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4日至5日,七国集团(G7)在布鲁塞尔召开首脑会议,可谓“遍插茱萸少一国”。17年前,俄罗斯作为“插班生”加入了G7这一西方工业国论坛,而今由于所谓不守“班规”被拒之门外,G8回归G7。但是,G7首脑们貌似对俄同仇敌忾,态度强硬,实则各有盘算,首鼠两端,被排挤到门外的“插班生”反倒成了多方竞相搭讪的“香饽饽”。
奥氏舞剑 自有深意
时隔不到3个月,奥巴马再次访欧,一方面,他试图为新近举行的乌克兰选举盖棺定论,另一方面,他更欲藉此机会巩固防俄制俄的统一阵线。
为乌克兰动乱“降噪”、从乌克兰新政府中“捧星”,是美欧当前的共同选择。美欧视此次选举为引导乌克兰局势走向的分水岭。奥巴马访欧次日立即会见了当时尚未就职的波罗申科。面对面会谈之后,奥巴马盛赞波罗申科是能带领乌克兰渡过困难时期的人,是乌克兰人民的“明智选择”,承诺提高军援拨款,助其训练军队,同时帮其提振经济,降低对俄能源依赖。G7峰会也明确表达了对波罗申科的支持,宣布将为促进乌克兰国内局势稳定而提供一系列经济、财政和政治支持计划。6月7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美国副总统拜登更是组成了“超豪华助威团”,出席波罗申科的就职典礼。
美欧强势支持乌克兰新政府,实则包含自身利益诉求。奥巴马国内面临中期选举的严峻考验,用5名塔利班囚犯交换1名美军战俘的做法深涉“与恐怖分子做交易”之嫌,对其外交政策的批评之声鹊起。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欧洲议会选举过后,极端主义政党站稳脚跟,主流政党压力陡增,无休止的乌克兰问题将极大地牵扯欧洲解决自身问题的精力。以西方价值取向为基础,稳定乌克兰局势将有助于美欧宣示外交成果,并免于陷入前途叵测的政治泥潭。
在欧洲拉响防俄制俄的警报,预置应对俄武力和能源威胁的防线,是奥巴马最为关注的目标。除去奥巴马此次访欧的一系列“成果”之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美还将在东欧连续举行“波罗的海行动”(BALTOPS)以及“军刀出击”(Saber Strike)的联合军事演习,虽是例行演练,但对俄示警的意图明显。与此同时,在美强烈要求下,G7不仅将原定于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峰会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将俄排斥在外,而且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要求俄罗斯与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合作,从俄乌边境撤离武装人员,并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发挥影响力,促使乌克兰局势缓和,否则将对俄采取进一步的制裁。而美还将与欧合作,助其推进能源改革,减少对俄的能源依赖。近日,欧盟施压保加利亚暂停“南溪”项目,波罗申科发表了对俄强硬的就职演说,也有对美投桃报李的意味。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美用坚船利炮和“糖弹”金元,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浇筑起一道防俄制俄的“新东欧防线”。
奥巴马访欧之前在西点军校面对2014级的毕业生进行了一场演说,演讲中他誓言,美国的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盛,必须一如既往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自从美宣布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以来,欧洲人心惶惶,一再揣测美将弃欧而去。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在俄所展示的“军事肌肉”面前,与俄相邻的波罗的海和中东欧国家更是胆战心惊,深怕克里米亚问题在自己身上重演。作为欧洲的军事保护伞,美国必须站出来,通过展示自身及北约的军事力量,对冲俄罗斯的威慑力,安抚欧洲盟友,为中东欧的小伙伴们打气鼓劲,展现领导力。
抱团不取暖 各有小算盘
美拉西方盟国打造新防俄阵线,但西欧国家并非言听计从。G7峰会期间,英、法、德首脑不顾美国反对,先后与普京举行了双边会晤,被排除在G7之外的俄罗斯成为了G7峰会期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普京利用出席诺曼底纪念活动的机会,以谈笑风生的形象出现在西方媒体面前,奚落了美国的制俄战略,其微笑和握手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令主张孤立冷落俄罗斯的美国倍显尴尬。
美国的豪言壮语并不能打消欧洲的顾虑。在要求对俄强硬的欧洲国家看来,美军事威吓雷声大雨点小。美战略重点仍在亚洲,白宫数次声明,增加在欧军事投入须以不削减在亚洲的开支为前提。此次,奥巴马提出的10亿美元动议,对于多年来疏于防务建设的欧洲而言仍属杯水车薪,且奥巴马对国会的控制力备受质疑,这一基金能否获得国会批准尚存疑问,在欧洲国家看来眼下还只是“画饼充饥”。波兰等东欧国家希望能有来自北约的直接驻军,但北约对打破与俄之前不在东欧永久驻军的“君子协定”还有所顾忌,只能打些擦边球,轮流派驻百十人的队伍,这远不能满足东欧国家的胃口,波兰高层对美军事许诺的失望溢于言表。对于对俄有能源依赖的国家而言,美供气欧洲在操作技术层面上短期内绝无实现的可能,对于欧洲能源多样化的支持力度有限。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与欧洲地缘相邻,经济相通,能源相连,要欧洲紧跟美国步伐,“屏蔽”俄罗斯,实属空谈。
