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小学阅读教学:一.读中感悟,体会性阅读 ;二、词句为主,理解性阅读;三、探究方法,提高性阅读;四、启发质疑,探究性阅读;五、转换角色,创造性阅读。
关键词:〖HTF〗阅读教学;读中感悟;词句为主;探究方法;启发质疑 ;转换角色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读中感悟,体会性阅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掉一字,不可奇强暗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中不同的部分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读。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词句为主,理解性阅读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多做口头训练。
三、探究方法,提高性阅读
〖HTF〗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几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
〖HTF〗 2.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启发质疑,探究性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每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五、转换角色,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实践中,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互动式的。互动式阅读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我在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于是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一阵高兴,多亏这位学生替我解围。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学生平时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维。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以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兴隆庄中心小学 074000 )
关键词:〖HTF〗阅读教学;读中感悟;词句为主;探究方法;启发质疑 ;转换角色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读中感悟,体会性阅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掉一字,不可奇强暗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中不同的部分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读。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词句为主,理解性阅读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多做口头训练。
三、探究方法,提高性阅读
〖HTF〗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几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
〖HTF〗 2.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启发质疑,探究性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每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五、转换角色,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实践中,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互动式的。互动式阅读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我在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于是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一阵高兴,多亏这位学生替我解围。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学生平时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维。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以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兴隆庄中心小学 07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