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创新:
推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只有立足学校、立足实践,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采取校本化的研究方式,利用校本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才能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校本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师肩负着主体的责任,笃行着行动和反思的方式,实践着捕捉问题、设置课题、开展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应用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和素质提高,使教师的校本专业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第三,是优化教研方式的需要。过去教研工作方式较多地采用自上而下式,注重上导下行、单向传递信息,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教研员降低工作重心,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共建,使教研问题的发生和教研实施的载体都深深根植于基层学校,这将使教研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淡化教研部门工作;
认识误区之二:以学校为基地=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
认识误区之三:以教师为主体=教研员可有可无。
笔者关于这几个认识误区的基本观点是:
1.教研部门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离不开教研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下,教研部门的工作任务更多、工作职责更重;教研部门在建立和推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中,应该也必须提高对校本教研的引领度和贡献率。
2.区域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合理延伸与必要补充;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基于校本教研的经验和成果;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以各校在新课程推进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依托基层学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践中研究和交流;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充分整合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
3.教研员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特种兵”;教研员及其肩负的专业引领工作职责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员应与教师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和平等互助的发展共同体。
由此,我们要把上述认识误区的三个等式改写成不等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不等于淡化教研部门工作,而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推行中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以学校为基地不等于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而要使区域性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相得益彰;以教师为主体不等于教研员可有可无,而要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与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合作共建。
职责新解:
发展“研究指导服务”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职责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三项职责,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视角去审视,这三项职责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要充分研究。研究的着眼点要放在课改推进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上;研究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的方法要侧重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的过程要紧密结合课改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空间要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要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补共建。
其次要有效指导。指导的基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上;指导的依据是上级相关精神、基层课改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案例等);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指导应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现场研讨、案例评析、互动评课、专题咨询等,多种指导方式可因目标、内容、对象的不同综合交叉运用;指导的过程尤其应强调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
第三要真诚服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最急需的课改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服务的核心要务,在于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机制。
在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三方面职能中,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新课改中教研职能的有机整体。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员角色定位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改理念的宣传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精神、对教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教研会上或深入学校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作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发挥教研员的理论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现场的咨询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实施、对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深入学校教研过程中,围绕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给予咨询和指导,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导向作用。
三是研究创新的合作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在新课改中,具有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共建的伙伴关系,具有开发教师潜能、激励教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与教师一起总结、合作研究,发挥教研员的骨干带动作用。
四是推广成果的组织者角色。教研员必须认真了解和准确把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改革成果,并作以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进而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推广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变成推动课改大面积工作的共同财富,发挥教研员的成果引领作用。
思路设计:
创新教研工作的原则与策略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原则
1.推进课程改革的需求之处就是教研工作的任务所在。教研工作必须侧重在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学习消化新课标、推进综合课、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评价改革、指导农村课改、增强德育实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习方式等,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贡献率。
2.基层教师所喜欢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员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了解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对教研员工作方式的意见和要求,并作为重要的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活动方式上,由赛课评优为主线变为课题带动、成果推广为主线;在指导方式上,由经验型指导变为科研型指导;在交流方式上,由“我说你听”变为“双向互动”,讲求“研教相长”。逐步打破学科间的封闭状态,由单一学科的孤立研究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努力促使教研员的学习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行为。教研部门应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和教研员培训制度,并通过送出培训、外出考察、岗位练兵、教研实践反思及提高学历层次等措施,使教研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明显提高。尤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教研员的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深入实践、加速专业发展,成为内在的需求、自觉的行为和基本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策略
1.研究教研工作规律,解析专业引领内涵。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专业化的方式引导和带领服务对象开展工作的一种概括描述。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对教研员引导和带领教师,围绕课改需求、基于学校实践,采取平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具体行为的一种集中概括。专业引领是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支持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工作过程中,尤其强调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要善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他们心情舒畅、亲密无间地合作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引领行为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2.深入学校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供现场指导。教研员必须深入到课改一线、深入到课堂教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去,向广大教师加以宣传和普及,发挥成果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具体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组织并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3.准确捕捉共性问题,通过区域教研引领面上工作。要处理好校本教研工作与区域性教研活动的关系,正确面对校本研究成果所反映的共性规律。教研员可通过组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和教学案例评析会等活动,把校本教研中产生的共性规律传递出去、传播开来,变成共享资源和共同财富。
4.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员能力素质达标。要努力加强教研队伍的建设,提高教研员的素质,各级教研部门都必须逐步建立基于岗位的教研员培训、评估制度,制定教研员岗位工作和培训提高的目标要求,采取专家讲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教研员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提高,赢得积极而有效的专业发展。
