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职校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合格技术工人为主要办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有熟练的职能,又要求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成熟的社会观念和充分的职业准备。但经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对自己的个性普遍缺乏全面认识,也缺少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及必要的就业常识;对即将要步入社会,转换角色,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以致就业后在工作中偶有小挫折,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信心。因此,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前进行心理准备教育,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积极措施。
一、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有的学生形成了任性、懦弱、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在目前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比较忽视心理教育。所以有些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稍遇小挫折就自暴自弃。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一些学生就业时间短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学生,必须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和压力,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面对现实,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当面临困难、问题时,不能总想依赖别人的帮助,要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克服独生子女身上的弱点。
其次,中职生必须有坚强的个性和意志品质,有信心面对困难和遇到的挫折。只要坚持不懈,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能,做到不怕困难,正视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承受挫折,冲破阻力,才有可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再次,从职校毕业后所面临的职业一般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在服务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突发事件,这需要我们耐心、细致、果断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前适应处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之下,应如何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业,意味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再像学校环境那么单纯,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也不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容易相处。要引导学生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1.要让学生认识到,协调、融洽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准则。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诚实、守信的人最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背信弃义的行为是人们所不齿的。
2.要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采取谦和及忍让的态度,消除偏激,避免将矛盾激发。
3.要提醒学生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中职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自己从业后的持续影响的重要意义。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在中职教育中,传授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更重要。同时,学技术、长知识也是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把教育中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放在首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讲究礼貌礼节,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加强自信心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目前,许多毕业生面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很茫然,无所适从,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信。在学生面临被选择时,要让学生知道:单位选择只是单方面的,学生自己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使双方有一个平等地位,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和怯场心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出择业误区。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就业素质低,出现简历不会写,表不会填,不知如何进行自我推销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加强对毕业生系统介绍有关材料的准备(如推荐信、求职信、个人简历等),讲授自我推销、应聘面试的求职技巧以及有关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也可通过举行演讲会、辩论赛、礼仪训练、模拟自我推销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能力。只要在各方面树立了信心,战胜自我,就可迈出走向社会的坚实的第一步,前途就充满希望。
四、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注意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学生习惯了轻松的学习生活,养成了依赖心理和自律不严的习惯。就业后,学生的身份即转为员工,严肃认真不讲情面的主管、经理替代了循循善诱的教师,陌生的同事关系替代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必须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担负起员工的责任和义务,角色的迅速转换使很多学生感觉很不适应,精神压力大。有的学生受到主管的批评后,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认为社会是冷酷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情的,甚至负气行事。在调查中我们收集的一些学生的反馈意见都是这份工作很受气,这位主管很严肃等问题,从中反映出学生的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非常差。所以毕业前,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注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管理人员,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走出从学生到员工的误区,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投入工作。
总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竞争优势[J].中国教育报,2006.
[4]刘穗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有的学生形成了任性、懦弱、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在目前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比较忽视心理教育。所以有些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稍遇小挫折就自暴自弃。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一些学生就业时间短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学生,必须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和压力,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面对现实,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当面临困难、问题时,不能总想依赖别人的帮助,要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克服独生子女身上的弱点。
其次,中职生必须有坚强的个性和意志品质,有信心面对困难和遇到的挫折。只要坚持不懈,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能,做到不怕困难,正视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承受挫折,冲破阻力,才有可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再次,从职校毕业后所面临的职业一般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在服务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突发事件,这需要我们耐心、细致、果断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前适应处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之下,应如何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业,意味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再像学校环境那么单纯,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也不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容易相处。要引导学生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1.要让学生认识到,协调、融洽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准则。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诚实、守信的人最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背信弃义的行为是人们所不齿的。
2.要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采取谦和及忍让的态度,消除偏激,避免将矛盾激发。
3.要提醒学生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中职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自己从业后的持续影响的重要意义。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在中职教育中,传授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更重要。同时,学技术、长知识也是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把教育中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放在首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讲究礼貌礼节,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加强自信心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目前,许多毕业生面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很茫然,无所适从,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信。在学生面临被选择时,要让学生知道:单位选择只是单方面的,学生自己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使双方有一个平等地位,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和怯场心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出择业误区。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就业素质低,出现简历不会写,表不会填,不知如何进行自我推销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加强对毕业生系统介绍有关材料的准备(如推荐信、求职信、个人简历等),讲授自我推销、应聘面试的求职技巧以及有关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也可通过举行演讲会、辩论赛、礼仪训练、模拟自我推销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能力。只要在各方面树立了信心,战胜自我,就可迈出走向社会的坚实的第一步,前途就充满希望。
四、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注意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学生习惯了轻松的学习生活,养成了依赖心理和自律不严的习惯。就业后,学生的身份即转为员工,严肃认真不讲情面的主管、经理替代了循循善诱的教师,陌生的同事关系替代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必须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担负起员工的责任和义务,角色的迅速转换使很多学生感觉很不适应,精神压力大。有的学生受到主管的批评后,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认为社会是冷酷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情的,甚至负气行事。在调查中我们收集的一些学生的反馈意见都是这份工作很受气,这位主管很严肃等问题,从中反映出学生的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非常差。所以毕业前,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注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管理人员,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走出从学生到员工的误区,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投入工作。
总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竞争优势[J].中国教育报,2006.
[4]刘穗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