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有武:
长期从事水粉画、油画创作,擅长人物画和肖像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展出,并数次应邀在国内举办个人水粉画展览。出版发表油画、水粉画、宣传画、连环画一百数十幅(册),著有《水粉·人物》《水粉人物技法》《水粉静物写生100法》《色彩基础》等专著。系中国美协会员,原上大美院教授。
周教授为人低调,深居简出,整日埋头于画室,构思创作,勾勒草稿,绘制了一幅幅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
有评论家曾说起,周教授的绘画是属于俄罗斯画派。周有武只是笑而不语,但并不否定。他坦言,俄罗斯绘画确实对他影响很大。说起俄罗斯画派,这要从中国西洋画的发展脉络说起。周有武说:“因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西洋画在传入过程中,在中国传播较广,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当属苏联的俄罗斯绘画艺术。西洋画进入中国至今大概有百余年的时间,在西洋画的传播与普及、西洋画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俄罗斯绘画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传统和规范的轨道,对中国西洋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此,中国的西洋绘画走上了一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结合俄罗斯优秀传统绘画特色的发展之路。”
生于1941年的周有武,自青少年时代就深受苏俄文化艺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苏联的艺术作品,苏联的文学、音乐、电影、绘画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西洋画的发展和教育开始全盘接受苏联美术影响的时代。而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我们这代人学习绘画的年代,这时中苏关系已出现了很大裂痕,但美术教育采用的仍是苏俄教育模式,美术创作也是沿袭苏俄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年代学习绘画的。”周有武说,“我们不能忽略艺术发展的时代性。”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条约》,新政权在各个方面学习和引进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制。自然的,苏联的油画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油画的学习对象。之所以如此,既与中苏友好有关,也与苏联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高度成就有关。而学习苏联油画的方式,一是选派艺术家去苏联学习,二是聘请专家到中国进行教学,两者为油画的学习提供了直接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油画创作和教学人才。同时,中苏间艺术展览交流和苏联书籍的传播也推动了苏联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但苏联美术的创作观念和教学体系,已逐步在中国形成并滋养着艺术成长……
周有武娓娓道来,生动阐述了西洋画特别是油画的发端及明暗法、色彩学等基本技法。通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直至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转型,全面阐述了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和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其专业程度令人叹服!
专业程度决定艺术底蕴,自身积淀决定艺术性格
周有武表示,艺术贵于有个性,要根据你的喜好去创作,不能流行什么就画什么,更不能什么好卖就画什么。绘画流派决定了学习的基调和方向,自己的性格、爱好、素养等决定自己的绘画风格。
周有武说:“画西画和画中国画不一样,西画必须要通过写生来学习绘画,所以写生很重要。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而写生则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对象,认识对象,既要再现,更要有很强的表现意识。这样才会使写生的绘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
周有武的好友、油画家王荣祥介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上海戏剧学院请周老师去写生示范,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看。”一下勾起了周有武对那时的回忆,周有武说:“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写生示范,当时有美术专业的高校和社会文化艺术机构,甚至外省市如无锡、青岛等地,我都应邀去授课进行写生示范。那时从学校出来已有些年头,年纪还轻,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过写生示范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丰富的写生经验和熟练的写生技巧,还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周有武说:“我很重视写生,因为对绘画的一切认知和掌握,都必须从写生中得到,可以说是写生教会了我绘画。我更青睐和偏爱写生和写生作品,写生作品有一种特有的感人品质,它具有绘画的生动性和感情的抒发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从没有停止过写生。即使在条件非常艰苦的‘五七干校’期间,也没有放下过写生的画笔。那时我准备了一个自制的小画箱,在劳动之余,挤出早晨、晚饭和休息的时间到田野去画风景写生。由于时间不自由的原因,写生的题材多是‘夕阳’‘残雪’或‘晨月’一类的内容,为此,还受到当时‘五七干校’工宣队领导不点名的批评。当时写生的风景作品大多已失散,唯独一幅‘夕阳’和一幅‘晨月’至今仍留在身边,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自慰和纪念吧。”
