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目前,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实训设备不足等现象,当爆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些不足极可能妨碍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给学前儿童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落脚点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提升学生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全民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194-02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效果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好动性强、好奇心重、自我保护能力弱等原因,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和侵害,因此必须加强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相关知识。因此,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落脚点,以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为了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1)而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使学生逐步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相关的急救措施,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等,从而掌握科学保育知识和技能,增进与保护学前儿童健康。本课程对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也是幼儿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现存的不足
目前,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等不足。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些不足极可能妨碍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
(一)教学理念偏差
在课程教学中,“重教轻保”现象尤为普及,大部分院校会刻意突出教育的内容,而对保育的内容一带而过。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保育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内容,教育基于保育而开展,不可本末倒置。学前儿童免疫力较弱,为了防止传染病在学前儿童中快速传播,保教人员应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专业知识,才能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学前儿童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因此,“重教轻保”的教学理念不仅使课程讲授偏离了课程的中心要义,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使保教人员无法做出及时、适当的应急响应处理,最终影响“祖国的未来”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书为本,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包括生物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传染病种类繁杂、预防方式各有不同,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对新出现的传染病知识缺乏拓展与学习,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终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从而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教学目标不合理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一门集实用性、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中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为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甚少涉及,甚至有部分院校以教学时数不足为由,直接将实践部分删除,导致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并且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四)实训设备不足
大部分中职院校拥有比较齐全的专业设施,但是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几乎空缺。只有个别院校配有专门的保教室或育婴室,部分院校则与护理专业共用实训室,但设备配置更倾向于生理解剖,保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很多实践環节只能通过微课、挂图等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保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将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现有的不足问题,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保教结合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应转变教学理念,摒弃“重教轻保”的陈旧理念,采取“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科学理念,时刻将保教融会贯通在一起,二者缺一不可。重点讲授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专业知识,让学生学习如何让好动、好探究、自控力弱的幼儿配合疾病防控工作,降低传染率。 (二)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保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合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积极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通过边教边做、边做边学、边学边思考,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目前,课程更侧重学前儿童八大系统、意外事故等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等保育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建议综合运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翻转课堂”“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跳出书本、走进幼儿园、走向社会,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观察、实践、体验、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传染病防治与课程实践操作相挂钩,不断突破、创新。
(四)完善实训设施——构建专业化标准实训室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中理论课程占7个模块,实践课程占20个模块,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74%。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训设备来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实训室的投入,购买专业设备,定期向学生开放,安排教师轮流指导,完善校内实训机制,提升实训效率。与此同时,实训内容应尽可能模拟学生在幼儿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操作的要领,避免在未来工作中出现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的现象,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五)落实跟岗实习——提升实习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幼儿园的跟岗实习是学生真正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跟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实习内容、要求、目的对学生的实习时间、任务、计划有具体、详细的说明,并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指导、评价,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答疑解惑,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认真按照跟岗实习手册完成各项实习任务。通过实习了解保育员的工作内容,了解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例如流感等,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通过学生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中,提升跟岗实习效率,最终达到具备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六)完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一堂考为主,以闭卷分数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削弱了实践考核的重要性。评价是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可将成绩构成设计为平时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10%、实操项目占30%、实习表现占30%、理论考试占20%。此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跟岗实习单位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和增加评价主体,可以增强考核的多维性,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意识是终身健康的基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尤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要求保教人员具备专业的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目前,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本文建议从六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即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保教结合、改变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完善实训设施——构建专业化标准实训室、落实跟岗实习——提升实习效率、完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期提升学生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全民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晓倩.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
[2]颉春林.浅谈中职學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2018(17).
[3]贾素宁,冯永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6).
[4]张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5]谭文.对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8).
[6]袁新新.《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对策[J].家教世界,2018(30).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194-02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效果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好动性强、好奇心重、自我保护能力弱等原因,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和侵害,因此必须加强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相关知识。因此,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落脚点,以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为了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1)而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使学生逐步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相关的急救措施,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等,从而掌握科学保育知识和技能,增进与保护学前儿童健康。本课程对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也是幼儿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现存的不足
目前,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等不足。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些不足极可能妨碍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
(一)教学理念偏差
在课程教学中,“重教轻保”现象尤为普及,大部分院校会刻意突出教育的内容,而对保育的内容一带而过。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保育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内容,教育基于保育而开展,不可本末倒置。学前儿童免疫力较弱,为了防止传染病在学前儿童中快速传播,保教人员应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专业知识,才能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学前儿童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因此,“重教轻保”的教学理念不仅使课程讲授偏离了课程的中心要义,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使保教人员无法做出及时、适当的应急响应处理,最终影响“祖国的未来”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书为本,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包括生物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传染病种类繁杂、预防方式各有不同,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对新出现的传染病知识缺乏拓展与学习,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终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从而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教学目标不合理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一门集实用性、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中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为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甚少涉及,甚至有部分院校以教学时数不足为由,直接将实践部分删除,导致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并且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四)实训设备不足
大部分中职院校拥有比较齐全的专业设施,但是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几乎空缺。只有个别院校配有专门的保教室或育婴室,部分院校则与护理专业共用实训室,但设备配置更倾向于生理解剖,保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很多实践環节只能通过微课、挂图等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保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将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现有的不足问题,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保教结合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应转变教学理念,摒弃“重教轻保”的陈旧理念,采取“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科学理念,时刻将保教融会贯通在一起,二者缺一不可。重点讲授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专业知识,让学生学习如何让好动、好探究、自控力弱的幼儿配合疾病防控工作,降低传染率。 (二)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保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合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积极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通过边教边做、边做边学、边学边思考,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目前,课程更侧重学前儿童八大系统、意外事故等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治等保育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建议综合运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翻转课堂”“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跳出书本、走进幼儿园、走向社会,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观察、实践、体验、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传染病防治与课程实践操作相挂钩,不断突破、创新。
(四)完善实训设施——构建专业化标准实训室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中理论课程占7个模块,实践课程占20个模块,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74%。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训设备来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实训室的投入,购买专业设备,定期向学生开放,安排教师轮流指导,完善校内实训机制,提升实训效率。与此同时,实训内容应尽可能模拟学生在幼儿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操作的要领,避免在未来工作中出现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的现象,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五)落实跟岗实习——提升实习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幼儿园的跟岗实习是学生真正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跟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实习内容、要求、目的对学生的实习时间、任务、计划有具体、详细的说明,并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指导、评价,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答疑解惑,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认真按照跟岗实习手册完成各项实习任务。通过实习了解保育员的工作内容,了解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例如流感等,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通过学生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中,提升跟岗实习效率,最终达到具备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六)完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一堂考为主,以闭卷分数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削弱了实践考核的重要性。评价是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可将成绩构成设计为平时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10%、实操项目占30%、实习表现占30%、理论考试占20%。此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跟岗实习单位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和增加评价主体,可以增强考核的多维性,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意识是终身健康的基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尤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要求保教人员具备专业的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目前,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本文建议从六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即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保教结合、改变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保育能力、完善实训设施——构建专业化标准实训室、落实跟岗实习——提升实习效率、完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期提升学生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全民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晓倩.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
[2]颉春林.浅谈中职學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2018(17).
[3]贾素宁,冯永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6).
[4]张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5]谭文.对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8).
[6]袁新新.《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对策[J].家教世界,2018(3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