G7盟国各有自己的盘算。西欧“三巨头”法、英、德在对俄问题上显出了强烈的独立倾向。法总统奥朗德明知美欲全面孤立俄罗斯,美俄关系破裂,但他仍然力邀普京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活动,不顾制造俄美首脑“被迫会面”的尴尬,并坚持对俄出售“西北风”级两栖登陆舰。一方面是法经济形势欠佳,对俄经济制裁将引起反作用力,使法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另方面奥朗德政府国内民意支持率长期于低位徘徊,因而欲在外交上有所建树,充当世界秩序协调员,一展大国风采。
英首相卡梅伦则首先提议同普京在诺曼底举行双边会谈。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自然不愿失去俄罗斯富商这一大客户,稳住普京、拉住俄罗斯,是英国政府从英美紧密相连的轨道中“脱轨”的勇气来源。
在欧债危机中俨然成为欧洲领袖的德国则与美越走越远。此前,德美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中磕磕碰碰,德国在斯诺登爆出的“监听门”丑闻中饱受屈辱,美国参与引爆的“乌克兰危机”则严重冲击了德新政府的对俄方略,德俄合作升级的道路被堵塞。而乌克兰局势恶化,与俄罗斯冲突升级,都不符合德国的长远利益,因此德国不愿意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保持与俄沟通对话是德国务实的选择,默克尔成为了危机期间与普京通话最多的人。此次在诺曼底,不仅她与普京举行了会谈,还促成了普京同波罗申科的会面,间接推动了普京与奥巴马的短暂交流。默克尔坚信德对俄政策没有变,日前她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双方(德俄)不可置疑地存在很深的鸿沟,但我仍旧确信,中长期来看,我们和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会继续下去。”在其他国家的牵制下,G7峰会联合宣言中为对俄制裁套上了多重的前提:“如果情况需要”,将对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制裁”。
德媒体曾将俄罗斯描述为一位西方世界的“插班生”,他带着新奇的目光、热烈的想象投向了欧罗巴的怀抱,然而班级里的同学们则对之报以冷嘲热讽、极尽排挤之能事,于是,“插班生”恼羞成怒,成为了班级里的“捣蛋鬼”。在欧洲,类似这种为俄罗斯行为寻求合理化逻辑的思潮并不罕见,这也是欧美对俄行动不同步的原因之一。诚然,西方与俄矛盾已然郁结,但 “插班生”只是在门外“罚站”,并未走远,人气犹在。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
奥氏舞剑 自有深意
时隔不到3个月,奥巴马再次访欧,一方面,他试图为新近举行的乌克兰选举盖棺定论,另一方面,他更欲藉此机会巩固防俄制俄的统一阵线。
为乌克兰动乱“降噪”、从乌克兰新政府中“捧星”,是美欧当前的共同选择。美欧视此次选举为引导乌克兰局势走向的分水岭。奥巴马访欧次日立即会见了当时尚未就职的波罗申科。面对面会谈之后,奥巴马盛赞波罗申科是能带领乌克兰渡过困难时期的人,是乌克兰人民的“明智选择”,承诺提高军援拨款,助其训练军队,同时帮其提振经济,降低对俄能源依赖。G7峰会也明确表达了对波罗申科的支持,宣布将为促进乌克兰国内局势稳定而提供一系列经济、财政和政治支持计划。6月7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美国副总统拜登更是组成了“超豪华助威团”,出席波罗申科的就职典礼。
美欧强势支持乌克兰新政府,实则包含自身利益诉求。奥巴马国内面临中期选举的严峻考验,用5名塔利班囚犯交换1名美军战俘的做法深涉“与恐怖分子做交易”之嫌,对其外交政策的批评之声鹊起。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欧洲议会选举过后,极端主义政党站稳脚跟,主流政党压力陡增,无休止的乌克兰问题将极大地牵扯欧洲解决自身问题的精力。以西方价值取向为基础,稳定乌克兰局势将有助于美欧宣示外交成果,并免于陷入前途叵测的政治泥潭。
在欧洲拉响防俄制俄的警报,预置应对俄武力和能源威胁的防线,是奥巴马最为关注的目标。除去奥巴马此次访欧的一系列“成果”之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美还将在东欧连续举行“波罗的海行动”(BALTOPS)以及“军刀出击”(Saber Strike)的联合军事演习,虽是例行演练,但对俄示警的意图明显。与此同时,在美强烈要求下,G7不仅将原定于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峰会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将俄排斥在外,而且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要求俄罗斯与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合作,从俄乌边境撤离武装人员,并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发挥影响力,促使乌克兰局势缓和,否则将对俄采取进一步的制裁。而美还将与欧合作,助其推进能源改革,减少对俄的能源依赖。近日,欧盟施压保加利亚暂停“南溪”项目,波罗申科发表了对俄强硬的就职演说,也有对美投桃报李的意味。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美用坚船利炮和“糖弹”金元,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浇筑起一道防俄制俄的“新东欧防线”。