“那些年没有间断过写生,除了下农村,还经常到工厂和部队去画写生。”油画《上钢工人》即是那段时间所画的写生作品。周有武说,“我上钢三厂去得最多。我爱人怀孕生孩子那天,我还在厂里画画,到晚上回来,发现爱人已经住到医院里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对三十多年的写生生涯进行了反思,发现只是写生也是问题,很多内容通过写生很难深刻、全面地呈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至上世纪末,周有武将重心从写生开始转向创作。他强调说:“绘画的最终目的还是搞创作。”他强调,这里讲的创作,不同于写生时的创作。印象主义之前,写生基本就是习作,印象主义出现之后,写生时,作者更注重光和色的关系,印象主义的创作需要通过写生完成,但是这种创作少了时间的维度。塞尚曾说:先于自然意识到我的感受,真正的创作则是依托于某个客观事物,再融入時空维度中的元素,并充满作者个人情感意识的再现。
西藏、世博和传统文化,是近年专注表现的创作题材
说起西藏题材,周有武感触颇深:“西藏是一个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令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西藏过去沉重而艰难的岁月,奇异独特的民俗习惯,淳朴敦厚的民风民情,神秘的宗教信仰,美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变幻莫测的高原风云等等,就像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充满着奇幻的色彩,这一切都深深吸引我。” 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去一次西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许多条件,还要有一定机会。时至今日,西藏已是一个旅游胜地,去西藏已是一件方便的事情,趁此机会,打点行装,于1997年夏天终于进了西藏。这次的进藏经历,给了周有武非常大的灵感,创作了《高原之歌》系列,代表作有《扎西和他的牦牛队》《我家的花奶牛》《湖畔》《穿越红河谷》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的文化风情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其中的《扎西和他的牦牛队》,据周有武介绍,当时在山上的寺庙见到一队为寺庙运送物资的牦牛队,一对年轻藏民夫妇管理着牦牛队,画面非常的美。因为那对年轻夫妇给他的印象尤为深刻,难以忘怀,所以在创作时便重点突出了年轻藏族夫妇的形象,凸显西藏的文化特色。
《世博风情系列》是周有武近几年一个主要创作选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振奋之余,他萌发了一个想法,用绘画表现许多不同国家的人物形象,创作一组世博人物肖像系列油画。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风民俗,皮肤颜色深浅不一,所着服饰各异,等等。这对绘画可说是一种挑战,但对绘画表现则是趣味无穷,可以从中探索到许多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想象,这一组世博人物系列油画作品会给人一种新奇独特的视觉印象。
世博会闭幕后,人们对世博的记忆已渐渐淡去,为了创作《世博风情》,周有武仍不时翻开对当年世博的记忆,去点燃创作《世博风情》的冲动和激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油画《孟加拉少女》,描述的是一位端庄大方、身材匀称丰满、留着披肩长发、穿着有团花的红色长裙、坐在白色高靠背椅上、正聚精会神在游客手上描绘着精致纹样的孟加拉姑娘;油画《印度金佛》则采用金黄、橙红色为主调,增加画面的禅风禅意,表现金光璀璨、华美而庄严的印度佛教文化;油画《奥地利管弦乐二重奏》取材于奥地利馆的音乐演出,周有武将随意的场景和人物进行再加工,取其中经典的元素增加画面的亮点,丰满人物形象;油画《非洲四姑娘》则采用群像构图形式,画中安排了五个人物,四个非洲姑娘和一个非洲男子,男子放在画幅的边缘,更突出四位姑娘,而最前面喝矿泉水的姑娘穿着时下年轻人流行的牛仔衣裙,寓意今日非洲;油画《斯里兰卡少女》描绘了一位大大的眼睛、细细的眉毛、美丽纯真的斯里兰卡女孩,周有武经过几种方案的思考,最终呈现了少女正面站在吧台里微笑着面对观众的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说起传统文化,不得不提中国的京剧。周有武少年时代即着迷京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看了许多戏和许多名角,几乎看遍了近代京剧史上的大师。虽然年岁增长后,学画、就业、忙于绘画创作,但着迷京剧的热情从未减少。因着这份热爱,周有武自然就想用绘画来表现京剧。但如何用欧洲油画写实形式来表现中国写意风格的京剧题材,周有武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油画《京剧·霸王别姬》和《京剧·苏三起解》。
