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如莎士比亞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可以滋养心灵,开启心智;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可以充实生活,丰富精神。在新时代语文统编阅读教学中,作为教者应该以人为本,培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读为主,感悟学法,掌握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以趣为基,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结合“时、地、人、事”更好地完成愉阅教学,让愉阅贯穿于整个教学,整个过程,融入生活,融会贯通。
【关键词】愉阅;兴趣;生活
众所周知,以前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呢?则是“得语文者得天下”。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而现在,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深入认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语文统编阅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以阅读为主,以兴趣为基础,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一、以人为本,自主学习
教育改革潮流一浪比一浪高,创新共享、素质教育、统编教材一次比一次完善,如今又把“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推到了教改的浪尖上。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养成好习惯。人生之路漫漫长,唯有习惯深远长。阅读习惯是良好阅读、掌握知识的前提。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初步感受文中字词句的优美,大致猜测作者想要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课前预习已是笔者教学中一贯的做法,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上紧跟老师讲解的步伐,把握课堂“黄金时间”,如此,教学质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会日积月累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掌握好方法。学习不能只是死板、单纯、片面的,它是“活”的,有生命的,是需要我们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学习各种有效方法去掌握、去感受文字之优,词句之美,文章之妙。
1.设置疑问,有疑有问,才会“发现—思考—解决”,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将一篇文章设置重难点一到三个,抛出问题,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发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小组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再阅读→再思考→总结,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适当评价和鼓励,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巩固。这样有助于带动全班学生气氛,提高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2.发散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发展立体化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1)纵横法。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扩展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的知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向全面又广泛的方向前进。如《四季之美》一文中,描写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景象,一天中不同的画面。然后我们可以结合地理常识跟学生讨论,中国之大,哪里的春夏秋冬最具有代表性呢?有怎么样的景象呢?这样不仅通过本篇课文学习一年四季变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景。
(2)想象法。遨游于无限想象之海中。学生以原文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思维,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加以想象。在《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中,文章写道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只能靠驿差,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电报、电话等出现,加速了信息传输的方式……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想象下未来20年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大胆想象,大家畅所欲言,愉悦的气氛围绕着课堂。
(3)求异法。小学生处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黄金期,这时就需要老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求异性,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思维能力水平。如,《甲骨文的发现》中,我们可以从文中可以知道,汉字从古至今经历的发展阶段?那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当时没有发现有字的甲骨文呢?那现在我们还会有文字吗?会是什么样的文字呢?通过这些反向的问题,促进学生快速运转头脑,发挥自己的思维求异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性和创造性精神。
二、以读为主,能力培养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统编教材以阅读为主线贯穿了每个单元,也以“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和“宽泛的人文主题”为双线结构呈现,从而有意识地构建了“精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自读。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用普通话准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朗读可以使学生“眼—口—耳—心”多感官并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也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多读少讲,把充足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抑扬顿挫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精读。它不是一遍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又一遍地带着目的去读。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然后怎么在阅读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譬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住在老家的美好印象,文章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那我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用笔圈出关键词,留意重点词句。只有把阅读和感悟感受、言语积累、习得方法、语言运用、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点点滴滴的妙用。
(三)课外阅读。多读书,读书好,好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学生积累“墨水”。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感悟能力,需要老师进行长期性、激励性、积极性进行引导和训练。坚持课外拓展阅读训练,让学生与语言零距离接触,品尝语言的天然性,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新鲜血液”之活力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以趣为基,精神丰富
英国作家莱辛所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如何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情景表演。老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创新性的表演,根据人物的说话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等等,通过不同的角色演示,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感兴趣,激起学习的动力,爱上阅读。
(二)阅读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阅读之花一样也可以绽放。就如冰心的《繁星》深情赞颂了母爱,我们由此可联想到课文《慈母情怀》《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举一反三,有机结合,把课内课外文章联系起来,让阅读之花盛开地更加美丽。
(三)游戏趣玩。开展“名人名言接力赛”,以小组派代表进行名人名言接力,优胜的小组授于“名人组”称号,优秀的学生发给“小小名人”奖励,教室橱窗、周三主题班会定期播放名人名言,促进名人名言的收集和背诵活动;也可以开展“争做小小阅读者”活动,在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分享活动等,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喜悦和自信。
