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窗边的小豆豆》
有教师曾经这样批评学生:“连语文都不会,你还有啥能会?!”言下之意语文似乎不就是读读背背?应该是最容易学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作文中早已溃不成军:书写潦草,句子不通,已经不容乐观;文章平淡、情调低沉,甚至把抒情文章写得像检讨书,则更叫人担忧。因而,采取措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并强化他们的成功感,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敢说、敢评,在作文中能畅所欲言、抒发真情实感,面对作文能挺起胸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革新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一些生活气息
富原义德指出:“作文是由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内发的。用自己体验过的感受、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由生活力形成的自我的真实的心律,就是作文生活。”教师应端正作文教学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从生活中来,多一些生活气息、现代气息。日本的生活调查作文,调查的内容生动有趣,调查任务本身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作文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察、创造。学生把写作任务看成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从而投入浓浓的情感,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体验式作文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学生回到了生活,在体验中发现生活,自动地获取素材,表达心中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敏感之心、热爱之情去生活,自由地用笔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一个幼小生命的消亡也会令人心碎神伤,他人的一个微笑也会令人心跳不止;面对辽阔的大海、广阔的天空顿生渺小之感;静听时钟滴答、心跳的律动感叹生命的有限……
二、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发现了激发人行为的条件,便有可能预见,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可见,追求成功的欲望似干柴,而恰当的激发就像火种。激发要掌握条件,不失时机,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1.以崇高的思想鼓舞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作者的钱财权势,不在于文辞的华丽巧媚,而在于作者人格之高尚,在于文章所阐扬的精神之崇高。正因如此,岳飞的《满江红》几乎家喻户晓,陆游的一首《示儿》感天动地……通常情况下,学优生与学困生区划很明确,而一旦把他们共同置于崇高的精神之下、远大的目标之前,这种界限会被明显淡化,他们年轻的心灵会为刚正不阿的清官包拯而喝彩,会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流泪,会对那些假公济私蝇营狗苟之徒嗤之以鼻……因此,教师要积极筹划,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进步、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教育,让学困生高瞻远瞩,丢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甩掉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差”的包袱,树立作文面前“我敢为”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作文训练中。
2.教师以情育情,使学生用心写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的重头戏,而记叙文离开了情感就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飞不高也飞不好。初中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阳光灿烂,或者是肤浅的喊苦叫累,他们感受最多的莫过于亲情、友情,但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没有太深的感情积淀,文章多是轻描淡写,而对于那些学困生更是一句话:“没啥写!”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位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教育教学中,好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接近和沟通。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一切动物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克服“憎鸟连笼”思想。在方法上,不妨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日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写日记就像是与自己心灵的交谈,听到心那边的交谈。写日记是自己与教师的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笔尖滑过带有淡淡墨香的纸,好像这些纸能回答我什么,日记本上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待遇的不同,日记是性格的写照,是天气预报站,今天是否下雨,去看看我的日记……”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以一颗平常的心、朋友般的爱与学生探讨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说教,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他们才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另外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真情,注意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过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书信的方式给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使父子父女能进一步加强沟通,感受亲情;《提醒幸福》告诉我们“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我就让学生有意地去体验晚上父母给自己盖被子的温暖与幸福;在拔河比赛中去感受那种团结与拼搏;中国体育健儿梦圆北京奥运,尽情享受那一刻的快乐与荣耀……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所缺乏的不是素材,也不是情感空白,而是一颗发现生活感受真情的敏锐的心,因而教师必须以情育情,学生才能用心写情。
3.保护积极性,调动自我显现意识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窗边的小豆豆》)