周有武在创作《京剧·霸王别姬》时,依托于戏中两位人物一旦一净的不同扮相和视觉反差,注重画面的戏剧性和观赏性,作品中人物的服饰造型复杂而富有变化,色彩强烈而富有个性,充分发挥了油画色彩丰富、浓重、强烈的特性。《京剧·苏三起解》中两个人物的造型特别,服饰色彩红白黑配合。周有武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多采用简约的笔意,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减弱明暗光影的表现,强调构图中人物组合的戏剧性,色彩更富于装饰性,使得作品不但有油画的特征,更富有戏剧的韵律和趣味。
周有武对于传统绘画题材的热衷不仅体现在京剧上,还有对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偏爱。油画《钟馗嫁妹送亲图》,是一幅少有的用传统油画的光色原理来表现“钟馗”一行夜半在荒郊野外送亲的作品。为了避免画面出现“鬼影重重”的感觉,周有武在创作时采用近似白天的自然光来表现主要人物的光和色,而用深色的天空、田野,明净的月光,透亮的灯笼,以及远处农舍透出的微弱灯光来表现夜半的气氛和情景。整幅作品人物形象清晰,画面色彩鲜明热烈,表现出送亲的喜庆效果。
油画《悲歌一曲虞美人》取材于历史故事《楚汉春秋》,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困,妃虞姬觉得楚王气数将尽,不愿聊生,自刎诀别于楚王。周有武在创作时,将构图视线放在画面的上端,这样的视角可以从上面俯视项羽和虞姬,看到的背景也更广阔和全面。悲怆的项羽拥抱着奄奄一息的虞姬是这幅作品最重要的体现,色彩一青一白突出人物的形态,相拥的身影往左倾斜,既增强了人物的动感,又使画面构图产生一定的变化。大塊褐黑色的地面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增强了画面的深沉感;乌骓马的嘶叫和被风吹起的战袍、帽缨以及列队准备出征的战士都使画面产生一种悲壮的意韵。而虞姬身上飘下来的片片红色花朵,传说是虞姬的鲜血所化,所以花的名字叫虞美人,在这里运用象征手法把这美丽的传说融进了写实手法的画面之中,使画面增加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意境。
长期从事水粉画、油画创作,擅长人物画和肖像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展出,并数次应邀在国内举办个人水粉画展览。出版发表油画、水粉画、宣传画、连环画一百数十幅(册),著有《水粉·人物》《水粉人物技法》《水粉静物写生100法》《色彩基础》等专著。系中国美协会员,原上大美院教授。
周教授为人低调,深居简出,整日埋头于画室,构思创作,勾勒草稿,绘制了一幅幅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
有评论家曾说起,周教授的绘画是属于俄罗斯画派。周有武只是笑而不语,但并不否定。他坦言,俄罗斯绘画确实对他影响很大。说起俄罗斯画派,这要从中国西洋画的发展脉络说起。周有武说:“因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西洋画在传入过程中,在中国传播较广,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当属苏联的俄罗斯绘画艺术。西洋画进入中国至今大概有百余年的时间,在西洋画的传播与普及、西洋画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俄罗斯绘画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传统和规范的轨道,对中国西洋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此,中国的西洋绘画走上了一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结合俄罗斯优秀传统绘画特色的发展之路。”
生于1941年的周有武,自青少年时代就深受苏俄文化艺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苏联的艺术作品,苏联的文学、音乐、电影、绘画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西洋画的发展和教育开始全盘接受苏联美术影响的时代。而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我们这代人学习绘画的年代,这时中苏关系已出现了很大裂痕,但美术教育采用的仍是苏俄教育模式,美术创作也是沿袭苏俄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年代学习绘画的。”周有武说,“我们不能忽略艺术发展的时代性。”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条约》,新政权在各个方面学习和引进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制。自然的,苏联的油画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油画的学习对象。之所以如此,既与中苏友好有关,也与苏联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高度成就有关。而学习苏联油画的方式,一是选派艺术家去苏联学习,二是聘请专家到中国进行教学,两者为油画的学习提供了直接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油画创作和教学人才。同时,中苏间艺术展览交流和苏联书籍的传播也推动了苏联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但苏联美术的创作观念和教学体系,已逐步在中国形成并滋养着艺术成长……
周有武娓娓道来,生动阐述了西洋画特别是油画的发端及明暗法、色彩学等基本技法。通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直至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转型,全面阐述了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和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其专业程度令人叹服!
