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马孙丛林里,一只小小的蝴蝶,在阳光下轻舞它美丽的翅膀……几周后,由此引起的一场风暴席卷了德克萨斯……”这就是气象学上所谓的“蝴蝶效应”。它告诉我们,一件事物的初始状态常常具有重大意义,初始状态的极微小差异,往往会导致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巨大差异。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犹如那蝴蝶微微扇动的翅膀,时时舞动出亮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一个“方向盘”,也是一个“诊断器”,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动力泵”?如何创造条件,让那“微微的扇动”演变成一场席卷学生头脑的音乐风暴呢?本人深入研究和探索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信息的输出艺术。
一、 把握评价尺度,关注个体差异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施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但对学生的肯定评价要把握好“量”,切不可为了激励,不管学生表演是否到位、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还要把握好“度”。如果评价过高,学生会滋生骄傲情绪或无法认同接受,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老师对五年级的一位学生脱口唱出的“1 1 5 5 | 6 6 5”大加赞赏:“识谱能力真强,表扬他!”老师过高的评价加上其他学生似乎讽刺的鼓掌声刺痛了这位学生的心,他满脸通红,低着头很不是滋味地坐下了。同样,如果评价不到位,学生的成绩得不到适当的肯定,则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状态,甚至丧失信心。如有一位学生花了一个星期的工夫,自学了一首难度较大的竖笛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结果在班级里展示后教师非但没有表扬他,还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了他演奏中的不足。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练习竖笛的热情一落千丈。
由于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来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如学一首歌时,可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A层次学生必须正确把握音准节奏,有感情地演唱;B层次学生能基本把握音准节奏;C层次学生要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方面不做太高的要求;D层次学生会唱1至2句即可,只要按要求完成了便给他们“优”。但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就是“下次进步再多一点”。这样的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巧用否定评价,促使认同接受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表现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有时演唱出现音准偏差或是节奏错误,有的老师便以“唱得不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表现。出错的孩子闻言坐下,不再举手,其余的孩子也谨慎了许多。而在另一些课上,老师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唱旋律,结果一学生把i唱成了1,老师摸摸这位学生的头,笑了笑说:“今天天气可能太热了,××同学帮i拿掉了帽子。”学生们会心地笑了。“可是i没了帽子,很多人就不认识它了,所以,××同学请你把i的帽子戴回去吧!”这幽默的评价不仅使该学生明白自己刚才的错误出在哪里,也使他加深了i和1在音高上的区别。
幽默给否定评价裹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乐于接受。如笔者在进行集体舞表演《当兵的人》时,一位学生思想开小差,尽管站着,却无精打采。于是笔者故作诚恳地说:“在我们这个英勇威武的解放军队伍里,有一位身负重伤的伤病员,他弓着腰,低着头,双目无神。虽然他全身无力,但仍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开双腿,吃力向前挺进……”同学们明白了,笑出声来。那位“伤病员”也心领神会,立刻“伤痛痊愈”,精神抖擞了。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巧妙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对话与交流,促使他们认同接受。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可委婉地指出:“你的想法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棒!”若学生表演时因紧张而出错,可拍拍他的肩,亲切地说:“来,和老师一起做个深呼吸,你就不紧张了,一定能唱(演)好!”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既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又锻炼了学生当众表演的胆量。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当然是乐于接受并及时改正。
三、 讲究引导技巧,力促主动提高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和改进才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正如斯塔费尔比姆所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表现音乐不到位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是要抓住这有利时机,适当预设评价语进行预设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你们的声音真好听,但老师希望你们能唱得更轻巧,跳跃有弹性,这样歌曲的表现就更丰满了。”(引导学生关注演唱的声音与情绪)
“唱得真好,谁还能一边有表情地演唱一边带上动作来表演吗?”(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即兴表演)
“我已经听到一个小朋友说对了,大胆地把它说出来。”(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
“要想好这里的的附点节奏该怎么唱。”(暗示学生演唱该注意的地方)
“你们说得都很好,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激励学生创造)
“我喜欢第二组同学创编的动作,很有创意,如果能合上音乐的节拍进行表演那就更好了。”(提示学生动作表演时要听音乐的节拍)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也想了解它,让我们一起解决吧!”(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组动作造型很漂亮,如果表情再好一些就更好了。”(提醒学生表演时要关注表情)
