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几年,发展茶产业作为安徽省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茶叶品质、打造瓜片品牌、增加产出效益等方法,稳步持续发展茶产业,逐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在省内大力推行精准扶贫举措,以其特有的茶产业扶持政策,使奖励与补贴惠及茶园内的贫困户,同时引导扶持农民,促进茶叶产业合作发展,促进金寨茶农增收扶贫。本文将从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精准扶贫方面出发,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 精准扶贫 政策利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171
金寨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一带,光照充足,适宜茶树生长。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2018年金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9372亿元,较上年提高7.9%。其中第一产业,包括瓜片茶产业,增加值为18.8965亿元,较上年增长2.8%。
作为我国传统的历史名茶,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六安瓜片也有一席之地。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朝时更作为朝廷贡茶。主要产区为大别山周边,是安徽六安市的一种特产茶叶,其无梗无芽的特点在世界所有茶叶中是非常独特的。
一、金寨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有基础研究
1. 瓜片自身价值
作为叶片茶,由于六安瓜片生长周期较长,因此进行的光合作用时间更长,蕴含的养分较一般茶叶更多,所以瓜片的营养价值相当高。由于其中蕴含的丰富化学物质,如含量较高的儿茶素、茶多酚等,瓜片口感醇厚,甘味稍淡,叶片更加耐泡。同时瓜片具有其他茶所不具备的医药价值,对于预防龋齿、降低血脂、防癌等方面效果较好。
2.瓜片历史文化
在陆羽所作的《茶经》之后,明代茶学家徐慈玉在著名茶书“茶树”开篇中的第一段如下:“但凡天下有名的山川,必定生长有富有灵性的草木,长江以南的地带气候温暖,所以特别适合茶叶生长。长江往北的地方,就称之为六安。”还有很多关于六安茶的古诗,最出名的有两首。明朝萧显、李东阳、李士实所作的诗句中截选如“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另有清朝王毗翁写下“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须采忙。”
此外,和六安瓜片有关的古今奇谈,由于许多茶叶爱好者与从业人士不断刨根究底,难免有所收获,也不失为一些美谈。
3.瓜片茶产出效率
作为六安瓜片产地最核心区域的麻埠镇,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其商业以经销茶、麻为主。其产出效率可以更大程度上的代表六安市生产六安瓜片的效率,因此对于该镇的六安瓜片投入产出比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获得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麻埠镇茶农都属于2至6亩中等经营规模。0-2亩的小规模茶农虽然和中等规模茶农投入成本相近,销售收入却差异较大,亩均净利润甚至只有中等收入茶农的一半。这或许是因为规模效应,使得中等规模茶农在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相比于中等规模生产的茶农,6亩以上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茶农成本是前者的4倍,但是亩均净利润却只有前者的两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是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或者外部不经济现象,以及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
4.茶行业环境利好
本月,于深圳秋季茶博会时期,官方公布了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十大新闻。其中既回顾了2019年内茶行业诸多盛事,也多少引导了下一阶段茶产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有以下三点:
第一,11月27日,为表达茶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国际茶日”正式确立,纪念其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联合国公布的日期是每年的5月21日,这是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得到的认可,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与其他国家的融合和茶业的协调发展,共同维护茶农的利益。
第二,农业农村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文献中,处于坚持优先发展的地位。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随之出台,其中“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农村特色产业,再次在1号文件中提到。此后全国人大两会期间,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声音也时常出现。近年来,茶叶发展的工作重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间被严格贯彻。利用发展茶业的动力拉动农业经济增长,使茶业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充分体现了茶业在农村振兴和扶贫中的积极作用。茶业正朝着创新、品牌、产品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美好。
第三,今年3月和4月,淘宝网发布了第一季度茶的消费报告。数据显示利用淘宝购买茶叶的人群中中,54%为85后。表明年轻人在该方面消费增加,他们不仅愿意喝茶,愿意简单地购买茶饮,更希望喝茶能够变得简单而时尚。当前,85后90后为主的年轻人已然成为当今茶叶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与主力军。
二、六安金寨县精准扶贫现状
1.金寨县社会经济状况
金寨县积极发挥其具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地区优势,在中央和省市的指导帮扶下,大力推行地区创新与改革项目,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建设管理与落实,从“生态立县”和“旅游富县”两条路出发,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区域GDP有明显增长。表二可以看出金寨县从2015年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并且增速还在缓慢上升。
2.金寨县扶贫工作状况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扶贫,助农民脱贫问题在金寨县十分突出.我国批准的第一个重点贫困县,金寨县8年前年被批准为当地扶贫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有1301万贫困人口,昭示着其扶贫开发项目之实施十分艰巨,发展经济之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来看,金寨县在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中还是比较落后,仍是全国重点贫困县,现有重点贫困村71个,贫困户2.9万,贫困人口8.43萬,脱贫攻坚项目落实难度仍然很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金寨进行访问,深入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要扶贫脱贫措施: 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因为生病而导致人民贫困、因为残疾致而导贫困的问题往往会发生,所以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采取措施稳定贫困,建立长期扶贫机制.如光伏电站的建立、茶树的培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等。习近平说,脱贫致富,工业扶贫必不可少,工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改进。
