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四十年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红学”历史命运的描绘与议论或许值得商榷,但在“红学”已经陷入困窘的繁荣里放进了一点生气,拨上了一点异彩,弹出了一点不同的声音——这只会增加“红学”的生色和魅力而无损于它的庄严。
其他文献
<正> 茅盾的小说文体具有一种状况形成的美,坚牢的情景结构中交织着作者来自内部的情热,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范例。作者的内奥情热贯穿于作品过程中,作家的生活形成了他的构思和情热。茅盾作品的主要特征常常被认为是作家力图排除主观因素介入的客观描写,但是我却认为恰恰是由于作家的主体情热才产生出了那些名篇巨制。一要谈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文体上的标志,其中比较
<正> 一许多正常的行为被批评为怪异,不正常的却被认为理所当然;许多永恒的事物被讥讽为落伍,暂时投机的被夸赞为超越时代;许多真诚的人士被嘲弄为拙劣痴愚,虚伪巧诈的被加上辉煌的荣衔。这些颠倒错乱的景象,在历史上混乱的时代,固然也所在多有,但从无今日台湾出现之集中、之极端、之漫无边际! 这些颠倒错乱的景象,充斥在台湾社会的各行业和各角落,也具体地反映在台湾的文化层面和文学生态上。
<正> 中国现代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大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艺思潮对海外华文文学运动所起的推动作用,二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对海外华文创作所起的引导作用。上面谈到,海外华文新文学,就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五四”以后,中国的历次文学运动,例如革命文学运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两个口号论争,抗战文学运动等,都对南洋文学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抗战文学运动,在东南亚各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在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张炯《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文章全面地、深入细致地阐明了作者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认识,并就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学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文章有针对性地对本刊第四期夏中义的《历史无可避讳》一文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夏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我国革命文学艺术的发展,作了完全错误的歪曲的评述,该文发表后,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很多同志的批评和意见。本刊发表这样的文章,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值得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和进行深刻的反思。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的作用和估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的
<正> 一、被切割的“自我”何为“文心”?《文心雕龙·序志》开章便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刘勰“文心”之说实本于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所谓“为文之用心”,似包括作家的创作意图、审美倾向、情感特质、人格魅力、艺术匠心等等,这些因素合为一体,便成为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形象。“人心”,与“文心”相对而言,描述的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是作家作为“人”(社会关系之总和)所具有的思想、意志、品格,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行为。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
<正>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历经元、明、清,乃至民国初期,似乎已经走完了自己的路程;在现代文学史上,词这一特殊诗体,似乎也已销声匿迹。据查,解放后出版的若干部现代文学史,都不曾提及词。然而,词这一特殊诗体,实际上并未被历史所淘汰。近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社会发生过多大变化,文学领域出现过什么热潮,词这一特殊诗体总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或者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刻,人们总喜欢运用词这一特殊诗体为时代发叫号,或自抒心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词作者从现实生活中
<正> “神化”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被历代美学家、文论家、艺术家、诗人大量地运用于诗论、词论、画论、曲论、书论、文论、小说理论之中。它不仅覆盖面广泛,而且源远流长,值得我们重视。但由于古代的有关文字多属评点式或经验性描述,又比较分散、零碎,缺乏整体的、明确的阐释,“神化”的涵义并非一望即知的。因此,认真清理这笔美学思想遗产,考察其具体的、科学的涵义是十分必要的。应该指出的是,“神化”实际上是一个复合性的审美范畴(如同《文心雕龙》的“风骨”一样),是由“神”与“化”两个审美范畴
<正> 一周大新的小说创作,正在渐入佳境,《豫西南有个小盆地》系列作品的迅即推出,表现出他相当的创作实力,也集中凸现了他面对现实生活的文学思考。作为一个秉承现实主义精神、执拗地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时代的脉博跳动,不能不牵涉这块古老的“圆型盆地”即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但是,我不愿意由此就把周大新的作品简单地划入“写改革”一类,那样做,未免失之皮相。变革,是今天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总主题,是引起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灵魂和情感动荡的震源,反过来,
<正> 在魏连殳、吕纬甫以及“狂人”、子君、涓生等现代知识者身上,我们看到在一开始时他们都敢于按照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改造现实、塑造现实,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窒息而凝滞着的社会,他们所具备的带有独立性的精神与勇气,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还寻求着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体验激情,努力地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子君、涓生)与抵制能力(吕纬甫、狂人……),可以说,此时他们的人格是独立与完整的,并且已达到了非空想型的“生产性人格”(弗洛姆语)或“自我实现”(趋向)层次(马斯洛语)。可另一方面,他们作为自我实现者,在其人格系统
<正> 在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等人的思想中,我们已发现了比较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民粹主义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间,有着非常独特的、极为鲜明的发展轨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部分中国现代作家思想中,这种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仍旧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俄罗斯民粹主义思想也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过来。李大钊呼喊“走向农村去吧”,号召“在都市里漂泊的青年朋友们呵!你们要晓得:都市上有许多罪恶,乡村里有许多幸福;都市的生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