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切开挂线多管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止,本科通过切开挂线+多管引流一次性治疗92例肛周脓肿。结果:手术92例,其中两例复发形成肛瘘,治疗率达97.8%,术后随访无肛门不完全性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切开挂线+多管引流治疗肛周脓肿是有效的。
【关键词】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多管引流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6例,女36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6.4岁,病程3天至1个月,其中,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42例,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2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骨盆直肠窝脓肿9例(单侧6例,双侧3例),本组均排除克罗恩病、肛周皮下脓肿,且脓肿直径或深度均大于5CM。
1.2 手术方法:术前清洁灌肠后,采用骶麻或联合腰麻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待麻醉生效后,先于脓肿的波动最明显处做一长约2cm的弧形切口(平行于肛门外括约肌),止血弯钝性分离皮下至脓腔,吸引器伸入脓腔吸净脓液后,伸入左手食指探查脓腔:仔细分离脓腔纤维隔及探查脓腔波及的范围,若范围太大,左手食指探不到时,改用银质探针继续探查,或于此部分肛周再做一直径约2c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切口,再伸入左手食指继续探查,彻底探查清楚脓腔大小及深度。用肛门拉勾牵开肛管,用银质探针及内口探针,找寻内口,或右手食指伸入肛管内探查,有无硬节或凹陷,1.1若穿孔处或内口位于6点位肛窦处时,则先于肛后缘至尾骨尖之间做一长约3cm的放射状切口,扇形切除肛后缘皮块(切面不宜太大),伸入止血弯钳钝性分离肛尾韧带,至肛管后深间隙,从6点位内口处穿出,并挂线,稍做紧线,不宜太紧,若脓腔深度超过内口位置亦不须深挂,1.2若同时合并在直肠穿孔时,先处理内口后,再于直肠穿孔处与切口之间挂线皮筋(挂浮线)修剪创面保持引流畅通,1.3术中探查可疑肛窦时可一并纵形切开,切口至肛缘外1CM处即可,2.内口位于其他部位时,则纵形切开挂线。据脓腔波及两侧坐骨直肠窝、骨盆直肠窝时,分别于两侧坐骨直肠窝开窗,直径约2CM,置管2-6根(胃管做成的引流管)不等,并肛周缝线固定,术毕予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脓腔,并检查引流情况,肛内纳九华膏纱条,敷料外盖。术后抗感染、补液5-7天,局部PP液或中药五倍子洗剂坐浴,伤口换药。
1.3 治疗复发判断标准:痊愈:瘘管内口基本变闭合,肛管切口完全愈合,无明显压痛,外口完全闭合,无肿痛流脓、流血,半年内不复发。未愈:瘘管内口未闭合或内外口未完全闭合,或有肿痛流浓、流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2例后遗肛瘘,后经再次手术愈合,其余患者均痊愈,术后随访1年至3年,无1例发生肛门畸形、移位、失禁等,平均愈合时间32.5天。
3 讨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属祖国医学“肮毒”、“悬痈”“坐马痈”范畴,西医认为肛周脓肿的形成及延伸途径与肛周解剖关系极为密切,人类肛腺约3-10个,多数位于粘膜下层(80%),内括约肌(8%),内括约肌纵肌面(2%),联合纵肌位于内,外括约机之间,呈放射状穿插延伸至各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联合纵肌是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集散地,肛腺恰位于此,其为肛隐窝感染及肛周脓肿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中央间隙内形成脓肿,继而沿纵肌纤维及间隙通道向其他间隙蔓延形成复杂性肛周脓肿[1]。
内口确定及处理:绝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窦炎同肛腺感染引起的[2] 故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的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原发性病灶。内口找寻的方法有:1.麻醉下,肛门括约肌松弛,有利于内口找寻.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及肛窦;2.挤压脓肿时,肛窦处有脓液溢出;3.内口探针探入深达0.5cm以上的肛隐窝为内口;4.取德索罗定律,以两侧坐骨结节为线,脓肿波动明显处位于此线前方且此脓肿不超于5cm,内口处同位齿点线上,位于此线后方,内口多居肛门后正中点线上;5.脓肿切开引流后探针自切口探入找寻内口,食指触及探针顺利穿出为内口.找到正确的内口后,再用球头探针将橡皮筋穿出,切开肛管、肛周皮肤,稍为紧线即可(因肠壁及括约肌在急性感染期,很脆,易断或本身因脓肿腐蚀括约肌,致肛门的收缩功能欠佳)修剪创面切口,保持引流通畅,可疑内口则行切开法.
术后处理:术后脓液常规做细胞培养,多为大肠杆菌,金葡菌、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术后常常选用头孢类或奎洛酮类药物并加用甲硝唑防止厌氧菌感染,效果较为理想.术后可不需禁食及控制排便,便后可用PP粉或中药五倍子洗剂坐浴,局部伤口换药尤为重要,予以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引流管,每次到清亮为止.络合碘肛管消毒后,肛内上九华膏纱条,引流条须放在 内口2cm以上处,待肛管炎症消退,或橡皮筋脱落后(10-15天)须全面检查,以免残留死腔、窦道。同时,探查脓腔大小适当剪短引流管,促进脓腔的变小,待创面、内口基本愈合后再逐步拔管,管留时间平均约20-25天左右,(中途可改用更小的引流管)
失败原因分析:本病2例复发形成肛瘘,均经2次手术治疗,分析其原因,1例 是寻找内口不准确及处理内口不当,另1例因引流管提前脱落,换药时因患者惧痛未及时装上,致残留死腔及桥式假性愈合导致.
