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合理使用地图,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地理教师重点关注的一个教学问题。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读图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些许认识和了解。七年级学生对地图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快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在讲地图时老师注意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学生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讲解地图和一般图画的区别,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三个基本要素,并逐一讲解,打好基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促使学生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生活的实用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怎样选择需要的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讲世界地理“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其成因”和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一段,如果只凭空口说教,放弃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本插图,是很难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准确无误的答案;在两个学期的期终测验中,75%以上的学生都获较优良的成绩。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老师的“教”,还要学生“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信息的习惯。习惯养成,学生遇到地理方面的问题就会很自觉地想到相关的地图,这样提高学生使用地图的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
教学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要尽可能的使用教學地图,能让学生直接感知的,都要通过地图争取让他们直接感知。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地图,避免为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在使用现成的教学地图时,如地图或地理景观图一堂课使用的数量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当堂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以简明、清晰,能表达教学意图即可,不可因过于讲究绘画技巧而占用时间。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有效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成绩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些许认识和了解。七年级学生对地图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快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在讲地图时老师注意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学生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讲解地图和一般图画的区别,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三个基本要素,并逐一讲解,打好基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促使学生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生活的实用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怎样选择需要的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讲世界地理“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其成因”和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一段,如果只凭空口说教,放弃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本插图,是很难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准确无误的答案;在两个学期的期终测验中,75%以上的学生都获较优良的成绩。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老师的“教”,还要学生“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信息的习惯。习惯养成,学生遇到地理方面的问题就会很自觉地想到相关的地图,这样提高学生使用地图的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
教学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要尽可能的使用教學地图,能让学生直接感知的,都要通过地图争取让他们直接感知。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地图,避免为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在使用现成的教学地图时,如地图或地理景观图一堂课使用的数量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当堂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以简明、清晰,能表达教学意图即可,不可因过于讲究绘画技巧而占用时间。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有效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成绩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