专业程度决定艺术底蕴,自身积淀决定艺术性格
周有武表示,艺术贵于有个性,要根据你的喜好去创作,不能流行什么就画什么,更不能什么好卖就画什么。绘画流派决定了学习的基调和方向,自己的性格、爱好、素养等决定自己的绘画风格。
周有武说:“画西画和画中国画不一样,西画必须要通过写生来学习绘画,所以写生很重要。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而写生则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对象,认识对象,既要再现,更要有很强的表现意识。这样才会使写生的绘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
周有武的好友、油画家王荣祥介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上海戏剧学院请周老师去写生示范,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看。”一下勾起了周有武对那时的回忆,周有武说:“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写生示范,当时有美术专业的高校和社会文化艺术机构,甚至外省市如无锡、青岛等地,我都应邀去授课进行写生示范。那时从学校出来已有些年头,年纪还轻,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过写生示范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丰富的写生经验和熟练的写生技巧,还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周有武说:“我很重视写生,因为对绘画的一切认知和掌握,都必须从写生中得到,可以说是写生教会了我绘画。我更青睐和偏爱写生和写生作品,写生作品有一种特有的感人品质,它具有绘画的生动性和感情的抒发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从没有停止过写生。即使在条件非常艰苦的‘五七干校’期间,也没有放下过写生的画笔。那时我准备了一个自制的小画箱,在劳动之余,挤出早晨、晚饭和休息的时间到田野去画风景写生。由于时间不自由的原因,写生的题材多是‘夕阳’‘残雪’或‘晨月’一类的内容,为此,还受到当时‘五七干校’工宣队领导不点名的批评。当时写生的风景作品大多已失散,唯独一幅‘夕阳’和一幅‘晨月’至今仍留在身边,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自慰和纪念吧。”
“那些年没有间断过写生,除了下农村,还经常到工厂和部队去画写生。”油画《上钢工人》即是那段时间所画的写生作品。周有武说,“我上钢三厂去得最多。我爱人怀孕生孩子那天,我还在厂里画画,到晚上回来,发现爱人已经住到医院里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对三十多年的写生生涯进行了反思,发现只是写生也是问题,很多内容通过写生很难深刻、全面地呈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至上世纪末,周有武将重心从写生开始转向创作。他强调说:“绘画的最终目的还是搞创作。”他强调,这里讲的创作,不同于写生时的创作。印象主义之前,写生基本就是习作,印象主义出现之后,写生时,作者更注重光和色的关系,印象主义的创作需要通过写生完成,但是这种创作少了时间的维度。塞尚曾说:先于自然意识到我的感受,真正的创作则是依托于某个客观事物,再融入時空维度中的元素,并充满作者个人情感意识的再现。
西藏、世博和传统文化,是近年专注表现的创作题材
说起西藏题材,周有武感触颇深:“西藏是一个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令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西藏过去沉重而艰难的岁月,奇异独特的民俗习惯,淳朴敦厚的民风民情,神秘的宗教信仰,美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变幻莫测的高原风云等等,就像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充满着奇幻的色彩,这一切都深深吸引我。” 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去一次西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许多条件,还要有一定机会。时至今日,西藏已是一个旅游胜地,去西藏已是一件方便的事情,趁此机会,打点行装,于1997年夏天终于进了西藏。这次的进藏经历,给了周有武非常大的灵感,创作了《高原之歌》系列,代表作有《扎西和他的牦牛队》《我家的花奶牛》《湖畔》《穿越红河谷》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的文化风情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其中的《扎西和他的牦牛队》,据周有武介绍,当时在山上的寺庙见到一队为寺庙运送物资的牦牛队,一对年轻藏民夫妇管理着牦牛队,画面非常的美。因为那对年轻夫妇给他的印象尤为深刻,难以忘怀,所以在创作时便重点突出了年轻藏族夫妇的形象,凸显西藏的文化特色。