推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只有立足学校、立足实践,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采取校本化的研究方式,利用校本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才能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校本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师肩负着主体的责任,笃行着行动和反思的方式,实践着捕捉问题、设置课题、开展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应用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和素质提高,使教师的校本专业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第三,是优化教研方式的需要。过去教研工作方式较多地采用自上而下式,注重上导下行、单向传递信息,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教研员降低工作重心,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共建,使教研问题的发生和教研实施的载体都深深根植于基层学校,这将使教研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淡化教研部门工作;
认识误区之二:以学校为基地=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
认识误区之三:以教师为主体=教研员可有可无。
笔者关于这几个认识误区的基本观点是:
1.教研部门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离不开教研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下,教研部门的工作任务更多、工作职责更重;教研部门在建立和推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中,应该也必须提高对校本教研的引领度和贡献率。
2.区域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合理延伸与必要补充;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基于校本教研的经验和成果;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以各校在新课程推进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依托基层学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践中研究和交流;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充分整合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
3.教研员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特种兵”;教研员及其肩负的专业引领工作职责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员应与教师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和平等互助的发展共同体。
由此,我们要把上述认识误区的三个等式改写成不等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不等于淡化教研部门工作,而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推行中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以学校为基地不等于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而要使区域性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相得益彰;以教师为主体不等于教研员可有可无,而要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与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合作共建。
职责新解:
发展“研究指导服务”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职责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三项职责,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视角去审视,这三项职责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要充分研究。研究的着眼点要放在课改推进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上;研究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的方法要侧重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的过程要紧密结合课改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空间要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要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补共建。
其次要有效指导。指导的基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上;指导的依据是上级相关精神、基层课改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案例等);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指导应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现场研讨、案例评析、互动评课、专题咨询等,多种指导方式可因目标、内容、对象的不同综合交叉运用;指导的过程尤其应强调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
第三要真诚服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最急需的课改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服务的核心要务,在于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机制。
在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三方面职能中,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新课改中教研职能的有机整体。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员角色定位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改理念的宣传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精神、对教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教研会上或深入学校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作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发挥教研员的理论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现场的咨询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实施、对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深入学校教研过程中,围绕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给予咨询和指导,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导向作用。
三是研究创新的合作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在新课改中,具有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共建的伙伴关系,具有开发教师潜能、激励教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与教师一起总结、合作研究,发挥教研员的骨干带动作用。
四是推广成果的组织者角色。教研员必须认真了解和准确把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改革成果,并作以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进而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推广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变成推动课改大面积工作的共同财富,发挥教研员的成果引领作用。
思路设计:
创新教研工作的原则与策略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原则
1.推进课程改革的需求之处就是教研工作的任务所在。教研工作必须侧重在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学习消化新课标、推进综合课、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评价改革、指导农村课改、增强德育实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习方式等,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贡献率。
2.基层教师所喜欢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员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了解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对教研员工作方式的意见和要求,并作为重要的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活动方式上,由赛课评优为主线变为课题带动、成果推广为主线;在指导方式上,由经验型指导变为科研型指导;在交流方式上,由“我说你听”变为“双向互动”,讲求“研教相长”。逐步打破学科间的封闭状态,由单一学科的孤立研究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努力促使教研员的学习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行为。教研部门应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和教研员培训制度,并通过送出培训、外出考察、岗位练兵、教研实践反思及提高学历层次等措施,使教研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明显提高。尤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教研员的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深入实践、加速专业发展,成为内在的需求、自觉的行为和基本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策略
1.研究教研工作规律,解析专业引领内涵。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专业化的方式引导和带领服务对象开展工作的一种概括描述。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对教研员引导和带领教师,围绕课改需求、基于学校实践,采取平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具体行为的一种集中概括。专业引领是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支持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工作过程中,尤其强调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要善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他们心情舒畅、亲密无间地合作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引领行为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2.深入学校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供现场指导。教研员必须深入到课改一线、深入到课堂教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去,向广大教师加以宣传和普及,发挥成果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具体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组织并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3.准确捕捉共性问题,通过区域教研引领面上工作。要处理好校本教研工作与区域性教研活动的关系,正确面对校本研究成果所反映的共性规律。教研员可通过组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和教学案例评析会等活动,把校本教研中产生的共性规律传递出去、传播开来,变成共享资源和共同财富。
4.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员能力素质达标。要努力加强教研队伍的建设,提高教研员的素质,各级教研部门都必须逐步建立基于岗位的教研员培训、评估制度,制定教研员岗位工作和培训提高的目标要求,采取专家讲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教研员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提高,赢得积极而有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