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即对话。要巧设问题,导引研学,与教材对话;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自己对话;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与同学对话;捕捉问题,答疑解惑,与老师对话;巩固练习,拓展运用,与生活对话。
关键词:小学生;对话;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98-01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对话。本文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学生的多元对话方式。
一、巧设问题,导引研学——与教材对话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预先进行了解、生疑、质疑等的主动求知过程。注重课前预习研学,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预习研学,实现与文本对话,课前教师可以设计“研学单”。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开放性的问题,每题下面都有“我来举例说明”“我来画图说明”等提示语。这样,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及具体的方法,去与教材对话,并经历对学习材料及资源等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填写“研学单”,展示研学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研学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预案,用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自己对话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指导”的关系。教学中,应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大胆实践、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知。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与同学对话
在学生自主研学的基础上,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空间,比如学生同桌交流、前后四人小组交流、学生上台交流。课堂上通过多层次的交流,把收集整理的资源进行分享,在相互考、相互评、相互辩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信息获得沟通,对知识的理解也获得提升。比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中关于找36的因数,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形成较统一的认识,然后选一组学生上台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是用乘法来找的,1×36=36,2×18=36……所以,36的因数是:1和36,2和18……生2:我也是用乘法来找的,但我是这样写的——36的因数:1,36,2,18……生3:我发现他们一个是用“,”把每个因数隔开,另一个同学用“和”来隔开。用“,”写简洁,写得快。生4:6×6=36,当出现相同的因数时,只写一个6。生5:你们都是用乘法来找36的因数的,我们小组认为用除法也能找因数:36÷1=36,36÷2=18……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课堂上,学生走向前台,积极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在这里,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快乐地与同伴相遇。
四、捕捉问题,答疑解惑——与老师对话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易混、易错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讨论,引起争论,及时点拨、启发,打开学生思维的局限、深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倍数和因数”,学生根据“36的因数:1、2、3、4、6、9、12、36”“15的因数:1、3、5、15”“16的因数:1、2、4、8、16”,发现了因数的特点: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这时,一位学生提问:“我还发现,一个奇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一个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奇数。”大家先是一愣,随后一数,发现还真是这样。这时,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的数的因数都有这个特点呢?”片刻,有学生举手了:“不是这样的,我发现9的因数是1、3、9。9是奇数,但它的因数的个数不是偶数。”又一位学生说:“我发现8的因数是1、2、4、8。8是偶数,但它的因数的个数也不是奇数,而是偶数。”老师适时评价:“刚才,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证明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现不具有普遍性,也就不是因数的规律。但这位同学的思考却给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的机会,我们一起感谢他!”老师的巧妙启发、智慧评价,保护了这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成为了自由、开放、生成的学堂。在这里,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老师相遇。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与生活对话
巩固练习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学生来说,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激发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说,练习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此,教师要做到有课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在练习设计上,要注意练习难度的层次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内容的拓展性。教师的练习设计可以是个人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式的,要注重体现活动化、实践化、运用化。让学生用学科的眼光观察生活与周围的世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灵活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与生活对话。
多元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收获,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从自发走向自觉,实现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邵春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J].现代教学,2009(Z1).
[2]刘新亚.对话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河北教育,2013(06).
关键词:小学生;对话;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98-01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对话。本文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学生的多元对话方式。
一、巧设问题,导引研学——与教材对话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预先进行了解、生疑、质疑等的主动求知过程。注重课前预习研学,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预习研学,实现与文本对话,课前教师可以设计“研学单”。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开放性的问题,每题下面都有“我来举例说明”“我来画图说明”等提示语。这样,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及具体的方法,去与教材对话,并经历对学习材料及资源等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填写“研学单”,展示研学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研学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预案,用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自己对话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指导”的关系。教学中,应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大胆实践、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知。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与同学对话
在学生自主研学的基础上,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空间,比如学生同桌交流、前后四人小组交流、学生上台交流。课堂上通过多层次的交流,把收集整理的资源进行分享,在相互考、相互评、相互辩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信息获得沟通,对知识的理解也获得提升。比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中关于找36的因数,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形成较统一的认识,然后选一组学生上台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是用乘法来找的,1×36=36,2×18=36……所以,36的因数是:1和36,2和18……生2:我也是用乘法来找的,但我是这样写的——36的因数:1,36,2,18……生3:我发现他们一个是用“,”把每个因数隔开,另一个同学用“和”来隔开。用“,”写简洁,写得快。生4:6×6=36,当出现相同的因数时,只写一个6。生5:你们都是用乘法来找36的因数的,我们小组认为用除法也能找因数:36÷1=36,36÷2=18……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课堂上,学生走向前台,积极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在这里,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快乐地与同伴相遇。
四、捕捉问题,答疑解惑——与老师对话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易混、易错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讨论,引起争论,及时点拨、启发,打开学生思维的局限、深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倍数和因数”,学生根据“36的因数:1、2、3、4、6、9、12、36”“15的因数:1、3、5、15”“16的因数:1、2、4、8、16”,发现了因数的特点: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这时,一位学生提问:“我还发现,一个奇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一个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奇数。”大家先是一愣,随后一数,发现还真是这样。这时,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的数的因数都有这个特点呢?”片刻,有学生举手了:“不是这样的,我发现9的因数是1、3、9。9是奇数,但它的因数的个数不是偶数。”又一位学生说:“我发现8的因数是1、2、4、8。8是偶数,但它的因数的个数也不是奇数,而是偶数。”老师适时评价:“刚才,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证明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现不具有普遍性,也就不是因数的规律。但这位同学的思考却给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的机会,我们一起感谢他!”老师的巧妙启发、智慧评价,保护了这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成为了自由、开放、生成的学堂。在这里,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老师相遇。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与生活对话
巩固练习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学生来说,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激发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说,练习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此,教师要做到有课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在练习设计上,要注意练习难度的层次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内容的拓展性。教师的练习设计可以是个人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式的,要注重体现活动化、实践化、运用化。让学生用学科的眼光观察生活与周围的世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灵活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与生活对话。
多元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收获,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从自发走向自觉,实现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邵春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J].现代教学,2009(Z1).
[2]刘新亚.对话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河北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