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学以致用,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美国的杜威就曾提出“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调查中发现,传统的讲述法教学还普遍存在。虽然教师已普遍意识到教学中应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很多教师还不知从何做起,也有一些教师已着手改革教学过程,但改革的着眼点,大多在教学的方法,如注重多种方法运用,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重视多种媒体的运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往往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提出要开辟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跳一跳、摘下果子”,他们认为:儿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因此,激疑问难,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可以开拓思路,开启智力心扉。用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展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方法。教师只能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用一连串提问把学生推到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思考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一堂课中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可以以问题为载体,而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了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求知欲。教师在课堂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激起探究愿望,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授水循环时,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在讲述了水循环之后,提问:李白的诗句是否符合地理规律?经过讨论学生回答:不完全符合。又例,在讲日界线时先讲述故事:一名孕妇乘船由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时产下一对孪生兄弟,在日界线以西先产下甲,在日界线以东又产下乙,可是后产下的乙却成了哥哥,这是怎么回事?
2.地理性原则
地理学科是一门宏观学科,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借助于地图这个有效工具,在问题设计中也应体现这点。借助地图落实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知识进行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科学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科学、准确,否则,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导致错答或无从回答,结果误人子弟。设计的问题表述要科学。例如,在教学褶皱时,下列提问就不科学。为什么背斜的年龄中间老,两翼新?这样很容易产生误解:是背斜的年龄?岩石的年龄?还是岩层的年龄?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老师所指的是构成背斜的物质的年龄,然而,许多同学误认为是岩石的年龄。岩层与岩石虽只一字之差,实质相去很远,如不搞清,将直接影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把问题改为为“什么组成背斜的岩层年龄是中间老,两翼新”就比较合理。设计的问题内容要科学。
4.分层性原则
一是指问题本身存在层次,二是指针对对象的不同要分层。问题本身是有层次差别的,一般包括陈述性问题(是什么),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以及迁移性问题(怎么办)。问题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层次。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应多一些迁移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如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如: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中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实现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前总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好几套题目,对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一些较浅显的问题,让他们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对那些程度较高的学生,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使他们回答好,以保证他们本人的提高,同时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达到互相激励的目的。
问题设计只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事先设计好问题,并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修正设计的问题,一堂课是可以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的。问题设计只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给学生设问的方法,并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以致用,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美国的杜威就曾提出“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调查中发现,传统的讲述法教学还普遍存在。虽然教师已普遍意识到教学中应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很多教师还不知从何做起,也有一些教师已着手改革教学过程,但改革的着眼点,大多在教学的方法,如注重多种方法运用,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重视多种媒体的运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往往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提出要开辟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跳一跳、摘下果子”,他们认为:儿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因此,激疑问难,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可以开拓思路,开启智力心扉。用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展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方法。教师只能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用一连串提问把学生推到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思考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一堂课中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可以以问题为载体,而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了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求知欲。教师在课堂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激起探究愿望,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授水循环时,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在讲述了水循环之后,提问:李白的诗句是否符合地理规律?经过讨论学生回答:不完全符合。又例,在讲日界线时先讲述故事:一名孕妇乘船由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时产下一对孪生兄弟,在日界线以西先产下甲,在日界线以东又产下乙,可是后产下的乙却成了哥哥,这是怎么回事?
2.地理性原则
地理学科是一门宏观学科,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借助于地图这个有效工具,在问题设计中也应体现这点。借助地图落实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知识进行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科学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科学、准确,否则,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导致错答或无从回答,结果误人子弟。设计的问题表述要科学。例如,在教学褶皱时,下列提问就不科学。为什么背斜的年龄中间老,两翼新?这样很容易产生误解:是背斜的年龄?岩石的年龄?还是岩层的年龄?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老师所指的是构成背斜的物质的年龄,然而,许多同学误认为是岩石的年龄。岩层与岩石虽只一字之差,实质相去很远,如不搞清,将直接影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把问题改为为“什么组成背斜的岩层年龄是中间老,两翼新”就比较合理。设计的问题内容要科学。
4.分层性原则
一是指问题本身存在层次,二是指针对对象的不同要分层。问题本身是有层次差别的,一般包括陈述性问题(是什么),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以及迁移性问题(怎么办)。问题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层次。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应多一些迁移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如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如: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中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实现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前总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好几套题目,对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一些较浅显的问题,让他们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对那些程度较高的学生,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使他们回答好,以保证他们本人的提高,同时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达到互相激励的目的。
问题设计只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事先设计好问题,并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修正设计的问题,一堂课是可以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的。问题设计只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给学生设问的方法,并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