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从其诞生之日便客观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再次摆 到议事日程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发展的趋势。
基于这一点,现实录研究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堂教学片断,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者:通过刚才的检测,我觉得同学们课前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大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初步感觉或印象,对这篇文章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共同探讨。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边学习边进行合作探究。今天有好多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各小组可以邀请一位老师和一起学习。
(各小组均主动邀请老师参加,教者亦参与其中。小组讨论热烈,学生相互交流,设疑解疑。)
教者: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在烈日和暴雨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写得很有特色,大家知道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用写景来衬托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教者:同学们在讨论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1: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教者: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课文入手,着重研究作者集中写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一一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学们先把这两段文字朗读一遍,然后发表看法: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写的?突出了什么?
学生2(七嘴八舌):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自然景物,而且都写了柳枝:都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在写法上都用了描写,并且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是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不同的是一一写“烈日”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写“暴雨”更多的是动态描写和正面描写。
教者:现在大家知道老舍为什么要将祥子置身于烈日和暴雨下的原因了吧?
学生3:这两段文字所写的天气情况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样子过不去。这样毒的自然天气,与祥子遭受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
学生4:通过柳叶,作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教者: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我还是有点不明白,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恶毒”的感情吗?
学生5: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
学生6: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
教者: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
学生7:朱自清的《春》,里面有一段是写春雨的,表现作者对春天对和平美好的生活无限赞美的情感。
教者: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
学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更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学生9: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祥子的命运当然就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这节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课前检测督促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既检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又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带动学生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参与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过程中 来。同时,教者很好地利用有教师听课的机会,营造和谐氛围,让听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之中,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师生同步学习,共同提高,做到教学相长。另外,教者认真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互动,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一步步深入思考,妥善解决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及生成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解读文本。
由此,笔者认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切中新课程中一切以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体现了人们阅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成为极大化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一点,现实录研究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堂教学片断,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者:通过刚才的检测,我觉得同学们课前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大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初步感觉或印象,对这篇文章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共同探讨。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边学习边进行合作探究。今天有好多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各小组可以邀请一位老师和一起学习。
(各小组均主动邀请老师参加,教者亦参与其中。小组讨论热烈,学生相互交流,设疑解疑。)
教者: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在烈日和暴雨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写得很有特色,大家知道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用写景来衬托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教者:同学们在讨论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1: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教者: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课文入手,着重研究作者集中写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一一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学们先把这两段文字朗读一遍,然后发表看法: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写的?突出了什么?
学生2(七嘴八舌):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自然景物,而且都写了柳枝:都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在写法上都用了描写,并且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是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不同的是一一写“烈日”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写“暴雨”更多的是动态描写和正面描写。
教者:现在大家知道老舍为什么要将祥子置身于烈日和暴雨下的原因了吧?
学生3:这两段文字所写的天气情况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样子过不去。这样毒的自然天气,与祥子遭受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
学生4:通过柳叶,作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教者: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我还是有点不明白,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恶毒”的感情吗?
学生5: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
学生6: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
教者: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
学生7:朱自清的《春》,里面有一段是写春雨的,表现作者对春天对和平美好的生活无限赞美的情感。
教者: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
学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更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学生9: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祥子的命运当然就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这节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课前检测督促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既检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又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带动学生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参与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过程中 来。同时,教者很好地利用有教师听课的机会,营造和谐氛围,让听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之中,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师生同步学习,共同提高,做到教学相长。另外,教者认真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互动,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一步步深入思考,妥善解决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及生成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解读文本。
由此,笔者认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切中新课程中一切以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体现了人们阅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成为极大化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