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现场感的重要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s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感就是现场写生时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在家里对着图片画画跟行走在自然天地间的对景写生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置身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共同呼吸,感受自然地一草一木与阴晴雨晦。这种真切的感受在图片里是感觉不到的。现场感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会使画面生动活跃起来,这种画面里才是具体、真实与生动的。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篇《物色》谈到了自然的季节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追求对自然真实地感受,自古以来的画家也十分重视。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时,看到有蟠虬奇异造形的松树时,“遍而赏之”,第二天就拿笔画下来,“凡数万本”。宋代范宽亦是如此,醉情于自然之间。《图画见闻志》说:“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1]此段话虽然没有说明范宽有没有现场写生,但也是为了体验自然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除此之外,北宋郭熙同样认为“真山水之四时不同”,画家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更是注重对于现场感,他曾经九上黄山,四上岱岳,五上华山,积累的画稿数以万计,直到过了八十岁才收住脚步。
  深入自然,深入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带给我们的是鲜活的感受。但是,写生时的现场丰富而纷杂,所以我们要对生活对象既有感性的,又要有理性的认识。以此来表现对象的特质和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对写生时面对物象要有条理性的梳理和归纳,这才会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现场感是通过人们对物象的形与色的来体现的。苍老的树梢,潺潺的溪泉,古朴的屋宇,宁静的山峰…读者不仅仅感受到作品中真实的自然,画家那时那刻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真切感受出来。
  现场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感觉只有在亲临现场时才能够获得。从画面中,可以看出画家感情的存在,体味到画家的现场感情。通常,画家容易从某种程式出发,以自己固有的理念和程式去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形成某种模式化的东西。这样就缺乏真情实感,以至于千篇一律。我个人认为艺术家的每一张作品都应该不是同的,每一张画都应该有不同的感受,这才是艺术中最本质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认识会提高,以及你面对不同的事物会让你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所以你也必然会有新的认识。
  现场感是直观的,最直接和最生动的心理体验。画家将心灵对自然的感应紧密无间地结合,再发之于笔端。作画的过程中,随着我们感情的起伏,用笔技巧的不断变换,画面上展现的笔墨效果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那种舒缓凝重、无拘无束的,自由流动的笔墨使得现场获得的情感感受展现的淋漓尽致。 画家作画时的现场状态,能够把握现场敏锐的感受和生动细腻的情感,也就容易作出难得的作品。通过写生,能将鲜活的体验表现出来,这种写生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以及对美感的瞬间性的把握。
  世间的万物千姿百态,各有特色,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各类事物错综繁杂而有秩序的存在着,正是这种丰富的存在才给了我们多元的现场感受。现场的感受可以激发创作者创作思路,给观者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79.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部分女性形象,女性精神世界的嬗变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地位的变化,也表明创作者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将“四大奇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要分析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探求“四大奇书”女性意识发展的轨迹,从而发掘她们精神层面的变化。  关键词:四大奇书;女性;精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儒林外史》为学人所关注和熟知的多为吴敬梓所讽刺的假儒士和假名士,如周进、范进等,对文中的真名士形象有所忽视。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褒性人物形象,从而更加全面地解构小说的内容,分析其主旨和导向,窥探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真名士;杜少卿  《儒林外史》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人物形象,最以范进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有着“诗鬼”之称。他的一生,坎坷不平,家道中落,并仕途失意二十七岁就离开人世。虽然李贺的生命历程短暂,但他的作品对中国诗歌的意境有了不少的继承与开拓,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形态。本文将从李贺的作品出发去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一、李贺诗歌拓展了传统志怪与游仙类作品的表达  李贺的诗歌中有着系列的“鬼词”与“游仙诗”。这两者的文学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辞》、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
摘 要:20世纪80年代,陈思和提出“现代文学整体观”这一概念,主张从理论上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性研究。这一观点提出后,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非文学因素的遮蔽和干扰,具有创新和重写文学史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不可或缺的存在一些弊端。从而使得“整体观”的远景产生了些许担忧。本文企图通过从背景资料、利弊分析等角度来解读陈思和的整体观,希望为整体观的前景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陈思和;现代文学整体观
摘 要:近些年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于文学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些学者已经研究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如何适用于文学的研究并界定了巴赫金理论在文学研究中如何应用,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例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文学历史和文学体裁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一些要点进行简要的研究和阐述,这些要点有助于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对于文学的建构的作用。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文学建构  米哈伊尔·巴赫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库普林是俄国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五四前后初步翻译;建国前后出现了一个翻译的高潮,但却停留在只译不评的阶段;从80年代到新世纪这一状况有很大改观,却仍存在译作不够全面、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库普林;中国大陆;译介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1870-193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
摘 要:《文心雕龙.神思》篇是关于艺术创作想象的理论,想象一直是艺术乃至一切创作的基本因素。为此,我们不妨重读《神思》篇,并阐发其对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将《神思》篇称之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他看来,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后世理论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想象的作用,比如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