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刀王——项老赛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集的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961年,项老赛就出生在户撒乡的一户打刀世家,从祖上算起,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尽管祖上世代刀匠,但是父辈打造的多为切菜、砍柴的生产用刀,虽说世代相传、终日炉前锻造,所产之刀与削铜断铁、吹毛断发的境界却是相去甚远,只是附近各族居民们的日用品。一家7口人,全靠打刀为生,那时候两把刀才卖三块六,一年下来全家人都靠喝粥过日子。
  项老赛12岁就开始学打刀,在通红炉火的照耀下,时光叮叮咣咣地溜走。17岁的项老赛已经学到父亲全套的打刀技艺了,可是依旧过着贫穷的日子。渐渐地,项老赛开始有些自己独创的手艺。一次他到缅甸去卖刀,赚了一点钱,买了一个带着龙凤花纹的皮夹。项老赛想,不如把这个花纹刻到刀上。那把雕龙刻凤的刀被老项的一个朋友看中了,当即掏出15元钱,买走了这把刀。自这以后,项老赛就开始专做精细加工刀:从刀柄刀把到刀鞘,全做成工艺刀。市场销售顿时供不应求。
  除了设计上标新立异,老项还反复研究阿昌族祖传的各种淬火技艺。他打出来的刀不但能削铜断铁,还可在空中挥断毛巾、丝绸,而且柔可绕腰。2006年,在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上的民族手工艺比赛中,项老赛的刀轻松获得了头牌,至此之后,项老赛的刀开始在本地乃至外地频繁地得奖。“刀王”的称号便自然而然落到了项老赛的头上。通过不断改进,印有八卦图样的“项氏刀”深得人们的喜爱,“项氏刀”价钱最高时,一把刀能卖一万多元。
  2008年,老项还开设专卖店,慕名上门购刀的人一年四季可谓络绎不绝。
  曾有一个山东老板慕名而来,找老项合作。可是,项老赛拒绝了这笔几百万的生意。项老赛有他的考虑,一起合作,几代人传给他的祖传手艺,如用机器来操作,这门手艺就失传了。如今,老项乐呵呵地说,他的3个儿子也都学习打刀,户撒刀的手艺肯定一代传一代了。
  (中央电视台7套《乡约》栏目供稿)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在湖南省平江县有一对幸福的老夫妇。  丈夫叫张芷凡,是一名退伍老兵,年近八旬,身材不高,但腰板挺直。古铜色的面孔伴着银色的须发。妻子叫朱典华,他们虽然高寿,但是耳聪目明,每日精神矍铄。  老两口如此健康,一般人一定认为是他们的儿子儿媳照顾有方,其实他们并没有自己亲生的子女,抚养成人的养子也因为无法忍受山村的贫苦不告而别,一直以来照顾他们生活的是3个侄子。  早先,曾经有人建议将张芷凡夫妇列入“五保
期刊
年逾八旬的老爸老妈哪儿都好,就是习惯了省吃俭用过日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总是精打细算,口挪肚攒,有时简直到了“葛朗台”的地步——一块抹布居然用了三年!  出于对父母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我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开导他们,但均未奏效。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对老爸老妈使点“阴谋诡计”。  瞒天过海。每次回老家看望二老,我必要带上一些保健品、肉菜、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临行前新买的,
期刊
人到老年,多得闲暇,见人见事,各种复杂的心绪在脑海里弥漫开来:叹一事不慎铸成终生之误,以至于境况低于他人;或现实比照,叹下辈不争气。这些攀比心理挥之不去,天长日久,使人情绪低落,少了生活的乐趣,成为健康的大敌。  我就认识一位姓郝的大爷。有一阵同在一家小店吃早点,相互熟悉后,老少之间无话不谈。  可好几次聊到兴处,看到在年轻保姆的搀扶下,那位拄着拐杖的老者路过,指着买这买那,郝大爷戛然停止谈话,身
