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119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发人深思、坚强有力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或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或讨论比较、加深理解;或布置习题、练习巩固。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思激情的意境。
  【关键词】结课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四溟诗话》中写道:“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课堂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堂的导入,但也要重视教学的结课艺术。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哪种结课方式,都应该能创设出余音绕梁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结束课堂教学,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期待下一节课。在此,我联系平时教学过程的一些真实体验,来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种结课方法。
  一、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它要求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将课堂内容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整体、系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教《鼎湖山听泉》时,总结课文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短短40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表达了泉声给自己的启示,有的表达了对美的追求,有的谈了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进一步认识,等等。而后,我再总结“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这样结课既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做了整理和归纳,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二、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所以,教师在教授两课时的内容结课时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效果会比较好,给学生留下一个“且听下回分解”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有了学习期待就有了学习动力。
  如教学《故乡》的第一课时,结课可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少年闰土》,文中闰土和‘我’是难舍难分的好朋友,而到了这篇文章中却变成了另外一种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变化呢?请课后联系写作背景,找找答案。” 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下节课的听课兴致给调动了起来。
  三、讨论比较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飞红滴翠记黄山》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尾,将这篇文章与《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进行比较,看看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进而概括出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区别,并得出解说词的特点:①语言口语化,使人一听就懂;②对景物做全面的反映;③可以自由变换角度来表现。由此,还顺利地过渡到下节课的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分析上。
  四、布置习题,练习巩固
  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学生掌握得如何,教师心中往往是没底的,这时需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课堂上直接反馈学习效果,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比如我教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抽查,可以利用PPT当堂反馈学习情况。同时也可采取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或者是合作学习小组的互问、互疑、互答,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的。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成不变,一个模式到底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和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因文而变、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如密.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之教学论[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现实教学中,常会碰到教师就某一问题执著发问、学生苦思无果、师生双方非常纠结之状况,要规避这一教学问题,教师须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辅助教学之意识,据课外材料的相关相似性,构建对接点,突破学生思考障碍,达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关键词】 课外辅助;教学资源;建构;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卢元的名课《过秦论》,就开篇几句文气、铺陈、排比手法
【摘要】一提到教学,教师立即会想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训。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将学生置于演员的层次上,因而形成“导”控制“演”、“导”而后“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师;教学模式;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交流;语文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总感觉语文学科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原因是传统的语文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从幼儿时期进行严格的行为训练,无论是几千年前《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中的谆谆告诫,还是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为止所设置的面面俱到的常规,无不体现了“桑树从小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人性假设。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纪律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令人疑惑的是,进入大学后,这些“成果”便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消解。中小学反复强调的规则到了大学似乎并没有成为理所当然的“方圆”
【摘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优等生和后进生并存。如何将后进生尽可能地转化为优等生,确实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批评,指通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说,
【摘 要】实用课堂不仅仅是简单、规范的课堂,还应该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而等待能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的展示。等待是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遵循,是我校“以实用为原则的小学课例群开发研究”课题组所研究的“实用课堂”应有的教学策略之一。实用课堂真的需要等待,需要我们用耐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爱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等待。  【关键词】实用课堂;等待;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编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创情境,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趣味且富有实效的教学,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关注学生主体,孩子们爱学乐学,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儿歌;游戏;故事;情境;乐趣;轻松;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抓准教学的关键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实践二: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实践三:在教学《风筝》时主问题的设计就抓住“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的答案中很自然的就会有“悲哀”一词。于是“悲哀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
摘 要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牵动了各方的视野,也让高考改革这一教育领域的核心环节再一次成为各阶层人们热议的共同话题。实现高考改革有两大途径:统考改革与学考改革。本文基于现实与历史的视角,阐述通过这两大途径来实现高考改革的现实合理性、两大实现途径的历史源流以及由此生发的担忧与思考。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统考 学考  2014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