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缘》,一部别样的戏曲史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年偶然在《剧作家》杂志上看到了孙崇涛的回忆录连载,内容大概是在杭州大学求学时的段落,很感兴趣,随后才知作者其实这些年一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再之后获赠了全本《戏缘:孙崇涛自述》,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表达的:这不仅仅是一部自述人生经历为目的的个人回忆录,而是“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的一部别样的戏曲史。第一时间大快朵颐地读完,突出的印象浮现出四个字:人,戏,书,缘。
  先说人。孙崇涛先生,生于浙江瑞安,与戏曲学界前辈王起(季思)、黄氏兄妹(宗江、宗英、宗洛、宗汉等)是同乡;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戏曲系(导师张庚),与中国戏曲学院前后两任院长朱文相、周育德是同学。1981年毕业留院,历任戏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戏曲史研究室主任。2000年退休,应聘执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系,任客座教授;2002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在院及退休期间,先后应邀讲学于英国牛津、荷兰莱顿、韩国首尔、美国斯坦福等校,兼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教师、院文献所顾问,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作研究员。主要从事戏曲史论、文献研究,偶事文艺评论与创作。代表性专著有:《南戏论丛》《风月锦囊考释》(以上中华书局出版)、《戏曲优伶史》(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戏曲文献学》《戏缘:孙崇涛自述》(以上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若是概括一点说,作者是生于南戏故乡,求学及就职于戏曲研究重镇,讲学足迹遍布海内外,戏曲史论著作成果颇丰的一位戏曲史家。
  次说戏。作者与许多戏曲史家的共同点,就是自幼看戏,并嗜戏如命。戏,在其八十载人生中所占的比例竟与生理年龄相差无几,无论是近代形成的京剧、杭剧,千余年前成熟的南戏,甚至属于祭祀戏剧范畴的目连戏,在作者自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历史时期,小城、县城、省城、京城各个不同空间的观剧感受中,都有着别样的风姿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戏缘》中所记录作者早年在温州的看戏经历,不仅仅有他本人的亲眼所见,还有对其父看戏、研戏的亲耳所闻,以这样的背景与视角,看似勾画的是两代人近百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的其实是近代戏曲史生动的发展脉络,读来饶有兴味,且毫不费力。这,当然是《戏缘》中“戏”之主体,但并不是全部,这里可举“失败了的‘杭剧改革’”一节为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妄议”了“杭剧”这个剧种的改革——不但是某个剧目的创新,而且是响应周总理指示,借此做一番大事业的宏伟理想,就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甚至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问题在于:是否遵循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戏曲艺术在舞台上的时空观,假如人为地为改变而改变地固化,显然是化短为长。60年前,几位书生纸上谈兵,没有成功并不奇怪,也并不损失多少资源,相反还能通过一次实践,丰富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经验,我似乎从作者貌似笑忆同学们年少轻狂、自我检讨的戏谑文字中嗅出了辛辣的味道……这,亦是戏,人生大舞台上之戏。
  再说书。作者曾出版专书14种,编纂图书若干,发表各类文章300余万字,著作曾获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等奖项。这些学术成果都得到过海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但依然不能使作者就此止步,《戏缘》的撰写,还试图创造性地弥补一道不深不浅的裂痕——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深谙中国传统写史甚至是立论的方式:不是讲一番大道理,凑一堆“问题意识”,拉几个这“可夫”那“斯基”的话来充门面,而是娓娓道来地讲人生故事,诸般的理论都深深地蕴含在故事之中。作者对往事的记忆,看似漫不经心,信马由缰,甚至略带游戏,但本质却是以史家的史识与史笔来精心选择的;再加上看似平淡其实生花的妙笔描述,细节尤为生动,尘封在平面资料中的传说,比如郭在贻先生,在作者保存的手札中,潇洒的书体亲切地写着“崇涛兄”,内容却是“母老,家贫,子幼”,近四十年前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状况顿时在眼前活了起来。今时追怀先辈,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样貌、声音、语调、字体,总觉得这些信息更加具有筋骨和温度。
  最后说缘。人们往往将不可捉摸规律但又能实现良好愿望的动因称为“缘”。作者大半生的个人轨迹,无论是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几乎都可说是与戏结缘;大半生的个人交往,无论是与同年学友、前辈学者,甚至后辈青年,也几乎都可说是以戏结缘。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作者的人生经历遍及南北,遍及海内外,“大地山河”常常“一担”所装(指作者从赴省城上大学直至赴京城读研,所带行李一直是用家乡的一条扁担来挑负),字迹斑驳的各种笔记却在渡尽劫波后仍能保持完璧,我想这至少应是他在古稀高龄仍保持惊人记忆力的“秘籍”之一。作者不但用他的眼看舞台上的戏,更是用来观世相,思接千载,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同纪录片镜头般地表达。对,是镜头表达,而不是漫无目的、琐碎的镜头记录,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后的精准表达;而一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则用寥寥數笔,甚至是用留白的方式来引发读者自行探索的兴趣。明明心潮澎湃,波澜起伏,笔下却如流水一般自然温婉,但极有力量。这样的写作方式,阅历较浅的读者读觉得有趣,阅历丰富的读者,能够从中读出微言大义,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对专门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者而言,治史者能从《戏缘》中看到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治戏曲者能从《戏缘》中获得鲜活的观剧感受,而无论治何种其他专门学问者,都能够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学到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当然,还包括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规范。戏缘,虽妙不可言,培育文化基因,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也缺一不可。
