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高考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考点有了新的表述。相对于2016年高考有调整,如新出现“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或这一表述,这一表述或被视为考点的调整,预示着待选文章必须具有鲜明的论证性。换句话说,选文应该是标准的议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备考者对其误解一直普遍存在,即将其和其前身自然科技文或社会科学文等同看待,忽视论点论据的考查,忽视语言逻辑性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考点的明晰是对备考者行为的纠偏,是对高考命题思路的再明确。
首先,2016年及其之前的全国新课标高考试题,实际上都在有意无意地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能力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道试题在侧重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能力点。A项呈现出来的论证方法是“驳论”,是对“《尚书·盘庚》能证明商王朝的存在”的否定,否定的依据是“《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B项中“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是论点,“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是论据,选项整句话强调的是“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一论据出现的必要性。C项是因果推论,提示语为“是因为”,让理据关系呈现更加清晰。D项中“學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对“殷墟甲骨文被发现”意义的高度评价,侧重于“论述”中的“述”。这些关系是否成立,需要从文本寻找文字支撑。如D项,原文是说《说文解字》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所凭依的是“小篆”,而甲骨文的发现,又为文字学家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提供了新的凭依,这一凭依更有利于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所以说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样看,“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则完全误解了文意。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被明确写入考纲,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类似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试题将会成为稳定的常规试题。
为此,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深刻感受文本,有意识探查议论三要素的存在与关系。这里我们以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为例示范如下。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这样的一段文字,其内在“肌理”却相当复杂微妙,当须深究。
1.“中国诗只是诗……更重要”是理,“好比一个人……总是人”是据,这里是比喻论证,通俗易懂,整合起来:谈中国诗,诗是主体,是本质;而“中国”是外部特征。
2.“有种卷毛凹鼻子……哈巴狗儿”是据,“这……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理,整合起来: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夸大了它的外部特征,漠视它的主体性,所以应该被咬。
3.“每逢……不可轻信”是理,“我们不上……当一样”是据,也是类比论证,整合起来:商业广告说“本店十大特色”,我们若不上当,也就不要上中国文艺或思想有西方没有的特色的当。
4.“中国诗里有……反过来也是一样”是据,“读外国诗……回到本国诗”是理,因果论证,整合起来:中国诗和西洋诗具有重叠交叉关系,所以读外国诗有种回归感。
5.“这事了不足奇”是理,“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回家”是据,是引证,整合起来: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所以说读外国诗有种回归感“了不足奇”。
6.“人生不过是……回家”是据,“我们一切情感……浪荡子回到家”是理,或者说是前因后果,整合起来: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所以我们一切追求或企图都是在寻求归宿感。
7.“我们一切……有个安顿归宿”是理,“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是据,比喻论证,整合起来:人们寻找归宿感是其行为的基本动机。
8.“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是理,“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是据,这里是反证法,整合起来:人们出门总在牢记着旅途的印象,可见其目的还是要回家。
9.“研究我们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是理,“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是据,这是比喻论证,通俗但耐人寻味。
这一新增考点,可谓是考试说明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理解与落实,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但是论述类文本教学和备考的实践与此还有很大距离。这一考点的增加将对论述类文本教学和备考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编辑:李跃)
首先,2016年及其之前的全国新课标高考试题,实际上都在有意无意地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能力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道试题在侧重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能力点。A项呈现出来的论证方法是“驳论”,是对“《尚书·盘庚》能证明商王朝的存在”的否定,否定的依据是“《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B项中“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是论点,“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是论据,选项整句话强调的是“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一论据出现的必要性。C项是因果推论,提示语为“是因为”,让理据关系呈现更加清晰。D项中“學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对“殷墟甲骨文被发现”意义的高度评价,侧重于“论述”中的“述”。这些关系是否成立,需要从文本寻找文字支撑。如D项,原文是说《说文解字》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所凭依的是“小篆”,而甲骨文的发现,又为文字学家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提供了新的凭依,这一凭依更有利于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所以说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样看,“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则完全误解了文意。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被明确写入考纲,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类似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试题将会成为稳定的常规试题。
为此,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深刻感受文本,有意识探查议论三要素的存在与关系。这里我们以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为例示范如下。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这样的一段文字,其内在“肌理”却相当复杂微妙,当须深究。
1.“中国诗只是诗……更重要”是理,“好比一个人……总是人”是据,这里是比喻论证,通俗易懂,整合起来:谈中国诗,诗是主体,是本质;而“中国”是外部特征。
2.“有种卷毛凹鼻子……哈巴狗儿”是据,“这……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理,整合起来: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夸大了它的外部特征,漠视它的主体性,所以应该被咬。
3.“每逢……不可轻信”是理,“我们不上……当一样”是据,也是类比论证,整合起来:商业广告说“本店十大特色”,我们若不上当,也就不要上中国文艺或思想有西方没有的特色的当。
4.“中国诗里有……反过来也是一样”是据,“读外国诗……回到本国诗”是理,因果论证,整合起来:中国诗和西洋诗具有重叠交叉关系,所以读外国诗有种回归感。
5.“这事了不足奇”是理,“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回家”是据,是引证,整合起来: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所以说读外国诗有种回归感“了不足奇”。
6.“人生不过是……回家”是据,“我们一切情感……浪荡子回到家”是理,或者说是前因后果,整合起来: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所以我们一切追求或企图都是在寻求归宿感。
7.“我们一切……有个安顿归宿”是理,“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是据,比喻论证,整合起来:人们寻找归宿感是其行为的基本动机。
8.“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是理,“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是据,这里是反证法,整合起来:人们出门总在牢记着旅途的印象,可见其目的还是要回家。
9.“研究我们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是理,“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是据,这是比喻论证,通俗但耐人寻味。
这一新增考点,可谓是考试说明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理解与落实,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但是论述类文本教学和备考的实践与此还有很大距离。这一考点的增加将对论述类文本教学和备考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