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乏聪明与机智,他们大多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一”,大多爱活动,重人情,社会阅历广,思维不局限于一些条条框框,因而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说出一些虽然可能有些偏颇但仍不乏闪光点的“奇谈怪论”。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条条框框,珍惜学困生的点滴闪光。毋庸讳言,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要想在作文课上被当作范文来读是较为困难的,但这并不等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一句赞美能使他们情绪积极几个小时。因此我就慎重选择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有新意,一个词语别出心裁,我都郑重地向其他同学选读,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两个字“传阅”,甚或在自己的博客中加以记载。一位家长反映孩子一回家就激动地告诉她:“妈妈,妈妈,我的作文被传阅了,而被传阅的只有十本啊!” 三、借助“采蜜卡”,增加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采蜜卡”即积累卡。笔者设计的采蜜卡包括了“我阅读”“我发现”“我推荐”“我想象”四大项。“我阅读”主要让学生填写阅读了哪位作家的什么书(或文章),书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我发现”主要让学生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有选择地摘抄下来,同时把自己品味到的书的优点记录下来,以便让别人一同分享书中的快乐;“我推荐”主要让学生把书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推荐给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可读给他人听或给他人看,有的可背诵积累;“我想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带入书中,或成为书中的主人公,或作为一个旁观者驰骋于书中。采蜜卡一周填写一次,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采蜜卡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有较好作用。
四、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感受作文成长的快乐
初中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作文练习,已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历及一定数量的习作,这些见证着自己成长足迹、记录着身边人和事的作文,是他们通过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得来的,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编写习作选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既是对过往生活的一次美好回忆,又是对自己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学生们利用假期制作习作选,自己排版、配插图、设计封面、请家长作序、撰写前言等,许多书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编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事,而且要花比别的作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才能完成。编书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感受年幼无知的天真、可以惊叹自己进步之快,可以让家人的情感更为融洽,可以让自己享受成功之后的快乐。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陈鹤琴教授比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可是却不能发挥出来。”因而面对学困生的作文教学,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困难,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能在作文面前堂堂正正地挺起胸,才能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参考资料:
1.狄成杰《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张天定《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3.孙淑珍《激发与培养初一新生的成功感》,《班主任》2002年第6期。
4.方明升《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5.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6.〔日本〕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
7.郑子岳《学习只有靠自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窗边的小豆豆》
有教师曾经这样批评学生:“连语文都不会,你还有啥能会?!”言下之意语文似乎不就是读读背背?应该是最容易学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作文中早已溃不成军:书写潦草,句子不通,已经不容乐观;文章平淡、情调低沉,甚至把抒情文章写得像检讨书,则更叫人担忧。因而,采取措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并强化他们的成功感,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敢说、敢评,在作文中能畅所欲言、抒发真情实感,面对作文能挺起胸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革新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一些生活气息
富原义德指出:“作文是由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内发的。用自己体验过的感受、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由生活力形成的自我的真实的心律,就是作文生活。”教师应端正作文教学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从生活中来,多一些生活气息、现代气息。日本的生活调查作文,调查的内容生动有趣,调查任务本身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作文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察、创造。学生把写作任务看成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从而投入浓浓的情感,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体验式作文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学生回到了生活,在体验中发现生活,自动地获取素材,表达心中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敏感之心、热爱之情去生活,自由地用笔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一个幼小生命的消亡也会令人心碎神伤,他人的一个微笑也会令人心跳不止;面对辽阔的大海、广阔的天空顿生渺小之感;静听时钟滴答、心跳的律动感叹生命的有限……
二、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发现了激发人行为的条件,便有可能预见,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可见,追求成功的欲望似干柴,而恰当的激发就像火种。激发要掌握条件,不失时机,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1.以崇高的思想鼓舞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作者的钱财权势,不在于文辞的华丽巧媚,而在于作者人格之高尚,在于文章所阐扬的精神之崇高。正因如此,岳飞的《满江红》几乎家喻户晓,陆游的一首《示儿》感天动地……通常情况下,学优生与学困生区划很明确,而一旦把他们共同置于崇高的精神之下、远大的目标之前,这种界限会被明显淡化,他们年轻的心灵会为刚正不阿的清官包拯而喝彩,会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流泪,会对那些假公济私蝇营狗苟之徒嗤之以鼻……因此,教师要积极筹划,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进步、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教育,让学困生高瞻远瞩,丢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甩掉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差”的包袱,树立作文面前“我敢为”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作文训练中。
