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听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听的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正在改变。为此,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进行多种尝试,例如,大量听,广泛听,听电台,电视台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等,但缺乏对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些因素作出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
(二)听读相关性
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有关。
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当然,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第一,操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外语。
第二,"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音素、音素群、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语篇(句)意义,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是由于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对语义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显然,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听力与记忆
听并非是被动消极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最后,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学习者理解过程中存在的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干扰。当学习者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他总是受到某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了障碍。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
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目的。
第三,既然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求听者的积极参与外,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重要。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语言输入中的"情感过滤"问题。
二、解决途径
通过对上述几对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第一,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
第二,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
第三,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第四,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以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
(二)听读相关性
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有关。
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当然,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第一,操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外语。
第二,"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音素、音素群、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语篇(句)意义,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是由于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对语义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显然,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听力与记忆
听并非是被动消极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最后,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学习者理解过程中存在的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干扰。当学习者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他总是受到某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了障碍。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
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目的。
第三,既然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求听者的积极参与外,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重要。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语言输入中的"情感过滤"问题。
二、解决途径
通过对上述几对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第一,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
第二,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
第三,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第四,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以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