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新增加的课文,也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精品,更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
刚翻开这篇文言文,进行备课时,看着那一句句拗口的,“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孰为汝多知乎?”等句子我就在想,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文言文呢?如果由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在学生没有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更不要说渗透文字后面的意蕴,去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怎样做到诵读教学呢?我概括为“六读”。
一、诵读古文,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先出示几句文言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学生试着读,通过读,他们发现这几句话不好读,很拗口。老师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古文,是古代人说的话,与现代人说的话不同。接着带领学生正确地读这几句古文。学生一下子就有兴趣了,哦,我们的祖先讲话跟我们现代不一样,真好玩,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往下学了。
二、科学指导,读通课文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有假义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要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要提醒学生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长句中小的停顿更是关键。如,学生在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时,一直不能读好,老师将此句出示在黑板上,用隔离线把这句按节奏标好,“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然后带领学生多读几遍,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地朗读这句话了。
三、逐步引导,读懂词义、句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读的第一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这一步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根据注释或翻阅工具书来读懂每句话。因为每一次学习古文,老师就做到逐步放手指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问学生,这句话中你不理解哪个词,有的学生说:“去。”有的说:“始出。”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请看课文下文有注释,在注释里找到这些词的解释。把解释放到古文中去理解,很快学生弄明白了这句话:“我以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远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原句读一读,做到带着理解读句子,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解其他句子。等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也就加快了背诵的速度。
四、重点指导,读出感情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三步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喜悦、强调等语气,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在指导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时,老师采用范读指导,在读:“大如车盖”时我使用了夸张的语气,并加以放大的手势,在读“则如盘盂”时老师适当地放低了声音,而在读“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时,老师放慢了语速,故意将远、小、近、大读得重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下感受到那个孩子说话的意思、语气,而纷纷模仿着,并能较好地读出另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
五、多种朗读,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朗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分组读的时候,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让男生和女生分部来读,借助男女声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重视范读,以读促情
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同时除了声音的叩击,还有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更有老师本身素养和功力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的敬佩感和信服感,而形成多功能的辐射和带动,使那些不喜欢朗读的学生,最终把朗读文言文作为自觉的行为。
朱熹曾用诗歌《偶题》比喻读书的道理:“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诗人认为漫步寻找,真正的源头是行不到的,只有扶着手杖,随处寻找潺潺的水流,方能悟出万派归宗的真理。这首诗启发我们:文言文有规律,关键在于读者要做有心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时积累阅读体验,逐渐领悟其规律。
刚翻开这篇文言文,进行备课时,看着那一句句拗口的,“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孰为汝多知乎?”等句子我就在想,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文言文呢?如果由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在学生没有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更不要说渗透文字后面的意蕴,去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怎样做到诵读教学呢?我概括为“六读”。
一、诵读古文,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先出示几句文言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学生试着读,通过读,他们发现这几句话不好读,很拗口。老师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古文,是古代人说的话,与现代人说的话不同。接着带领学生正确地读这几句古文。学生一下子就有兴趣了,哦,我们的祖先讲话跟我们现代不一样,真好玩,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往下学了。
二、科学指导,读通课文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有假义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要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要提醒学生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长句中小的停顿更是关键。如,学生在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时,一直不能读好,老师将此句出示在黑板上,用隔离线把这句按节奏标好,“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然后带领学生多读几遍,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地朗读这句话了。
三、逐步引导,读懂词义、句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读的第一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这一步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根据注释或翻阅工具书来读懂每句话。因为每一次学习古文,老师就做到逐步放手指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问学生,这句话中你不理解哪个词,有的学生说:“去。”有的说:“始出。”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请看课文下文有注释,在注释里找到这些词的解释。把解释放到古文中去理解,很快学生弄明白了这句话:“我以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远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原句读一读,做到带着理解读句子,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解其他句子。等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也就加快了背诵的速度。
四、重点指导,读出感情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三步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喜悦、强调等语气,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在指导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时,老师采用范读指导,在读:“大如车盖”时我使用了夸张的语气,并加以放大的手势,在读“则如盘盂”时老师适当地放低了声音,而在读“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时,老师放慢了语速,故意将远、小、近、大读得重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下感受到那个孩子说话的意思、语气,而纷纷模仿着,并能较好地读出另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
五、多种朗读,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朗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分组读的时候,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让男生和女生分部来读,借助男女声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重视范读,以读促情
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同时除了声音的叩击,还有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更有老师本身素养和功力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的敬佩感和信服感,而形成多功能的辐射和带动,使那些不喜欢朗读的学生,最终把朗读文言文作为自觉的行为。
朱熹曾用诗歌《偶题》比喻读书的道理:“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诗人认为漫步寻找,真正的源头是行不到的,只有扶着手杖,随处寻找潺潺的水流,方能悟出万派归宗的真理。这首诗启发我们:文言文有规律,关键在于读者要做有心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时积累阅读体验,逐渐领悟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