2.教师以情育情,使学生用心写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的重头戏,而记叙文离开了情感就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飞不高也飞不好。初中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阳光灿烂,或者是肤浅的喊苦叫累,他们感受最多的莫过于亲情、友情,但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没有太深的感情积淀,文章多是轻描淡写,而对于那些学困生更是一句话:“没啥写!”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位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教育教学中,好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接近和沟通。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一切动物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克服“憎鸟连笼”思想。在方法上,不妨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日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写日记就像是与自己心灵的交谈,听到心那边的交谈。写日记是自己与教师的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笔尖滑过带有淡淡墨香的纸,好像这些纸能回答我什么,日记本上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待遇的不同,日记是性格的写照,是天气预报站,今天是否下雨,去看看我的日记……”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以一颗平常的心、朋友般的爱与学生探讨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说教,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他们才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另外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真情,注意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过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书信的方式给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使父子父女能进一步加强沟通,感受亲情;《提醒幸福》告诉我们“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我就让学生有意地去体验晚上父母给自己盖被子的温暖与幸福;在拔河比赛中去感受那种团结与拼搏;中国体育健儿梦圆北京奥运,尽情享受那一刻的快乐与荣耀……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所缺乏的不是素材,也不是情感空白,而是一颗发现生活感受真情的敏锐的心,因而教师必须以情育情,学生才能用心写情。
3.保护积极性,调动自我显现意识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窗边的小豆豆》)
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乏聪明与机智,他们大多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一”,大多爱活动,重人情,社会阅历广,思维不局限于一些条条框框,因而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说出一些虽然可能有些偏颇但仍不乏闪光点的“奇谈怪论”。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条条框框,珍惜学困生的点滴闪光。毋庸讳言,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要想在作文课上被当作范文来读是较为困难的,但这并不等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一句赞美能使他们情绪积极几个小时。因此我就慎重选择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有新意,一个词语别出心裁,我都郑重地向其他同学选读,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两个字“传阅”,甚或在自己的博客中加以记载。一位家长反映孩子一回家就激动地告诉她:“妈妈,妈妈,我的作文被传阅了,而被传阅的只有十本啊!” 三、借助“采蜜卡”,增加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采蜜卡”即积累卡。笔者设计的采蜜卡包括了“我阅读”“我发现”“我推荐”“我想象”四大项。“我阅读”主要让学生填写阅读了哪位作家的什么书(或文章),书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我发现”主要让学生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有选择地摘抄下来,同时把自己品味到的书的优点记录下来,以便让别人一同分享书中的快乐;“我推荐”主要让学生把书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推荐给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可读给他人听或给他人看,有的可背诵积累;“我想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带入书中,或成为书中的主人公,或作为一个旁观者驰骋于书中。采蜜卡一周填写一次,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采蜜卡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有较好作用。
四、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感受作文成长的快乐
初中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作文练习,已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历及一定数量的习作,这些见证着自己成长足迹、记录着身边人和事的作文,是他们通过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得来的,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编写习作选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既是对过往生活的一次美好回忆,又是对自己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学生们利用假期制作习作选,自己排版、配插图、设计封面、请家长作序、撰写前言等,许多书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编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事,而且要花比别的作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才能完成。编书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感受年幼无知的天真、可以惊叹自己进步之快,可以让家人的情感更为融洽,可以让自己享受成功之后的快乐。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陈鹤琴教授比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可是却不能发挥出来。”因而面对学困生的作文教学,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困难,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能在作文面前堂堂正正地挺起胸,才能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参考资料:
1.狄成杰《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张天定《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3.孙淑珍《激发与培养初一新生的成功感》,《班主任》2002年第6期。
4.方明升《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5.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6.〔日本〕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
7.郑子岳《学习只有靠自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