扶贫做好建档立卡工作。要做好准确的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档案制度的建立,使贫困家庭得到群众的帮助和帮助。
2016年7月22日,金寨汇银精密扶贫基金成立全国第一支精密扶贫基金,金融、银行基金以“背靠背”为主,以“手持”为主。总规模12.5亿元的基金,2.5亿元政府财政拨款,徽商银行10亿元徽商银行资金,主要用于修复金寨部分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筑设施的修复、乡镇卫生院建设、茶基地建设。一年后,惠州商人银行向该基金注入的10亿元资金已投入扶贫项目。
三、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方式方法与前景
1.相似成功案例
在安徽省内,不仅仅金寨县走产业脱贫道路,同为贫困县的石台县也通过产业升级与创新在扶贫脱贫方面有所建树。结合了七都贫困农民的特性,石台县合作社着力解决他们的扶贫基点,积极联系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充分利用土地和闲置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七都的优良生态资源。不过与金寨县“以茶脱贫”不同,石台县利用当地种植经验较为丰富的中药材产业,创新中药材种植项目。在政府扶贫政策的主导下,联系其他中药材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为实现科学高产提供技术援助。生产环节之外,与加工厂商和贸易渠道的对接也迅速完成,解决了销售的问题,了却农民们的后顾之忧。二宝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这样分工合作之后,将石台县中药材产业链大大加长,最终通过实践证明“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稳定有效地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助推石台县精准扶贫。
2.六安瓜片助推金寨发展困难与解决方法
目前金寨县农业内外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业多样性功能尤其是生態、旅游和康复养老等新型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紧密,直接制约着金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金寨县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强势产业瓜片茶产业。同时围绕六安瓜片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生产、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加大分工与合作,多多和外地厂商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除去通过瓜片茶产业销售的直接获利,农民们还可以在地区扶贫办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投资入股合作社或者是强势龙头企业,获得分红、地租、劳动收入等。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构建层次多样、覆盖全面的地区特色扶贫架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突出。技术、资金、土地、政策等因素的缺乏是制约金寨县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寨县农村以传统零售业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加之山区交通不便,难以引进现代机械化生产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率在金寨县农村极低。金寨县自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项目仍然相对单一,竞争力水平有待 提高。技术、资金、土地、政策等因素的缺乏是制约金寨县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目前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程度不高也是一个原因。未来当地政府可以重点进行城区至各个产茶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填补交通短板。同时,对领取政府补贴的各个合作社要定期进行考核,奖优淘劣,激发合作社的工作积极性。
农户产业融合观念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知识。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区域环境相对闭塞,传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观念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农户依旧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大多数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活动单元的农户,由于受到土地政策和固有观念的影响,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合理认知,产业融合观念较为薄弱,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农业非传统性功能无法得到有效挖掘。近几年,金寨地方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2019年中科三安等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的企业在金寨投资设厂,当地政府也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相信这一问题将逐步解决。
劳动力匮乏,供求严重失衡,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成本较高。金寨县长期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据当地政府统计,2018年金寨县户籍人口为68.35万人,而常住人口仅为53.6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的种植、采摘、除草等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另一方面,茶农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且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上,这严重加大了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难度,少部分平原地区茶叶产量和质量均较低,茶农不愿意机械生产,这一系列原因均导致了茶农产茶的高劳动力成本。未来,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土地流转,将茶叶种植土地集中到少数有资本、有机械的专业茶农手中,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金融类合作社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加快这一进程。
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工业一体化的股息共享,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金寨特色农业,促进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扩展,依靠特色支柱产业,扩大工业功能,并促进二三产业的初级纵深集成。促进一体化的小学、中学和金寨县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县按计划要求脱帽,和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茶光互补”产业园在金寨县双河镇的建设完工就是个很好的产业链尝试。该镇转让土地260亩,建设了“茶光互补”工业园区,在光伏板下种植202亩茶树,光伏红利主要用于贫困家庭。
参考文献
[1]耿刘利,黎娜,王琦,陶雨萍.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六安金寨县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4):64-71.
[2]冯琦,董少军.精准扶贫下的地方特色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扶贫工作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8(18):40+44.
[3]李慧.六安瓜片的投入产出现状研究——基于金寨县的暑期调研[J].南方农机,2018,49(06):227.
