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从计算法则上来看,可以进行迁移。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当相乘时出现连续进位,学生的错误还是较多。为此,在单元综合练习时,教师可因势而为,向学生介绍“踢十法”,避免了形如“□×□ □”的口算,从而为计算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达到分解难点、降低错误率的目的。
【关键词】三位数乘一位数;智慧计算;分解难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从计算法则上来看,可以从前面的学习中进行迁移。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对于相乘时出现连续进位的现象,学生的错误还是相对较多,因为进位时,需要形如“□×□ □”的口算,对于一些口算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呢?除了可以加强类似的口算训练之外,还可以减少或者想办法避免在计算中出现“乘加”形式的口算。笔者依据由张天孝老师编写的“智慧计算”系列中的方法,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复习阶段,安排了一堂“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拓展课。
(一)分类比较,沟通联系
我们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了分类,根据研究的需要,把它分成了以下的四类:第一类是“不进位乘法”,如432×2;第二类是“最高位进位的”,如523×3;第三类是 “三位数中间有0的”,如803×7;第四类是“个位、十位有进位的”,如873×7。前面三类计算题由于没有出现“乘加”的口算,因此,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相对较高,最后一类题目由于需要进位,尤其是连续进位时,出现的错误就会较多。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一类题目也转化成前面中的某一类题目来进行计算呢?张天孝老师在编写的“智慧计算”中给出了一种算法,如右图。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实际上是把476分成了406和70,这样就变成了“三位数中间有0的”与“整十数乘一位数”,把口算的难点分解了,可以减少那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错误,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踢十法”。
教师进一步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减少这样的错误呢?
生:可以进行验算。
生:多练习“ 7×8 5”这样的口算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请学生观察前面的4题,问:那么前面的4题为什么大家做得这么好呢?是因为验算与多练习吗?
学生分析后自然地发现都没有出现“□×□ □”这样的乘加形式。教师进一步追问:能够让第(5)题在计算过程中也不出现这样的形式吗?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第四类题目的难点所在,以及可以转化的方向,为拓展新方法指明了方向。
(二)比较分析,拓展方法
如何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想到用“踢十法”计算呢?在课前的计算题中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 此时,教师同时出示“803×7”与“873×7”这两个竖式进行比较:比一比,这两道计算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你能够从“803×7”的竖式计算中,再添上一些计算步骤,得到计算“873×7”的新方法吗?
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补充和完善,让学生经历了“踢十法”的再创造过程。
(三)练习巩固,养成习惯
用“踢十法”计算第四类计算题时比较简便,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前面三类题目,显然是画蛇添足。因此,养成审题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编制了以下两种计算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8×7= 796×4= 613×3= 506×8=
请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反馈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后面2题,请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做法。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发现,前面2题,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踢十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但是,对于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前面2题也会选择用原来的方法计算,教师同样要肯定这些学生的计算。对于后面的2题,在反馈时提醒学生可以直接口算。
2.解决问题。
由于有前一轮的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试图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总价。培养学生计算时审题的习惯。
3.创编互测。
经历了以上的两轮计算,学生已经意识到,依据题目的特征合理选择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进一步梳理与明确四类计算题的特征,顺势而为,让学生自己创编这样的一组题目,然后与同桌交换计算,再相互批改交流。最后,请学生谈一谈在编题与做题时的体会。
作为竖式计算方法的拓展课,其学习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一种新的竖式计算方法,更多地在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体验。因此,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方法的优化,都是学生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创新意识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创新起源于人类不满足现状,寻找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三位数乘一位数”中第四类计算题,固然可以通过验算来发现错误,也可以通过专项练习来提高速度与正确率,但那只是做到了“熟练”,但不能够“生巧”。因此,当教师追问:能否把第四类题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做到如前三类题目那么简单?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需要对第四类计算过程进行重新探究,创造出新的竖式计算方法。
(二)创新思维源于洞析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关系”与“形式”都需要通過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猜想与验证等活动才可能被发现。“踢十法”作为一种可以避免出现口算“□×□ □”的方法,是与“三位数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找到联系。学习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发现两类题目之间的联系,从而创造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创新体验源于新旧方法的实践比较
为什么需要改进原有的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如何灵活地运用?需要在解题实践中逐步体会。同时,就“踢十法”而言,既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此,并不需要所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都用这一种方法计算。我们在练习时,安排了3次题组计算,逐步养成先审题后计算的好习惯。