期刊
今年国庆节,60岁的清水和秀荣花了400元,照了一组婚纱照。照片冲洗出来,我连连称奇,清水潇洒精神、秀荣富态华贵,和他们平日里简单朴素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们说,我们以前在乡下没有照过结婚照,如今我们在北京打工,也学学城市老人的时髦,补照一张婚纱照,高兴高兴。  我也为他们高兴,也乐意他们追求“时尚”。清水和秀荣是我家的一对保姆夫妻,我们在一起生活已经7年了。他们是苦出身,也曾经历贫寒,直到改革开放以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听说澳大利亚的学者对2300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进行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个令我十分意外的结论,他们发现女性如果想长寿,而且在晚年身体健康,那就最好趁早与自己的配偶离婚,因为离异或是单身女性在晚年的身体状况往往好于有老公的妇女。  我今年也六十多岁了,也在考虑是不是离婚。  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后就下乡了,回城挺晚的。我的婚姻可以说是凑合婚姻。我丈夫是当年的右派。刚结婚时,我以为是
期刊
我和丈夫相差9岁,我51岁正式进入更年期。原本在银行服务的丈夫正好退休,使得原本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迅速受到挑战。  过去丈夫工作忙碌紧凑,偶尔脾气大、急躁,家人能体谅。但退休后常相处,才发现他真难伺候。我原本计划尽早退休,夫妻俩一起游山玩水……可是他一退休,我不但不想退休了,还很怀念丈夫工作时自己充实自在的生活。  白天,丈夫无所事事,对家里大大小小看不顺眼,一会儿挑剔家中灰尘多,一会儿又嫌菜炒得
期刊
退休多年的老妈最近突然“荣升”,成了一名“农场主”!不过,她的农场并不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网络上——时下,一种名曰“QQ农场”的游戏在网络中盛行开来,老妈经不住一些老年Q友的撺掇,也在自己的QQ空间内开办了一个“QQ农场”。  老妈做事一向认真稳重,精益求精。“QQ农场”挂牌营业后,老妈便在QQ上演绎出了一连串的“农场主轶事”——  关键词一:痴迷。“QQ农场”是一种以农夫的身份在农场内用金币买回
期刊
我的婆婆今年65岁,一向身体挺好。公公也身板硬朗,由于懂技术,退休后一直被一家公司返聘。老两口眼看可以安度晚年了。可是一年前,公公不得不回家来照顾婆婆,这是为什么呢?  婆婆一生勤劳,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一手拉扯大4个女儿,1个老儿子。我和丈夫结婚后,婆婆说,大事都办完了,可以享清福了。可是,不知怎么婆婆身体却时常闹病了,不是心慌心跳,就是头晕胸闷,这家医院,那家医院,没少去。吃药、打针、输液,
期刊
每一个人的晚年都是由自己来经营的——晚年生活,就像生意一样,也需要个人的精心打理。清初大才子金圣叹曾写过33个“不亦快哉”,套用金氏的人生自娱法,我也总结了自己经营晚年生活的几则“不亦快哉”——  踏遍青山人未老。我年轻时就喜欢旅游,可惜没有时间。退休后,时间宽裕了,我携老伴行走于祖国的山水之间,简装出行,不枝不蔓,看晓月于卢沟,望长城于万岭,赋江河于三晋,读苍茫于齐鲁。穿行在风景与风景之间,领略
期刊
院子里有些人家搬走了,抛下了他们的宠物猫。这些流浪猫遇到两位退休的老太太发善心,买了猫粮,拌了猫食,在自行车棚里搭了猫窝,每天定时去喂它们,还掏钱给几只母猫做了绝育。  我想起一位老朋友云姐,她是一个老教授,酷爱猫,老两口养了一群猫。其中3只猫是祖孙三代,猫姥姥、猫妈妈与淘气的猫外孙,也许是遗传因子的关系,它们都是黄绒绒的毛色,尾巴特别长,一双猫眼钻石似的发出光亮。我几乎分不出哪个是姥姥,哪个是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