[4]王思贤,王莹,翟文娟.新形势下茶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六安金寨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17):11-12.
[5]潘敬军.金寨县多要素集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探析[J/OL].现代农业科技,2019(22):203-204.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 精准扶贫 政策利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171
金寨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一带,光照充足,适宜茶树生长。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2018年金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9372亿元,较上年提高7.9%。其中第一产业,包括瓜片茶产业,增加值为18.8965亿元,较上年增长2.8%。
作为我国传统的历史名茶,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六安瓜片也有一席之地。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朝时更作为朝廷贡茶。主要产区为大别山周边,是安徽六安市的一种特产茶叶,其无梗无芽的特点在世界所有茶叶中是非常独特的。
一、金寨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有基础研究
1. 瓜片自身价值
作为叶片茶,由于六安瓜片生长周期较长,因此进行的光合作用时间更长,蕴含的养分较一般茶叶更多,所以瓜片的营养价值相当高。由于其中蕴含的丰富化学物质,如含量较高的儿茶素、茶多酚等,瓜片口感醇厚,甘味稍淡,叶片更加耐泡。同时瓜片具有其他茶所不具备的医药价值,对于预防龋齿、降低血脂、防癌等方面效果较好。
2.瓜片历史文化
在陆羽所作的《茶经》之后,明代茶学家徐慈玉在著名茶书“茶树”开篇中的第一段如下:“但凡天下有名的山川,必定生长有富有灵性的草木,长江以南的地带气候温暖,所以特别适合茶叶生长。长江往北的地方,就称之为六安。”还有很多关于六安茶的古诗,最出名的有两首。明朝萧显、李东阳、李士实所作的诗句中截选如“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另有清朝王毗翁写下“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须采忙。”
此外,和六安瓜片有关的古今奇谈,由于许多茶叶爱好者与从业人士不断刨根究底,难免有所收获,也不失为一些美谈。
3.瓜片茶产出效率
作为六安瓜片产地最核心区域的麻埠镇,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其商业以经销茶、麻为主。其产出效率可以更大程度上的代表六安市生产六安瓜片的效率,因此对于该镇的六安瓜片投入产出比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获得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麻埠镇茶农都属于2至6亩中等经营规模。0-2亩的小规模茶农虽然和中等规模茶农投入成本相近,销售收入却差异较大,亩均净利润甚至只有中等收入茶农的一半。这或许是因为规模效应,使得中等规模茶农在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相比于中等规模生产的茶农,6亩以上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茶农成本是前者的4倍,但是亩均净利润却只有前者的两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是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或者外部不经济现象,以及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
4.茶行业环境利好
本月,于深圳秋季茶博会时期,官方公布了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十大新闻。其中既回顾了2019年内茶行业诸多盛事,也多少引导了下一阶段茶产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有以下三点:
第一,11月27日,为表达茶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国际茶日”正式确立,纪念其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联合国公布的日期是每年的5月21日,这是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得到的认可,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与其他国家的融合和茶业的协调发展,共同维护茶农的利益。
第二,农业农村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文献中,处于坚持优先发展的地位。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随之出台,其中“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农村特色产业,再次在1号文件中提到。此后全国人大两会期间,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声音也时常出现。近年来,茶叶发展的工作重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间被严格贯彻。利用发展茶业的动力拉动农业经济增长,使茶业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充分体现了茶业在农村振兴和扶贫中的积极作用。茶业正朝着创新、品牌、产品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美好。
第三,今年3月和4月,淘宝网发布了第一季度茶的消费报告。数据显示利用淘宝购买茶叶的人群中中,54%为85后。表明年轻人在该方面消费增加,他们不仅愿意喝茶,愿意简单地购买茶饮,更希望喝茶能够变得简单而时尚。当前,85后90后为主的年轻人已然成为当今茶叶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与主力军。
二、六安金寨县精准扶贫现状
1.金寨县社会经济状况
金寨县积极发挥其具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地区优势,在中央和省市的指导帮扶下,大力推行地区创新与改革项目,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建设管理与落实,从“生态立县”和“旅游富县”两条路出发,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区域GDP有明显增长。表二可以看出金寨县从2015年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并且增速还在缓慢上升。
2.金寨县扶贫工作状况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扶贫,助农民脱贫问题在金寨县十分突出.我国批准的第一个重点贫困县,金寨县8年前年被批准为当地扶贫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有1301万贫困人口,昭示着其扶贫开发项目之实施十分艰巨,发展经济之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来看,金寨县在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中还是比较落后,仍是全国重点贫困县,现有重点贫困村71个,贫困户2.9万,贫困人口8.43萬,脱贫攻坚项目落实难度仍然很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金寨进行访问,深入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要扶贫脱贫措施: 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因为生病而导致人民贫困、因为残疾致而导贫困的问题往往会发生,所以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采取措施稳定贫困,建立长期扶贫机制.如光伏电站的建立、茶树的培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等。习近平说,脱贫致富,工业扶贫必不可少,工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改进。
扶贫做好建档立卡工作。要做好准确的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档案制度的建立,使贫困家庭得到群众的帮助和帮助。
2016年7月22日,金寨汇银精密扶贫基金成立全国第一支精密扶贫基金,金融、银行基金以“背靠背”为主,以“手持”为主。总规模12.5亿元的基金,2.5亿元政府财政拨款,徽商银行10亿元徽商银行资金,主要用于修复金寨部分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筑设施的修复、乡镇卫生院建设、茶基地建设。一年后,惠州商人银行向该基金注入的10亿元资金已投入扶贫项目。
