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性生活”走向“灵性护理”:以我国佛教安养院临终关怀实践和思想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进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自我国出台鼓励宗教界兴办养老院和康复院的政策以来,各地已有50多家佛教寺院开设了老年居士安养院.本文关注的是此类安养院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探讨如何从人类学互惠理论视角对安养院的“往生助念”实践从形式和意义上予以解读.“往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此生生命结束后转生于他方世界;“助念”是指寿命将尽时,临终者请别人念佛,以此筑牢“往生”信念并安详地走完此生最后一程.安养院作为我国佛教界参与机构化养老和临终关怀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缓解居家和社会养老负担的同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为入住老人提供精神支持和慰藉.本文通过对安养院老人晚年日常生活及精神信仰的呈现(“灵性生活”),分析了安养院多种不同形式的互助互惠的“往生助念”实践.文中将“往生助念”视为一种“灵性护理”,其源头是发生在安养院的“灵性生活”.换言之,“灵性护理”是一种涉及生命意义和死亡观的精神慰藉形式,也是从“灵性生活”转向临终关怀的关键.对佛教安养院老人从“灵性生活”到“灵性护理”这一践行文化多样性尝试的考察分析、从互惠视角对田野调研中“往生助念”实践的探讨,这些都对审视现代临终关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阐释死亡医学化与慈怀护理运动的关联,说明社会学与人类学从死亡问题转向濒死生命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学理意义;二是使用制度与观念交叉的分析视角,解析我国六种临终关怀模式的组织形态和思想内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大渐弥留之痛是躯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性的苦痛之合,也是临终关怀之本.这个道理古已有之,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和老龄化,关怀临终生命的手段、制度、责任归属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锐变.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界针对这种锐变的研究可能成为这两个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因为濒死的生命状态和濒死的生命质量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形成了以典型劳动关系为基础、职工-居民二元分化的类法团主义模式。但为数众多的新业态劳动者仍游离于职工社会保险和居民社会保险之外,难以有效参与到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当中,新业态背景下的社会保险困境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劳动关系学界率先对新业态社会保险问题做出回应。
以提高行动质量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研究契合了国家对学术研究者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术领域对于行动研究的讨论较为零散,理论与经验研究均有待补充.本文以中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干预研究(2011年—2018年)为实证材料,初步探讨行动研究中行动与研究的互构、互嵌关系,为未来的行动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中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是一项社会干预的行动研究,旨在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效能、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对当地行动者进行培训,并对干预行动进行设
"适应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秉持的教育发展观,主张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来发展.其理论概括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为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教育发展观面临重新审视."适应论"的规律判定应作为重新审视的关键."适应论"以"教育从属于社会"作为思想前提,秉持从社会发展到教育发展的理路."教育从属于社会"是一种历史性关系.基于此,"适应论"的进路是一条特殊的思考线路."适应论"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适合于特定情境的.在新时代,"适应论"与教育发展实践的互动变得不畅,并且滞后于教育发展理论的需求.由此而论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遭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蚀、教育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影响、代际践行弱化倾向的挑战等多维困境.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立足于新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承,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导向,遵循理论话语强化思想认知、生活教育构筑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培育行为自觉的规律和路向展开.
文章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碳交易政策能显著降低实验组(试点地区)的CO2排放量、人均CO2排放量及CO2排放强度,减排效果良好,而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为进一步发挥碳交易市场的减排作用,应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的结合,兼顾规则的一致性和差别性,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说明."以劳促全"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劳育"在"五育"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价值.从实践策略角度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以四个维度作为着力点进行思考和探索.
谢觉哉认为: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在做好救灾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救灾工作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这一思想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对当前防灾救灾工作尤其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具有重要启示.
职业伦理作为上层建筑建基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上,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通过分工的形式实现的,分工作为并存的劳动形式则是由人类劳动实践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基于职业与分工之间内在的必然性关联,从分工的视角对职业伦理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便具有了学理上的合理性.分工在专业化的"职业"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分工概念的视角下厘清职业伦理的哲学根基,是进一步推进职业伦理理论研究,提高职业伦理实效的必要逻辑环节.其中,分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为职业伦理奠定了唯物史观根基;分工作为角色分化根源,为职业伦理奠定了德性伦理
货币政策是影响股票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实证比对了有无投资者情绪变量时,货币政策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证实了在包含投资者情绪变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冲击更大且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研究结论为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应对股票资产价格波动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