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图书馆模式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体现,是实现“让阅读无所不在”的根本途径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发挥了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各行各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公共图书馆在时代变革之际,更需要顺势而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走出一条融合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
“互联网+图书馆”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大大拓展了全社会沟通活动的空间,极大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互联网所独具的特性使得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互动性。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公共图书馆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在 “互联网+”环境中,互联网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搭建了一个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使供给方可以直接与需求方进行沟通,从而使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读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出发点和归宿,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可以得到真正落地。
合理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基础文化需求,对便利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服务正好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所提供的 “唾手可得”和“无所不及”的服务模式,以及空间分散、 时间错位之间的供求匹配特点,可以使服务更具便捷化,同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读者的阅读偏好、阅读习惯等微观信息也被归纳统计,可以借助于这些数据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使服务资源配给更为合理规范。
无边界性。传统服务模式在服务内容、服务时空上都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形成一种无边际服务模式。读者不再局限于实体图书馆这一固定场所,不再局限于早8点到晚8点的服务时间,不再局限于常规化标准化的服务内容,网络的无边界,使得服务内容和服务边界没有限制,服务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对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实时性得以满足。
分享性。“互联网+” 时代,每一名读者都成了自媒体的代言人,能够随时随地将自己的信息与心得与他人进行分享,所有的信息以互联网为中心聚合扩散,产生成倍的传播效果,带来了全民传播、全民分享的趋势。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兴信息传播与共享渠道,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跨界、创新、共享的发展路径
跨界融合,打造发展新模式。“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其职能以及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本身就具有跨学科交叉的特性,这也为跨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要将IT技术与传统业务相融合,通过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重构图书馆的后端信息资源,通过Web3.0等技术为读者提供移动化、融合化、个性化的前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与数据库生产商、网络与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信息服务专题网站之间纵向协同,深入推进图书馆与政府机构、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横向合作,促进资源、技术、网络整合,使得线上与线下、前台与后台,不同领域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为公共图书馆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机制。创新是“互联网+”的特质,也是公共图书馆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求发展之必然。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图书馆人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努力追上新时代的发展,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树立营销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意识,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全方位的突破。另一方面要以技術创新推动应用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议事规则、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方式,集成社会其他公共服务,形成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的生态系统。要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应用,创新开展“你读书我买单”“云端阅读”“E线送书”“信用借书”等活动,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时代转型。
开放共享,夯实发展新基础。开放共享是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基础。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法》已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升为法定原则,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式、所享有的权利和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公共图书馆进一步搭建与相关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与信息化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特色资源互补,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已成为共识。丹麦奥尔胡斯图书馆馆长罗尔夫·哈佩尔曾指出,在当今网络社会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已经从工业时代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非正式学习中心,强调通过用户的参与来构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平台。因此,借力于“互联网+”,打造读者参与的、开放的新型图书服务网络空间,有效满足当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是确保公共图书馆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
“互联网+”图书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理念、思维、模式与创新上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体现,是实现“让阅读无所不在”的根本途径。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努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发挥了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各行各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公共图书馆在时代变革之际,更需要顺势而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走出一条融合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
“互联网+图书馆”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大大拓展了全社会沟通活动的空间,极大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互联网所独具的特性使得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互动性。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公共图书馆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在 “互联网+”环境中,互联网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搭建了一个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使供给方可以直接与需求方进行沟通,从而使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读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出发点和归宿,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可以得到真正落地。
合理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基础文化需求,对便利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服务正好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所提供的 “唾手可得”和“无所不及”的服务模式,以及空间分散、 时间错位之间的供求匹配特点,可以使服务更具便捷化,同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读者的阅读偏好、阅读习惯等微观信息也被归纳统计,可以借助于这些数据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使服务资源配给更为合理规范。
无边界性。传统服务模式在服务内容、服务时空上都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形成一种无边际服务模式。读者不再局限于实体图书馆这一固定场所,不再局限于早8点到晚8点的服务时间,不再局限于常规化标准化的服务内容,网络的无边界,使得服务内容和服务边界没有限制,服务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对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实时性得以满足。
分享性。“互联网+” 时代,每一名读者都成了自媒体的代言人,能够随时随地将自己的信息与心得与他人进行分享,所有的信息以互联网为中心聚合扩散,产生成倍的传播效果,带来了全民传播、全民分享的趋势。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兴信息传播与共享渠道,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跨界、创新、共享的发展路径
跨界融合,打造发展新模式。“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其职能以及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本身就具有跨学科交叉的特性,这也为跨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要将IT技术与传统业务相融合,通过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重构图书馆的后端信息资源,通过Web3.0等技术为读者提供移动化、融合化、个性化的前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与数据库生产商、网络与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信息服务专题网站之间纵向协同,深入推进图书馆与政府机构、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横向合作,促进资源、技术、网络整合,使得线上与线下、前台与后台,不同领域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为公共图书馆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机制。创新是“互联网+”的特质,也是公共图书馆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求发展之必然。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图书馆人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努力追上新时代的发展,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树立营销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意识,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全方位的突破。另一方面要以技術创新推动应用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议事规则、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方式,集成社会其他公共服务,形成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的生态系统。要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应用,创新开展“你读书我买单”“云端阅读”“E线送书”“信用借书”等活动,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时代转型。
开放共享,夯实发展新基础。开放共享是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基础。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法》已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升为法定原则,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式、所享有的权利和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公共图书馆进一步搭建与相关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与信息化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特色资源互补,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已成为共识。丹麦奥尔胡斯图书馆馆长罗尔夫·哈佩尔曾指出,在当今网络社会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已经从工业时代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非正式学习中心,强调通过用户的参与来构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平台。因此,借力于“互联网+”,打造读者参与的、开放的新型图书服务网络空间,有效满足当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是确保公共图书馆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
“互联网+”图书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理念、思维、模式与创新上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体现,是实现“让阅读无所不在”的根本途径。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努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