三、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方式方法与前景
1.相似成功案例
在安徽省内,不仅仅金寨县走产业脱贫道路,同为贫困县的石台县也通过产业升级与创新在扶贫脱贫方面有所建树。结合了七都贫困农民的特性,石台县合作社着力解决他们的扶贫基点,积极联系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充分利用土地和闲置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七都的优良生态资源。不过与金寨县“以茶脱贫”不同,石台县利用当地种植经验较为丰富的中药材产业,创新中药材种植项目。在政府扶贫政策的主导下,联系其他中药材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为实现科学高产提供技术援助。生产环节之外,与加工厂商和贸易渠道的对接也迅速完成,解决了销售的问题,了却农民们的后顾之忧。二宝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这样分工合作之后,将石台县中药材产业链大大加长,最终通过实践证明“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稳定有效地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助推石台县精准扶贫。
2.六安瓜片助推金寨发展困难与解决方法
目前金寨县农业内外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业多样性功能尤其是生態、旅游和康复养老等新型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紧密,直接制约着金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金寨县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强势产业瓜片茶产业。同时围绕六安瓜片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生产、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加大分工与合作,多多和外地厂商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除去通过瓜片茶产业销售的直接获利,农民们还可以在地区扶贫办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投资入股合作社或者是强势龙头企业,获得分红、地租、劳动收入等。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构建层次多样、覆盖全面的地区特色扶贫架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突出。技术、资金、土地、政策等因素的缺乏是制约金寨县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寨县农村以传统零售业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加之山区交通不便,难以引进现代机械化生产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率在金寨县农村极低。金寨县自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项目仍然相对单一,竞争力水平有待 提高。技术、资金、土地、政策等因素的缺乏是制约金寨县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目前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程度不高也是一个原因。未来当地政府可以重点进行城区至各个产茶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填补交通短板。同时,对领取政府补贴的各个合作社要定期进行考核,奖优淘劣,激发合作社的工作积极性。
农户产业融合观念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知识。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区域环境相对闭塞,传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观念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农户依旧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大多数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活动单元的农户,由于受到土地政策和固有观念的影响,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合理认知,产业融合观念较为薄弱,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农业非传统性功能无法得到有效挖掘。近几年,金寨地方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2019年中科三安等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的企业在金寨投资设厂,当地政府也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相信这一问题将逐步解决。
劳动力匮乏,供求严重失衡,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成本较高。金寨县长期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据当地政府统计,2018年金寨县户籍人口为68.35万人,而常住人口仅为53.6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的种植、采摘、除草等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另一方面,茶农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且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上,这严重加大了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难度,少部分平原地区茶叶产量和质量均较低,茶农不愿意机械生产,这一系列原因均导致了茶农产茶的高劳动力成本。未来,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土地流转,将茶叶种植土地集中到少数有资本、有机械的专业茶农手中,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金融类合作社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加快这一进程。
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工业一体化的股息共享,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金寨特色农业,促进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扩展,依靠特色支柱产业,扩大工业功能,并促进二三产业的初级纵深集成。促进一体化的小学、中学和金寨县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县按计划要求脱帽,和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茶光互补”产业园在金寨县双河镇的建设完工就是个很好的产业链尝试。该镇转让土地260亩,建设了“茶光互补”工业园区,在光伏板下种植202亩茶树,光伏红利主要用于贫困家庭。
参考文献
[1]耿刘利,黎娜,王琦,陶雨萍.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六安金寨县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4):64-71.
[2]冯琦,董少军.精准扶贫下的地方特色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扶贫工作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8(18):40+44.
[3]李慧.六安瓜片的投入产出现状研究——基于金寨县的暑期调研[J].南方农机,2018,49(06):227.
[4]王思贤,王莹,翟文娟.新形势下茶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六安金寨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17):11-12.
[5]潘敬军.金寨县多要素集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探析[J/OL].现代农业科技,2019(2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