针对不同学情运用不同的预设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不断生成,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些有层次、有深度的评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让学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设想,如果把这些精彩的评价去掉,那课堂将会失色多少啊! 当学生不自信的时候,当学生无法正确把握节奏与音准的时候,当学生演唱情绪与歌曲内容不符的时候,当学生对目标比较迷茫或需要强调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进行引导,这时的预设性评价既点明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又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且还是学生态度的导向,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四、 妙用延时评价,意在面向全体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同样,音乐学习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一支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会有多种唱法;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因此,对于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不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教师并非都要及时给予清晰的评定——好或不好、对或不对,而是要巧妙地运用延时评价技巧,促使全体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有时候可以用一些“模糊性”的评价;有时候可忽略不提;有时候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模糊性的延时评价反倒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判断、自我探索、自我修正的机会。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遇到学生“欲言又止”或回答不够正确的情况,恨不得把自己的话掏出来给他,学生往往还没说完,话语权就被教师给“抢去”。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只小猪》,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想象小猪在干什么?一学生站起来回答:“小猪们在快乐地游戏……”这位教师一听学生的回答符合音乐的情绪,便情不自禁地说:“啊,你真聪明,和老师想的一样。”教师原本以为这样一表扬,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一只只小手“唰”地不见了!这位教师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做“终结性”的评价,会扼杀学生创新和发展思维的火花,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试想,这个学生的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吗?
当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许多答案和设想,即使已是较佳答案,教师也可采取延时评价,这样可诱发其他学生发表更多的见解。如果教师立即给较佳答案以较高评价,将会削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觉得无需再说,导致学生异口同“声”的“封闭”状态。延时评价其实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点拨和启发,它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评价,课堂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不断加强教学评价信息输出的艺术修养。在输出评价信息时,应注意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风格的表现,抓住时机去启发、去赏识、去激励、去反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正确有益的教学评价中快乐地学习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蝴蝶那舞动的美丽翅膀吧!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310012)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一个“方向盘”,也是一个“诊断器”,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动力泵”?如何创造条件,让那“微微的扇动”演变成一场席卷学生头脑的音乐风暴呢?本人深入研究和探索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信息的输出艺术。
一、 把握评价尺度,关注个体差异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施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但对学生的肯定评价要把握好“量”,切不可为了激励,不管学生表演是否到位、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还要把握好“度”。如果评价过高,学生会滋生骄傲情绪或无法认同接受,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老师对五年级的一位学生脱口唱出的“1 1 5 5 | 6 6 5”大加赞赏:“识谱能力真强,表扬他!”老师过高的评价加上其他学生似乎讽刺的鼓掌声刺痛了这位学生的心,他满脸通红,低着头很不是滋味地坐下了。同样,如果评价不到位,学生的成绩得不到适当的肯定,则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状态,甚至丧失信心。如有一位学生花了一个星期的工夫,自学了一首难度较大的竖笛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结果在班级里展示后教师非但没有表扬他,还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了他演奏中的不足。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练习竖笛的热情一落千丈。
由于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来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如学一首歌时,可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A层次学生必须正确把握音准节奏,有感情地演唱;B层次学生能基本把握音准节奏;C层次学生要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方面不做太高的要求;D层次学生会唱1至2句即可,只要按要求完成了便给他们“优”。但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就是“下次进步再多一点”。这样的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巧用否定评价,促使认同接受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表现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有时演唱出现音准偏差或是节奏错误,有的老师便以“唱得不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表现。出错的孩子闻言坐下,不再举手,其余的孩子也谨慎了许多。而在另一些课上,老师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唱旋律,结果一学生把i唱成了1,老师摸摸这位学生的头,笑了笑说:“今天天气可能太热了,××同学帮i拿掉了帽子。”学生们会心地笑了。“可是i没了帽子,很多人就不认识它了,所以,××同学请你把i的帽子戴回去吧!”这幽默的评价不仅使该学生明白自己刚才的错误出在哪里,也使他加深了i和1在音高上的区别。
