;加强运动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建立合理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等。以期为营造良好的篮球氛围,最终实现“绿色篮球”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篮球;体育伦理;篮球暴力;看台文化;道德  1 体育伦理学本质探析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
期刊
新课改的实施促使广大中学物理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研究教学方法,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中学物理则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严密的一门学科,学生因年龄大小、生理特征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那种传统上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低效教学,导致许多学生畏惧物理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物理教师必须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
期刊
摘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教务处组织的教师教学发展研讨班培训体会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师的组织教学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和课程评价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提高农科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效;“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  2014年5月19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