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因是人们因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因果分析和推论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每天和老师接触得最多,他们经常通过分析和推论教师的言行来预知自己的学习结果,而教师的言行则对学生的归因起着信息导向或前提条件的作用。所以学生的这种分析和推论总是和自己行为及自信心息息相关。教师则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经常用积极的言行效应去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如何以正确、积极、恰当的言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归因?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实践体会:
一、倾注关爱,让学生有亲切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新型关系。虽然,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课业上,老师只是个先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担当起学生治学与成才的向导和顾问,还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事实上,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关爱学生,体现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感到心烦意乱或身体不适时,一声轻轻的问候,胜过于千言万语。就算明知学生是在睡觉,也可以假以问候:“你哪儿感到不舒服啊,是不是感冒了,需不需要就医?”学生定会不好意思再睡觉了;当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为其清除“阻碍”,建立信心,学生定会感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关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老师的关爱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的同学。
关爱学生,还往往蕴藏在教师不经意间的言行细节中。如:教师刚接班就能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提问直呼姓名,而不是用“你”“穿红衣服的”“戴眼睛的”等称呼,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学生会感到很亲切,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心中有地位,他的精神上会得到满足和愉快,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授业解惑铺平了道路。
二、真诚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有人说批评是老师专利,学生一旦犯了错误,老师怒发冲冠者有之,讥讽挖苦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但被批评的对象并不是都立竿见影,有则改之。换种方式试试看,一个出了名的“小刺头”在音乐方面却崭露头角,老师立即和送他去学校的合唱团。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肯定,他激动不已。果然不负老师期望,他的品质行为却有了积极的改进。可见,衷心的赞扬要比批评更能达到教育效果,因为“横的难吃,竖的难咽。”
对学生而言,“我太笨了”“我天生不如人”的枷锁不打破,他会畏缩不前,长时看不到自己的发展,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失。一位老师在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本上经常写这样的批语:“你又进步了,祝贺你”“你很有潜力,老师相信你”等,老师的鼓励给了这位学生极大的自信,一年后,他果然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正如美国心学家韦纳在成就动机归因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将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将成功归于稳定的,将增加自豪感。”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成功的因素,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老师的鼓励言行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三、一视同仁,让学生有信任感。俗话说:十指有长短。学生的差异也是同样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但作为教师,心中要有一杆天平,那就是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切忌厚此薄彼。对于学业等表现优秀的学生,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遵守纪律就对他们特别亲近。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容易滋长优秀学生骄傲自负的情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认为老师差别对待,心生不平。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优秀生违规或犯错,教师应一视同仁的予以必要的批评和处罚,绝不姑息迁就,要让他们懂得必要的批评也是一种爱,同时也是一种制度的公平,每个人既有权利去生活,也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对于中等生,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努力,向学习优秀的同学看齐。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或者调皮就对他们不理不睬或者态度有失偏颇。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与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依然很看好他们,使他们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处处体现平等、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归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用我们正确、积极、恰当的言行去激励学生,感召学生,开启学生乐观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灵之门,无愧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
(作者单位:吉林扶余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
一、倾注关爱,让学生有亲切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新型关系。虽然,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课业上,老师只是个先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担当起学生治学与成才的向导和顾问,还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事实上,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关爱学生,体现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感到心烦意乱或身体不适时,一声轻轻的问候,胜过于千言万语。就算明知学生是在睡觉,也可以假以问候:“你哪儿感到不舒服啊,是不是感冒了,需不需要就医?”学生定会不好意思再睡觉了;当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为其清除“阻碍”,建立信心,学生定会感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关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老师的关爱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的同学。
关爱学生,还往往蕴藏在教师不经意间的言行细节中。如:教师刚接班就能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提问直呼姓名,而不是用“你”“穿红衣服的”“戴眼睛的”等称呼,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学生会感到很亲切,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心中有地位,他的精神上会得到满足和愉快,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授业解惑铺平了道路。
二、真诚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有人说批评是老师专利,学生一旦犯了错误,老师怒发冲冠者有之,讥讽挖苦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但被批评的对象并不是都立竿见影,有则改之。换种方式试试看,一个出了名的“小刺头”在音乐方面却崭露头角,老师立即和送他去学校的合唱团。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肯定,他激动不已。果然不负老师期望,他的品质行为却有了积极的改进。可见,衷心的赞扬要比批评更能达到教育效果,因为“横的难吃,竖的难咽。”
对学生而言,“我太笨了”“我天生不如人”的枷锁不打破,他会畏缩不前,长时看不到自己的发展,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失。一位老师在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本上经常写这样的批语:“你又进步了,祝贺你”“你很有潜力,老师相信你”等,老师的鼓励给了这位学生极大的自信,一年后,他果然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正如美国心学家韦纳在成就动机归因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将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将成功归于稳定的,将增加自豪感。”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成功的因素,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老师的鼓励言行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三、一视同仁,让学生有信任感。俗话说:十指有长短。学生的差异也是同样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但作为教师,心中要有一杆天平,那就是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切忌厚此薄彼。对于学业等表现优秀的学生,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遵守纪律就对他们特别亲近。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容易滋长优秀学生骄傲自负的情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认为老师差别对待,心生不平。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优秀生违规或犯错,教师应一视同仁的予以必要的批评和处罚,绝不姑息迁就,要让他们懂得必要的批评也是一种爱,同时也是一种制度的公平,每个人既有权利去生活,也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对于中等生,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努力,向学习优秀的同学看齐。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或者调皮就对他们不理不睬或者态度有失偏颇。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与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依然很看好他们,使他们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处处体现平等、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归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用我们正确、积极、恰当的言行去激励学生,感召学生,开启学生乐观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灵之门,无愧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
(作者单位:吉林扶余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