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教材;互动;
明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而且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这些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上如果没有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会陷入呆板的僵局。课堂互动与生成德育渗透不是不可预测的,其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材的钻研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教师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德育渗透点,使德育目标渗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教师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使学生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觉的品德行为,且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示儿》时, 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明理提升,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将文本中的思想内化为个人的品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
四、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渗透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是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教师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学生,就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就无法完成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促使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仔细认真捉摸学生,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编辑:马德佳
明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而且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这些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上如果没有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会陷入呆板的僵局。课堂互动与生成德育渗透不是不可预测的,其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材的钻研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教师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德育渗透点,使德育目标渗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教师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使学生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觉的品德行为,且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示儿》时, 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明理提升,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将文本中的思想内化为个人的品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
四、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渗透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是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教师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学生,就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就无法完成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促使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仔细认真捉摸学生,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