《世博风情系列》是周有武近几年一个主要创作选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振奋之余,他萌发了一个想法,用绘画表现许多不同国家的人物形象,创作一组世博人物肖像系列油画。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风民俗,皮肤颜色深浅不一,所着服饰各异,等等。这对绘画可说是一种挑战,但对绘画表现则是趣味无穷,可以从中探索到许多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想象,这一组世博人物系列油画作品会给人一种新奇独特的视觉印象。
世博会闭幕后,人们对世博的记忆已渐渐淡去,为了创作《世博风情》,周有武仍不时翻开对当年世博的记忆,去点燃创作《世博风情》的冲动和激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油画《孟加拉少女》,描述的是一位端庄大方、身材匀称丰满、留着披肩长发、穿着有团花的红色长裙、坐在白色高靠背椅上、正聚精会神在游客手上描绘着精致纹样的孟加拉姑娘;油画《印度金佛》则采用金黄、橙红色为主调,增加画面的禅风禅意,表现金光璀璨、华美而庄严的印度佛教文化;油画《奥地利管弦乐二重奏》取材于奥地利馆的音乐演出,周有武将随意的场景和人物进行再加工,取其中经典的元素增加画面的亮点,丰满人物形象;油画《非洲四姑娘》则采用群像构图形式,画中安排了五个人物,四个非洲姑娘和一个非洲男子,男子放在画幅的边缘,更突出四位姑娘,而最前面喝矿泉水的姑娘穿着时下年轻人流行的牛仔衣裙,寓意今日非洲;油画《斯里兰卡少女》描绘了一位大大的眼睛、细细的眉毛、美丽纯真的斯里兰卡女孩,周有武经过几种方案的思考,最终呈现了少女正面站在吧台里微笑着面对观众的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说起传统文化,不得不提中国的京剧。周有武少年时代即着迷京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看了许多戏和许多名角,几乎看遍了近代京剧史上的大师。虽然年岁增长后,学画、就业、忙于绘画创作,但着迷京剧的热情从未减少。因着这份热爱,周有武自然就想用绘画来表现京剧。但如何用欧洲油画写实形式来表现中国写意风格的京剧题材,周有武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油画《京剧·霸王别姬》和《京剧·苏三起解》。
周有武在创作《京剧·霸王别姬》时,依托于戏中两位人物一旦一净的不同扮相和视觉反差,注重画面的戏剧性和观赏性,作品中人物的服饰造型复杂而富有变化,色彩强烈而富有个性,充分发挥了油画色彩丰富、浓重、强烈的特性。《京剧·苏三起解》中两个人物的造型特别,服饰色彩红白黑配合。周有武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多采用简约的笔意,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减弱明暗光影的表现,强调构图中人物组合的戏剧性,色彩更富于装饰性,使得作品不但有油画的特征,更富有戏剧的韵律和趣味。
周有武对于传统绘画题材的热衷不仅体现在京剧上,还有对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偏爱。油画《钟馗嫁妹送亲图》,是一幅少有的用传统油画的光色原理来表现“钟馗”一行夜半在荒郊野外送亲的作品。为了避免画面出现“鬼影重重”的感觉,周有武在创作时采用近似白天的自然光来表现主要人物的光和色,而用深色的天空、田野,明净的月光,透亮的灯笼,以及远处农舍透出的微弱灯光来表现夜半的气氛和情景。整幅作品人物形象清晰,画面色彩鲜明热烈,表现出送亲的喜庆效果。
油画《悲歌一曲虞美人》取材于历史故事《楚汉春秋》,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困,妃虞姬觉得楚王气数将尽,不愿聊生,自刎诀别于楚王。周有武在创作时,将构图视线放在画面的上端,这样的视角可以从上面俯视项羽和虞姬,看到的背景也更广阔和全面。悲怆的项羽拥抱着奄奄一息的虞姬是这幅作品最重要的体现,色彩一青一白突出人物的形态,相拥的身影往左倾斜,既增强了人物的动感,又使画面构图产生一定的变化。大塊褐黑色的地面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增强了画面的深沉感;乌骓马的嘶叫和被风吹起的战袍、帽缨以及列队准备出征的战士都使画面产生一种悲壮的意韵。而虞姬身上飘下来的片片红色花朵,传说是虞姬的鲜血所化,所以花的名字叫虞美人,在这里运用象征手法把这美丽的传说融进了写实手法的画面之中,使画面增加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