奥巴马访欧之前在西点军校面对2014级的毕业生进行了一场演说,演讲中他誓言,美国的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盛,必须一如既往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自从美宣布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以来,欧洲人心惶惶,一再揣测美将弃欧而去。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在俄所展示的“军事肌肉”面前,与俄相邻的波罗的海和中东欧国家更是胆战心惊,深怕克里米亚问题在自己身上重演。作为欧洲的军事保护伞,美国必须站出来,通过展示自身及北约的军事力量,对冲俄罗斯的威慑力,安抚欧洲盟友,为中东欧的小伙伴们打气鼓劲,展现领导力。
抱团不取暖 各有小算盘
美拉西方盟国打造新防俄阵线,但西欧国家并非言听计从。G7峰会期间,英、法、德首脑不顾美国反对,先后与普京举行了双边会晤,被排除在G7之外的俄罗斯成为了G7峰会期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普京利用出席诺曼底纪念活动的机会,以谈笑风生的形象出现在西方媒体面前,奚落了美国的制俄战略,其微笑和握手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令主张孤立冷落俄罗斯的美国倍显尴尬。
美国的豪言壮语并不能打消欧洲的顾虑。在要求对俄强硬的欧洲国家看来,美军事威吓雷声大雨点小。美战略重点仍在亚洲,白宫数次声明,增加在欧军事投入须以不削减在亚洲的开支为前提。此次,奥巴马提出的10亿美元动议,对于多年来疏于防务建设的欧洲而言仍属杯水车薪,且奥巴马对国会的控制力备受质疑,这一基金能否获得国会批准尚存疑问,在欧洲国家看来眼下还只是“画饼充饥”。波兰等东欧国家希望能有来自北约的直接驻军,但北约对打破与俄之前不在东欧永久驻军的“君子协定”还有所顾忌,只能打些擦边球,轮流派驻百十人的队伍,这远不能满足东欧国家的胃口,波兰高层对美军事许诺的失望溢于言表。对于对俄有能源依赖的国家而言,美供气欧洲在操作技术层面上短期内绝无实现的可能,对于欧洲能源多样化的支持力度有限。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与欧洲地缘相邻,经济相通,能源相连,要欧洲紧跟美国步伐,“屏蔽”俄罗斯,实属空谈。
G7盟国各有自己的盘算。西欧“三巨头”法、英、德在对俄问题上显出了强烈的独立倾向。法总统奥朗德明知美欲全面孤立俄罗斯,美俄关系破裂,但他仍然力邀普京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活动,不顾制造俄美首脑“被迫会面”的尴尬,并坚持对俄出售“西北风”级两栖登陆舰。一方面是法经济形势欠佳,对俄经济制裁将引起反作用力,使法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另方面奥朗德政府国内民意支持率长期于低位徘徊,因而欲在外交上有所建树,充当世界秩序协调员,一展大国风采。
英首相卡梅伦则首先提议同普京在诺曼底举行双边会谈。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自然不愿失去俄罗斯富商这一大客户,稳住普京、拉住俄罗斯,是英国政府从英美紧密相连的轨道中“脱轨”的勇气来源。
在欧债危机中俨然成为欧洲领袖的德国则与美越走越远。此前,德美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中磕磕碰碰,德国在斯诺登爆出的“监听门”丑闻中饱受屈辱,美国参与引爆的“乌克兰危机”则严重冲击了德新政府的对俄方略,德俄合作升级的道路被堵塞。而乌克兰局势恶化,与俄罗斯冲突升级,都不符合德国的长远利益,因此德国不愿意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保持与俄沟通对话是德国务实的选择,默克尔成为了危机期间与普京通话最多的人。此次在诺曼底,不仅她与普京举行了会谈,还促成了普京同波罗申科的会面,间接推动了普京与奥巴马的短暂交流。默克尔坚信德对俄政策没有变,日前她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双方(德俄)不可置疑地存在很深的鸿沟,但我仍旧确信,中长期来看,我们和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会继续下去。”在其他国家的牵制下,G7峰会联合宣言中为对俄制裁套上了多重的前提:“如果情况需要”,将对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制裁”。
德媒体曾将俄罗斯描述为一位西方世界的“插班生”,他带着新奇的目光、热烈的想象投向了欧罗巴的怀抱,然而班级里的同学们则对之报以冷嘲热讽、极尽排挤之能事,于是,“插班生”恼羞成怒,成为了班级里的“捣蛋鬼”。在欧洲,类似这种为俄罗斯行为寻求合理化逻辑的思潮并不罕见,这也是欧美对俄行动不同步的原因之一。诚然,西方与俄矛盾已然郁结,但 “插班生”只是在门外“罚站”,并未走远,人气犹在。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