阅读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智慧的生活。创新也是教师需要随行的步伐,加大教改力度,让阅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整个过程,融入生活,融会贯通。
【关键词】愉阅;兴趣;生活
众所周知,以前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呢?则是“得语文者得天下”。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而现在,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深入认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语文统编阅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以阅读为主,以兴趣为基础,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一、以人为本,自主学习
教育改革潮流一浪比一浪高,创新共享、素质教育、统编教材一次比一次完善,如今又把“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推到了教改的浪尖上。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养成好习惯。人生之路漫漫长,唯有习惯深远长。阅读习惯是良好阅读、掌握知识的前提。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初步感受文中字词句的优美,大致猜测作者想要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课前预习已是笔者教学中一贯的做法,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上紧跟老师讲解的步伐,把握课堂“黄金时间”,如此,教学质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会日积月累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掌握好方法。学习不能只是死板、单纯、片面的,它是“活”的,有生命的,是需要我们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学习各种有效方法去掌握、去感受文字之优,词句之美,文章之妙。
1.设置疑问,有疑有问,才会“发现—思考—解决”,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将一篇文章设置重难点一到三个,抛出问题,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发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小组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再阅读→再思考→总结,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适当评价和鼓励,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巩固。这样有助于带动全班学生气氛,提高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2.发散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发展立体化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1)纵横法。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扩展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的知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向全面又广泛的方向前进。如《四季之美》一文中,描写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景象,一天中不同的画面。然后我们可以结合地理常识跟学生讨论,中国之大,哪里的春夏秋冬最具有代表性呢?有怎么样的景象呢?这样不仅通过本篇课文学习一年四季变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景。
(2)想象法。遨游于无限想象之海中。学生以原文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思维,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加以想象。在《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中,文章写道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只能靠驿差,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电报、电话等出现,加速了信息传输的方式……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想象下未来20年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大胆想象,大家畅所欲言,愉悦的气氛围绕着课堂。
(3)求异法。小学生处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黄金期,这时就需要老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求异性,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思维能力水平。如,《甲骨文的发现》中,我们可以从文中可以知道,汉字从古至今经历的发展阶段?那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当时没有发现有字的甲骨文呢?那现在我们还会有文字吗?会是什么样的文字呢?通过这些反向的问题,促进学生快速运转头脑,发挥自己的思维求异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性和创造性精神。
二、以读为主,能力培养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统编教材以阅读为主线贯穿了每个单元,也以“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和“宽泛的人文主题”为双线结构呈现,从而有意识地构建了“精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自读。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用普通话准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朗读可以使学生“眼—口—耳—心”多感官并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也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多读少讲,把充足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抑扬顿挫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精读。它不是一遍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又一遍地带着目的去读。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然后怎么在阅读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譬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住在老家的美好印象,文章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那我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用笔圈出关键词,留意重点词句。只有把阅读和感悟感受、言语积累、习得方法、语言运用、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点点滴滴的妙用。
(三)课外阅读。多读书,读书好,好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学生积累“墨水”。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感悟能力,需要老师进行长期性、激励性、积极性进行引导和训练。坚持课外拓展阅读训练,让学生与语言零距离接触,品尝语言的天然性,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新鲜血液”之活力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以趣为基,精神丰富
英国作家莱辛所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如何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情景表演。老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创新性的表演,根据人物的说话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等等,通过不同的角色演示,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感兴趣,激起学习的动力,爱上阅读。
(二)阅读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阅读之花一样也可以绽放。就如冰心的《繁星》深情赞颂了母爱,我们由此可联想到课文《慈母情怀》《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举一反三,有机结合,把课内课外文章联系起来,让阅读之花盛开地更加美丽。
(三)游戏趣玩。开展“名人名言接力赛”,以小组派代表进行名人名言接力,优胜的小组授于“名人组”称号,优秀的学生发给“小小名人”奖励,教室橱窗、周三主题班会定期播放名人名言,促进名人名言的收集和背诵活动;也可以开展“争做小小阅读者”活动,在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分享活动等,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喜悦和自信。
阅读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智慧的生活。创新也是教师需要随行的步伐,加大教改力度,让阅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整个过程,融入生活,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