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构建真实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由此可见,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美术教学中人为地制造虚假的互动现象时有发生,它更是一种给学生、教师和教育带来的隐性伤害。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新课堂更倡导真实的互动。
  一、真实的互动应不提倡刻意经营
  笔者曾经到某市参加过一次大型的美术公开课活动,其中有一节课格外引人注目。上课教师的准备堪称是精心的,从教学资料的准备上就可窥见一斑:版画的全套材料、挂图、精心制作的DV教学资料,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学生的作业也极富创造性,整节课似乎无懈可击。笔者觉得这节课是笔者听过的最好的一节课了,笔者对这节课也充满了好奇。课后笔者还特意表扬了身边的几位学生:你们班同学真棒!谁知让笔者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小声对我说:今天的课由三个班学生组成,发言不积极或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没来上课。笔者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教师的更“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学生的选择上,上课的30多位学生分别来自多个班级。笔者不怀疑上课的教师聪明,通晓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扎实的,不然,学生不可能如此卖力地“互动”。只是笔者觉得如果教师的课堂能够多拥有一些自然,回归一些本真,少一些刻意的经营,也许会更好些,毕竟公开课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表演、展示和汇报,我们更呼唤一种真实的互动、交往、启发、沟通和分享。
  二、真实的互动应植根于尊重的土壤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和谐和尊重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参与互动的教师和学生都应相互持平等的态度,给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呼唤个人的独创性见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由地表述;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深入地观察;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主动去实践;从而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在互动教学中,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诸如绘画、雕刻、手工等活动,对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关键在于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鉴赏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抽象绘画艺术的创作、立体主义绘画的描摹与尝试,伴随着实践的脚步,学生既体会到了美感的传递,也掌握了艺术技巧,而在把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审美能力同时获得了提升。一位教师所上的《西方抽象画的欣赏与感悟》让听课的教师深受启发。这节课上,教师作了科学的设计。从教室场景的布置到教师的讲授,学生的体验、鉴赏、思维的培养都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美术性的特征,并逐层推进、引人入胜。尤其在让学生领会色彩的感情这一章节中,教师设计了色彩清晰的拼图组合让学生练习和感受,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学生感悟表达出的诸如“冷淡”、“空灵”、“寂寞”等词汇中,听课的教师感受到了美术鉴赏再创造的过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尊重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是尊重的表现;科学地评价学生,更是尊重的表现。真正的互动应着眼于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只有这样,我们理想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三、真实的互动应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是很常见的事情,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运用。然而,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互动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起不到诱导思维的目的;二是问题仅由教师单方面提出,学生没有或很少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意识。互动必须参与,参与才能互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认为:“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笔者的美术课堂一向都喜欢设置学生提问的环节,但也曾多次遇到被“问”住的“遗憾”。在美术鉴赏《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章节涉及的流派、风格过于繁杂和生涩,特别是其中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缺乏感性认识,如果仅靠教师的单一讲授,学习效果一定不明显。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肯定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意想不到的是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例如,代表人物鲁本斯作品为什么常运用动感的S形、波浪形和放射形刻画女性形象?如何理解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等。
  学生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而且还要会学习,否则是提不出问题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提问的方向,而且要有针对性的准备。即使这样,教师也有常常被学生“问”住。但正是这种“问”,不仅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智慧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对教师而言,“遗憾”的精彩在于真正理解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真实的互动应延伸到课后的活动体验
  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创作者和观众心灵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在美术中盈润着人文的滋养、情感的哺育、生活的体验和心灵的觉悟。美术学科的教学更应强调体验的特征,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体验来满足学生理智、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共同建构互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也许唯有如此,美术鉴赏课程提供的学习材料才能不仅仅是一件件“冷漠”的“文物”或“装饰品”,而是一张张鲜活的脸庞、一条条激昂的生命,真正的“生动传神”、“气韵生动”,作品传递的应该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有生活的哲理、理想的启迪、成长的楷模。
  在我们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互动中,应时时不忘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让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笔者在组织学习民间美术这一单元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了地方特色的印花布制作基地,贴合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五官并用,大胆探究,对中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体验,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教师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专业化发展。
  构建恰当的互动,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分享、理解、发展与进步。上课应当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对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构建,以利于学科的教学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构建恰当的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敬业,而惟有敬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行动态聘用,加强聘后管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于人文教育的概念还比较混乱,归纳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精神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方法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结合社会实际,笔者认为,人文教育应该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人文教育是一种传统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令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与自豪。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普遍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