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已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和核心,而不良贷款又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它不仅成为我国的最大金融风险隐患,而且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进程及市场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业;中央政府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58-02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开始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1998年由中央财政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来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华融、东方、长城、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了四大行1.4万亿不良资产。2003年底财政部注资建行和中行,2005年注资工行,2008年注资农行,这些举措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实现了“双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双降的成果主要归功于政府支持和严格的外部监管。
国家所采取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一系列手段主要针对的是不良资产存量,对不良资产增量缺乏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正如学术界一般认为的那样,“防止不断新增的不良贷款增量比化解存量更为重要”。只要不良贷款的增量控制在一定幅度内,并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国家最终可以使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降到合理的幅度内。
一、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内部的重大变革,也正经受着外部环境剧烈调整,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这几年来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研究,可以看出新增不良贷款出现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一,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上升可能。随着前几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房地产业的风险愈发突出。现阶段房市的持续低迷,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及农林牧副渔业不良贷款率占较大比重。制造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制造业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农林牧副渔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多年来一直扶持的行业,国家不仅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時在财政上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商业银行被很多地方政府视为政府的钱袋子,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必然责无旁贷。
第三,不良贷款存在地域特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最明显的是东北三省;其次是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分别占西部地区的16.6%、15.46%、16.47%;然后是中部部分省份,而在江、浙、福建等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良资产则比较低,其中浙江占1.07%、江苏占2.82、福建占2.98%。
第四,金融危机将加大不良资产的大规模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在全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并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庞大的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推出的“国九条”,意在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随着银行贷款力度加大,不良资产问题必然会出现反弹。
二、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风险管控较弱,商业银行内部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所获取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借款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收益以及风险等都有着比商业银行更深刻的了解,而银行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仅通过几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贷前调查;对企业的信息获取和识别只能停留在报表分析和经验判断阶段,不可能拥有和掌握企业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真实信息;加上银行之间对企业的状况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样的贷前调查获取的信息很难真实有效。为了获取贷款,有些借款人或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直接导致银行决策错误,贷款一出银行大门,银行就承担着巨大风险。所以银行和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其产生大量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严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故意逃废债情况严重,法制不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不良资产的生成影响严重,尤其对房地产业影响更大。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层面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盈利能力强,使其成为众多银行的香饽饽,使银行信贷资源在房地产业高度集中。近几年,中央政府为防止房地产泡沫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使大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困境。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偿债能力下降和还款意愿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若不能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和政策,诱发新增不良贷款成为必然。
三、我国商业银行对新增不良资产风险的防范对策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贷款总量的扩大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存量,但是要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必须同步进行。因此在扩大贷款总量的同时,必须强调增量优化。针对新增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商业银行要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并持续予以改善,就必须清除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建立管理贷款质量的长效机制,使新增不良贷款屡禁不止的局面得到真正控制。因此,建议从政府和银行自身两方面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方面
1、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亏损、破产影响的仅是企业员工及债权人,若商业银行出现问题,影响的则是相当数量的民众,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只有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及时了解金融动态才能防范于未然。2、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建设。我国应应尽快颁布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法》,以便界定金融资产的界限和范围,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有法可依。另外,应尽早完善防范与化解不良资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便依法追究搞假破产,假改制,悬空银行债权的单位或个人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还应尽快完善商业银行向金融管理机构的报告制度和金融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统计、会计制度;确立信息披露制度和破产财产登记制度等。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要想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约束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不仅要规范和约束合约人的行为,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社会信用体制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以道德法律为支撑和保障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罚的确立等。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是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道德和法律是信用制度完善的前提条件。
(二)商业银行自身方面
1、商业银行应强化公司治理改革。应建立内部权利制衡机制,防止大股东的不适当控制造成对其他股东及银行本身利益的损害;建立完善的股东大会制度;建立负责、有效的董事会;强化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建设;给予高管人员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董事会、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2、商业银行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研判能力。商业银行应时刻关注宏观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变化,要聚集优秀人才、建立专业化的研究机构,要加强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研究机构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经济动向,采取预防性措施。3、商业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贷款前对贷款企业进行系统性分析。一是不仅要了解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还要分析影响借款人还贷意愿和能力的因素;二是要考察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三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即了解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的产、供、销及设备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及合同管理等;四是分析贷款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看贷款企业的内部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监督机制是否有效,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这些都是保证贷款合理投放和贷款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急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银行业适应国际竞争的步伐。作为独立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能否快速适应竞争多变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是防范新增不良资产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易通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业;中央政府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58-02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开始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1998年由中央财政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来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华融、东方、长城、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了四大行1.4万亿不良资产。2003年底财政部注资建行和中行,2005年注资工行,2008年注资农行,这些举措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实现了“双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双降的成果主要归功于政府支持和严格的外部监管。