参考文献
[1]张与铭.肛肠外科学的现代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82-685
[2]张庆荣.临床肛门大胸外科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88
【关键词】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多管引流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6例,女36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6.4岁,病程3天至1个月,其中,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42例,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2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骨盆直肠窝脓肿9例(单侧6例,双侧3例),本组均排除克罗恩病、肛周皮下脓肿,且脓肿直径或深度均大于5CM。
1.2 手术方法:术前清洁灌肠后,采用骶麻或联合腰麻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待麻醉生效后,先于脓肿的波动最明显处做一长约2cm的弧形切口(平行于肛门外括约肌),止血弯钝性分离皮下至脓腔,吸引器伸入脓腔吸净脓液后,伸入左手食指探查脓腔:仔细分离脓腔纤维隔及探查脓腔波及的范围,若范围太大,左手食指探不到时,改用银质探针继续探查,或于此部分肛周再做一直径约2c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切口,再伸入左手食指继续探查,彻底探查清楚脓腔大小及深度。用肛门拉勾牵开肛管,用银质探针及内口探针,找寻内口,或右手食指伸入肛管内探查,有无硬节或凹陷,1.1若穿孔处或内口位于6点位肛窦处时,则先于肛后缘至尾骨尖之间做一长约3cm的放射状切口,扇形切除肛后缘皮块(切面不宜太大),伸入止血弯钳钝性分离肛尾韧带,至肛管后深间隙,从6点位内口处穿出,并挂线,稍做紧线,不宜太紧,若脓腔深度超过内口位置亦不须深挂,1.2若同时合并在直肠穿孔时,先处理内口后,再于直肠穿孔处与切口之间挂线皮筋(挂浮线)修剪创面保持引流畅通,1.3术中探查可疑肛窦时可一并纵形切开,切口至肛缘外1CM处即可,2.内口位于其他部位时,则纵形切开挂线。据脓腔波及两侧坐骨直肠窝、骨盆直肠窝时,分别于两侧坐骨直肠窝开窗,直径约2CM,置管2-6根(胃管做成的引流管)不等,并肛周缝线固定,术毕予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脓腔,并检查引流情况,肛内纳九华膏纱条,敷料外盖。术后抗感染、补液5-7天,局部PP液或中药五倍子洗剂坐浴,伤口换药。
1.3 治疗复发判断标准:痊愈:瘘管内口基本变闭合,肛管切口完全愈合,无明显压痛,外口完全闭合,无肿痛流脓、流血,半年内不复发。未愈:瘘管内口未闭合或内外口未完全闭合,或有肿痛流浓、流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2例后遗肛瘘,后经再次手术愈合,其余患者均痊愈,术后随访1年至3年,无1例发生肛门畸形、移位、失禁等,平均愈合时间32.5天。
3 讨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属祖国医学“肮毒”、“悬痈”“坐马痈”范畴,西医认为肛周脓肿的形成及延伸途径与肛周解剖关系极为密切,人类肛腺约3-10个,多数位于粘膜下层(80%),内括约肌(8%),内括约肌纵肌面(2%),联合纵肌位于内,外括约机之间,呈放射状穿插延伸至各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联合纵肌是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集散地,肛腺恰位于此,其为肛隐窝感染及肛周脓肿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中央间隙内形成脓肿,继而沿纵肌纤维及间隙通道向其他间隙蔓延形成复杂性肛周脓肿[1]。
内口确定及处理:绝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窦炎同肛腺感染引起的[2] 故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的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原发性病灶。内口找寻的方法有:1.麻醉下,肛门括约肌松弛,有利于内口找寻.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及肛窦;2.挤压脓肿时,肛窦处有脓液溢出;3.内口探针探入深达0.5cm以上的肛隐窝为内口;4.取德索罗定律,以两侧坐骨结节为线,脓肿波动明显处位于此线前方且此脓肿不超于5cm,内口处同位齿点线上,位于此线后方,内口多居肛门后正中点线上;5.脓肿切开引流后探针自切口探入找寻内口,食指触及探针顺利穿出为内口.找到正确的内口后,再用球头探针将橡皮筋穿出,切开肛管、肛周皮肤,稍为紧线即可(因肠壁及括约肌在急性感染期,很脆,易断或本身因脓肿腐蚀括约肌,致肛门的收缩功能欠佳)修剪创面切口,保持引流通畅,可疑内口则行切开法.
术后处理:术后脓液常规做细胞培养,多为大肠杆菌,金葡菌、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术后常常选用头孢类或奎洛酮类药物并加用甲硝唑防止厌氧菌感染,效果较为理想.术后可不需禁食及控制排便,便后可用PP粉或中药五倍子洗剂坐浴,局部伤口换药尤为重要,予以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引流管,每次到清亮为止.络合碘肛管消毒后,肛内上九华膏纱条,引流条须放在 内口2cm以上处,待肛管炎症消退,或橡皮筋脱落后(10-15天)须全面检查,以免残留死腔、窦道。同时,探查脓腔大小适当剪短引流管,促进脓腔的变小,待创面、内口基本愈合后再逐步拔管,管留时间平均约20-25天左右,(中途可改用更小的引流管)
失败原因分析:本病2例复发形成肛瘘,均经2次手术治疗,分析其原因,1例 是寻找内口不准确及处理内口不当,另1例因引流管提前脱落,换药时因患者惧痛未及时装上,致残留死腔及桥式假性愈合导致.
参考文献
[1]张与铭.肛肠外科学的现代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82-685
[2]张庆荣.临床肛门大胸外科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