计算是数学基本技能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在培养基本的计算技能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成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浙江省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325600)
【关键词】三位数乘一位数;智慧计算;分解难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从计算法则上来看,可以从前面的学习中进行迁移。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对于相乘时出现连续进位的现象,学生的错误还是相对较多,因为进位时,需要形如“□×□ □”的口算,对于一些口算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呢?除了可以加强类似的口算训练之外,还可以减少或者想办法避免在计算中出现“乘加”形式的口算。笔者依据由张天孝老师编写的“智慧计算”系列中的方法,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复习阶段,安排了一堂“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拓展课。
一、教学构想
(一)分类比较,沟通联系
我们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了分类,根据研究的需要,把它分成了以下的四类:第一类是“不进位乘法”,如432×2;第二类是“最高位进位的”,如523×3;第三类是 “三位数中间有0的”,如803×7;第四类是“个位、十位有进位的”,如873×7。前面三类计算题由于没有出现“乘加”的口算,因此,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相对较高,最后一类题目由于需要进位,尤其是连续进位时,出现的错误就会较多。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一类题目也转化成前面中的某一类题目来进行计算呢?张天孝老师在编写的“智慧计算”中给出了一种算法,如右图。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实际上是把476分成了406和70,这样就变成了“三位数中间有0的”与“整十数乘一位数”,把口算的难点分解了,可以减少那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错误,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踢十法”。
教师进一步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减少这样的错误呢?
生:可以进行验算。
生:多练习“ 7×8 5”这样的口算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请学生观察前面的4题,问:那么前面的4题为什么大家做得这么好呢?是因为验算与多练习吗?
学生分析后自然地发现都没有出现“□×□ □”这样的乘加形式。教师进一步追问:能够让第(5)题在计算过程中也不出现这样的形式吗?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第四类题目的难点所在,以及可以转化的方向,为拓展新方法指明了方向。
(二)比较分析,拓展方法
如何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想到用“踢十法”计算呢?在课前的计算题中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 此时,教师同时出示“803×7”与“873×7”这两个竖式进行比较:比一比,这两道计算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你能够从“803×7”的竖式计算中,再添上一些计算步骤,得到计算“873×7”的新方法吗?
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补充和完善,让学生经历了“踢十法”的再创造过程。
(三)练习巩固,养成习惯
用“踢十法”计算第四类计算题时比较简便,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前面三类题目,显然是画蛇添足。因此,养成审题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编制了以下两种计算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8×7= 796×4= 613×3= 506×8=
请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反馈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后面2题,请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做法。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发现,前面2题,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踢十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但是,对于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前面2题也会选择用原来的方法计算,教师同样要肯定这些学生的计算。对于后面的2题,在反馈时提醒学生可以直接口算。
2.解决问题。
由于有前一轮的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试图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总价。培养学生计算时审题的习惯。
3.创编互测。
经历了以上的两轮计算,学生已经意识到,依据题目的特征合理选择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进一步梳理与明确四类计算题的特征,顺势而为,让学生自己创编这样的一组题目,然后与同桌交换计算,再相互批改交流。最后,请学生谈一谈在编题与做题时的体会。
三、教学反思
作为竖式计算方法的拓展课,其学习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一种新的竖式计算方法,更多地在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体验。因此,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方法的优化,都是学生自我发现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创新意识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创新起源于人类不满足现状,寻找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三位数乘一位数”中第四类计算题,固然可以通过验算来发现错误,也可以通过专项练习来提高速度与正确率,但那只是做到了“熟练”,但不能够“生巧”。因此,当教师追问:能否把第四类题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做到如前三类题目那么简单?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需要对第四类计算过程进行重新探究,创造出新的竖式计算方法。
(二)创新思维源于洞析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关系”与“形式”都需要通過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猜想与验证等活动才可能被发现。“踢十法”作为一种可以避免出现口算“□×□ □”的方法,是与“三位数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找到联系。学习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发现两类题目之间的联系,从而创造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创新体验源于新旧方法的实践比较
为什么需要改进原有的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如何灵活地运用?需要在解题实践中逐步体会。同时,就“踢十法”而言,既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此,并不需要所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都用这一种方法计算。我们在练习时,安排了3次题组计算,逐步养成先审题后计算的好习惯。
计算是数学基本技能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在培养基本的计算技能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成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浙江省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