国家所采取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一系列手段主要针对的是不良资产存量,对不良资产增量缺乏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正如学术界一般认为的那样,“防止不断新增的不良贷款增量比化解存量更为重要”。只要不良贷款的增量控制在一定幅度内,并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国家最终可以使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降到合理的幅度内。
一、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内部的重大变革,也正经受着外部环境剧烈调整,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这几年来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研究,可以看出新增不良贷款出现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一,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上升可能。随着前几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房地产业的风险愈发突出。现阶段房市的持续低迷,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及农林牧副渔业不良贷款率占较大比重。制造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制造业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农林牧副渔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多年来一直扶持的行业,国家不仅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時在财政上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商业银行被很多地方政府视为政府的钱袋子,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必然责无旁贷。
第三,不良贷款存在地域特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最明显的是东北三省;其次是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分别占西部地区的16.6%、15.46%、16.47%;然后是中部部分省份,而在江、浙、福建等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良资产则比较低,其中浙江占1.07%、江苏占2.82、福建占2.98%。
第四,金融危机将加大不良资产的大规模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在全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并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庞大的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推出的“国九条”,意在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随着银行贷款力度加大,不良资产问题必然会出现反弹。
二、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风险管控较弱,商业银行内部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所获取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借款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收益以及风险等都有着比商业银行更深刻的了解,而银行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仅通过几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贷前调查;对企业的信息获取和识别只能停留在报表分析和经验判断阶段,不可能拥有和掌握企业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真实信息;加上银行之间对企业的状况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样的贷前调查获取的信息很难真实有效。为了获取贷款,有些借款人或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直接导致银行决策错误,贷款一出银行大门,银行就承担着巨大风险。所以银行和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其产生大量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严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故意逃废债情况严重,法制不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不良资产的生成影响严重,尤其对房地产业影响更大。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层面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盈利能力强,使其成为众多银行的香饽饽,使银行信贷资源在房地产业高度集中。近几年,中央政府为防止房地产泡沫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使大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困境。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偿债能力下降和还款意愿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若不能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和政策,诱发新增不良贷款成为必然。
三、我国商业银行对新增不良资产风险的防范对策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贷款总量的扩大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存量,但是要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必须同步进行。因此在扩大贷款总量的同时,必须强调增量优化。针对新增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商业银行要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并持续予以改善,就必须清除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建立管理贷款质量的长效机制,使新增不良贷款屡禁不止的局面得到真正控制。因此,建议从政府和银行自身两方面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方面
1、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亏损、破产影响的仅是企业员工及债权人,若商业银行出现问题,影响的则是相当数量的民众,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只有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及时了解金融动态才能防范于未然。2、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建设。我国应应尽快颁布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法》,以便界定金融资产的界限和范围,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有法可依。另外,应尽早完善防范与化解不良资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便依法追究搞假破产,假改制,悬空银行债权的单位或个人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还应尽快完善商业银行向金融管理机构的报告制度和金融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统计、会计制度;确立信息披露制度和破产财产登记制度等。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要想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约束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不仅要规范和约束合约人的行为,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社会信用体制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以道德法律为支撑和保障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罚的确立等。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是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道德和法律是信用制度完善的前提条件。
(二)商业银行自身方面
1、商业银行应强化公司治理改革。应建立内部权利制衡机制,防止大股东的不适当控制造成对其他股东及银行本身利益的损害;建立完善的股东大会制度;建立负责、有效的董事会;强化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建设;给予高管人员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董事会、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2、商业银行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研判能力。商业银行应时刻关注宏观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变化,要聚集优秀人才、建立专业化的研究机构,要加强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研究机构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经济动向,采取预防性措施。3、商业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贷款前对贷款企业进行系统性分析。一是不仅要了解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还要分析影响借款人还贷意愿和能力的因素;二是要考察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三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即了解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的产、供、销及设备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及合同管理等;四是分析贷款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看贷款企业的内部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监督机制是否有效,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这些都是保证贷款合理投放和贷款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急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银行业适应国际竞争的步伐。作为独立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能否快速适应竞争多变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是防范新增不良资产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易通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