  张庚先生曾经把戏曲学的学科建设,总结为五个架构层次,即资料建设——志书集成——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戏剧批评,假如说这五层次是个正向序列,那么在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实践中,正好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序列:研究戏曲,其第一位的客观对象是活态的或者曾经活态的舞台艺术,对其的感知,构成审美体验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归纳、提升出理论总结,而种种理论积久,就成了艺术发展历史研究的对象,将其记录在一起可以积淀成为志书、集成,而后学者,正可以将这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志书、集成作为自己研究的可靠资料。作者常说,论从史出,史从文献出。其实,文献包含了文(典籍)与献(贤者之记忆)两层内涵。《戏缘》一书,恰好文、献兼具,恰好将学科架构与研究实践这两个序列正反相接,构成循环,后人若能从此切入,当可攀上前辈的肩头,明晰其生命之元气。这,也是一种缘。
  (作者简介:张一帆,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
其他文献
丁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重要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历史文化学者,艺术教育家。他勇气超人,早年即远远地走在时代前面,常人仅能远远望见其背影,他总是如先知一般很早感知到历史之变,并积极向世人传递他超前的思考。他探索的脚步经年不息,他所做的研究和源源不断推出的各种作品,打通了文史学术研究与视觉艺术的边界,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可能形态和可能达到的高度的认识。  《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是丁方先
在阅读爱情悲剧时,我们常见到书中人的殉情之举,“殉情”是我们合上书页前所经历的最后一个事件。在漫长的文学史中,维特死了,安娜死了,杜丽娘死了,刘兰芝死了,梁山伯死了,罗密欧死了……他们的死因不尽相同,有的因爱人移情别恋,有的因世俗禁锢自由,也有的因幻觉业已破灭。如同一个爱情迷宫,无论之前他如何行走其中,他的出口却只有死亡一个。  如果再算上所有的通俗小说,这个名单的长度能超过爱情本身的长度,这些殉
《今夜有暴风雪》的开头有“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  姑娘在站台上,小伙子在车厢内。小伙子从窗口探出身,姑娘拽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  小伙子泪流满面!  几个知识青年同情地望着他们。  有人摇着头,轻轻地说:“北大荒姑娘……”  小说临近结尾,暴风雪之夜,知青骚动,秀梅对他的知青丈夫刘迈克说:  我绝不埋怨你抛弃了我,更不会记恨你的。我不是那样的女人……知
1917年与1918年间,尚在求学阶段的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当看到“盖义务感情,虽可为去恶之作用,而大人君子,决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之者,大抵由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而陶铸之焉”,不禁写了这样一段按语:  谚所谓一人舍死,百人难当者,皆由其一無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泡尔生所谓大人君子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由活泼之地
封闭空间内数个人物的命运纠葛一直是悬疑小说钟爱的情节套路,从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起被无数次的重复,滥觞至今似乎很难再取得突破。我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房客》(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再次向这个题材发起了挑战。  雷电交加的暴雨夜,四男一女五位房客受困于一所民国时期建成的古旧府邸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五个人在无聊中轮流讲故事打发时间。随着深夜的来临,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相继发生,五个人
《人生智慧箴言》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流传最广的作品,智慧冷俏,禅意隽永,把作者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阐述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全书由导言和六章组成。导言开宗明义,指出人生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人生面对两大敌人,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第一章指出人生的佳品有三类,最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包括健康
噫吁嚱,博览群书之为用大哉!可神游太空,可畅想龙宫,可启迪心智,可育化苍生。弘道德,昌文明,鉴古今,晓中外,达权变,何莫由乎斯道?博览者,改变命运,前程锦绣;弗阅者,愚昧落伍,或遭淘汰。  古今中外之哲学、宗教、历史,群书载之;人文、科技、艺术,群书载之。书籍所记,人类宝藏,精神食粮。高尔基曾云,书籍乃人类进步之阶梯。诚然,人类所有进步,皆与群书所载,息息相关。  吾于高校任教,已历三十六载,深悉
去年夏天,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的专题论集。论集由三辑论文和两组附录组成,收录了我在2003—2014年写出的16篇文章(正文)、两封书信(附录一)和翻译的三篇译文(附录二)。全书将近45万字,看上去还算是有点模样。  想出这样一本书的念头其实已有些年头了。记得做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我细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专家马丁·杰伊(Martin Jay)的《辩
费孝通基本上是把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当作一部社会学著作来评介的。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重印潘光旦译本。1986年春节前,范用亲自登门来请费孝通为此书重刊写篇文章。费先生花了春节一周时间,重读潘译,写成一篇近七千字的长文。费先生在此文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评述潘光旦的学术——潘光旦是费先生的老师——对人文主义与霭理士也做了言简意赅的评论,他说,“达尔文把人类也纳入了其他一切生物的同一发展系统之中,也就使
2019年的父亲节,尽管网络商们一再煽风点火,也还是少了些购物狂欢的浮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心灵陪伴、滋养更能体现这一生的缘分。什么才是父亲最需要的?儿女们再思索。我要把什么奉献给我挚爱的孩子?父亲们更在想。三联新书《袁浦记》,字里行间满满都是父子深情。  作者孔建华,身长、清癯,微黑,不苟言笑。生于江南鱼米之乡,久居京城,就职行政机构,标准京官一枚。饮食却不甚考究,一碗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