幽默给否定评价裹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乐于接受。如笔者在进行集体舞表演《当兵的人》时,一位学生思想开小差,尽管站着,却无精打采。于是笔者故作诚恳地说:“在我们这个英勇威武的解放军队伍里,有一位身负重伤的伤病员,他弓着腰,低着头,双目无神。虽然他全身无力,但仍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开双腿,吃力向前挺进……”同学们明白了,笑出声来。那位“伤病员”也心领神会,立刻“伤痛痊愈”,精神抖擞了。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巧妙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对话与交流,促使他们认同接受。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可委婉地指出:“你的想法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棒!”若学生表演时因紧张而出错,可拍拍他的肩,亲切地说:“来,和老师一起做个深呼吸,你就不紧张了,一定能唱(演)好!”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既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又锻炼了学生当众表演的胆量。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当然是乐于接受并及时改正。
三、 讲究引导技巧,力促主动提高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和改进才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正如斯塔费尔比姆所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表现音乐不到位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是要抓住这有利时机,适当预设评价语进行预设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你们的声音真好听,但老师希望你们能唱得更轻巧,跳跃有弹性,这样歌曲的表现就更丰满了。”(引导学生关注演唱的声音与情绪)
“唱得真好,谁还能一边有表情地演唱一边带上动作来表演吗?”(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即兴表演)
“我已经听到一个小朋友说对了,大胆地把它说出来。”(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
“要想好这里的的附点节奏该怎么唱。”(暗示学生演唱该注意的地方)
“你们说得都很好,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激励学生创造)
“我喜欢第二组同学创编的动作,很有创意,如果能合上音乐的节拍进行表演那就更好了。”(提示学生动作表演时要听音乐的节拍)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也想了解它,让我们一起解决吧!”(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组动作造型很漂亮,如果表情再好一些就更好了。”(提醒学生表演时要关注表情)
针对不同学情运用不同的预设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不断生成,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些有层次、有深度的评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让学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设想,如果把这些精彩的评价去掉,那课堂将会失色多少啊! 当学生不自信的时候,当学生无法正确把握节奏与音准的时候,当学生演唱情绪与歌曲内容不符的时候,当学生对目标比较迷茫或需要强调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进行引导,这时的预设性评价既点明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又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且还是学生态度的导向,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四、 妙用延时评价,意在面向全体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同样,音乐学习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一支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会有多种唱法;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因此,对于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不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教师并非都要及时给予清晰的评定——好或不好、对或不对,而是要巧妙地运用延时评价技巧,促使全体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有时候可以用一些“模糊性”的评价;有时候可忽略不提;有时候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模糊性的延时评价反倒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判断、自我探索、自我修正的机会。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遇到学生“欲言又止”或回答不够正确的情况,恨不得把自己的话掏出来给他,学生往往还没说完,话语权就被教师给“抢去”。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只小猪》,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想象小猪在干什么?一学生站起来回答:“小猪们在快乐地游戏……”这位教师一听学生的回答符合音乐的情绪,便情不自禁地说:“啊,你真聪明,和老师想的一样。”教师原本以为这样一表扬,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一只只小手“唰”地不见了!这位教师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做“终结性”的评价,会扼杀学生创新和发展思维的火花,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试想,这个学生的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吗?
当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许多答案和设想,即使已是较佳答案,教师也可采取延时评价,这样可诱发其他学生发表更多的见解。如果教师立即给较佳答案以较高评价,将会削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觉得无需再说,导致学生异口同“声”的“封闭”状态。延时评价其实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点拨和启发,它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评价,课堂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不断加强教学评价信息输出的艺术修养。在输出评价信息时,应注意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风格的表现,抓住时机去启发、去赏识、去激励、去反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正确有益的教学评价中快乐地学习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蝴蝶那舞动的美丽翅膀吧!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