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篮球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个人在生活中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篮球训练实践经验,对消除篮球运动员疲劳的方法论述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最后从教育学方面、医学方面、营养学和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几项消除疲劳的方法。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
前言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项目, 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集体性、复杂性、转换性和激烈的身体对抗性。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紧张的比赛环境下,不但使原本技战术发生的变化,而且会使自控能力下降,神经活动减弱,运动效率低下。从而比较容易引起运动员运动性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因此,对消除篮球运动员运动员疲劳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篮球运动员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
根据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5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上对运动疲劳下的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我们可将篮球运动员的疲劳理解为:在篮球比赛或训练中当运动员的身体运动机能和身体各组织器官不能维持在一定的运动水平和预定的运动强度时,而发生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一种状态,这也是机体正常的一种自我变化的反应。[1]
(二)篮球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根据篮球运动对抗越来越激烈的特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及比赛中,由于大脑皮层活动过度紧张,使运动机能发生错乱,致使神经活动减弱甚至消失。运动员心理疲劳会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甚至会出现头晕、食欲不佳等症状,严重的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招致多种疾病,甚至神经系统受影响,更甚至影响到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三)篮球运动员生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在篮球训练、比赛中,由于在运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运动员消耗的大量的糖原在体内通过无氧酵解、释放出能量—ATP,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当体内的乳酸来不及消除时,会在体内大量的堆积,从而引起人体内环境的酸化。致使内环境中的细胞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造成肌肉正常工作的障碍,产生了生理疲劳。
二、消除篮球运动员疲劳的方法
(一)教育学方法
1、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准备活动能够克服内脏机能的惰性,提高各个神经机能中枢的兴奋性,能够缩短运动机能与内脏机能之间的差距,为正式的运动提供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准备活动还能够提高身体温度,增加体内酶的活性,提高中枢神经与运动神经的快速传到能力,提高服肌组织的弹性、伸展性和柔韧性,从而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整理活动,能够使激烈运动后的人体由紧张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整理运动可以慢跑、韧带的伸展拉伸、游戏等。但整理活动前部应和刚刚结束的运动相衔接,注意不要有非常大运动强度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身体刺激反应。一般情况下,整理活动比较偏向于深呼吸运动和运动强度较小的全身运动。
2、睡眠法。睡眠是机体恢复、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法。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在6-9个小时,而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在8—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睡眠时间。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科学的睡眠方式,才能使运动员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
(二)医学生物学方法
1、水疗法。水疗是利用不同温度、压力和溶质含量的水, 通过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来作用于人体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水疗法包括浸浴、淋浴、蒸气浴、热水浴、桑拿浴、空气浴和漩涡浴等多种形式,加快身体内部各种物质新陈代谢,以消除疲劳。水疗时以40℃左右的温水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2、按摩。按摩用推、擦、揉捏、搓、按、压、刮、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这样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得到改善,加速内环境的重新平衡,从而快速的消除疲劳。 消除运动员的疲劳一般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例如:NBA等众多篮球明星都会在大强度的训练后,由按摩师对他们进行按摩,以及时的消除疲劳。
3、理疗。理疗即物理疗法,是利用微弱的外在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引起适当的生理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加快消除疲劳的速度和伤病的康复。理疗应该在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中进行。
4、针灸与气功。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刺入受试者受试部位,通过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引起受试部位发生刺激反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加快体内平衡。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身体活动和意识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身心调整,来消除运动疲劳。
5、药物疗法。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可以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用来消除运动疲劳。专用药物能迅速地补充能量,加速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维生素C、维生素B6、中药有人参、鹿茸、构祀子、西洋参)服用药物一定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所选药物一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药物,不含违禁药物成分;二是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在要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
(三)合理的营养补充
1、水和无机盐的补充。篮球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之后,由于出汗过多,会引起机体脱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因此补水一定要及时和适量,此时补水效果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补水要以少量多次为好,可以在水中添加适量的食用盐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无机盐,一般在运动前应适量的补充400一500mI,比赛中可再补液150一300m1,运动后补液也要少量多次。
2、糖的补充。糖是人体运动中无氧供能的主要能源物质,耗氧量小,供能效率高,也是大脑活动的主要能源。篮球运动员赛前补糖多采用糖原填充法进行补糖,主要选用低聚糖饮料,可快速补充能量,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持续运动能力。[3]运动后补糖是为了加速肌糖原的恢复,使人体在运动后能够快速的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3、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受损细胞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篮球运动员必须在饮食中摄人适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机体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能量。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牛奶、鱼、肉等。
(四)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是通过控制运动员心理变化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以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催眠或跟随教练员(心理训练师)的诱导进行心理治疗,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紧张疲劳得到缓解。还有注意转移法、自我宣泄法,都能够使全身放松,消除心中的各种压力达到放松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运动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技术都有很大的影响,轻则引起运动员训练效果,重则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所以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必须要对篮球运动员的疲劳问题加以重视,把消除疲劳作为篮球运动训练整体中的一部分来重视起来。教练员要对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有更深一步了解,掌握消除疲劳的教育学、医学、营养、和心理手段的方法,指导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从而达到尽快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总之,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掌握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对于提高训练效果,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冬茂.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学报,2003,22(2):185-187
[2] 李广武.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分析与系统恢复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67-269
[3] 韩玉彬.篮球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6):97-99
[4] 郎健,孟繁斌,李革.关于疲劳与恢复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96-98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
前言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项目, 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集体性、复杂性、转换性和激烈的身体对抗性。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紧张的比赛环境下,不但使原本技战术发生的变化,而且会使自控能力下降,神经活动减弱,运动效率低下。从而比较容易引起运动员运动性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因此,对消除篮球运动员运动员疲劳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篮球运动员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
根据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5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上对运动疲劳下的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我们可将篮球运动员的疲劳理解为:在篮球比赛或训练中当运动员的身体运动机能和身体各组织器官不能维持在一定的运动水平和预定的运动强度时,而发生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一种状态,这也是机体正常的一种自我变化的反应。[1]
(二)篮球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根据篮球运动对抗越来越激烈的特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及比赛中,由于大脑皮层活动过度紧张,使运动机能发生错乱,致使神经活动减弱甚至消失。运动员心理疲劳会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甚至会出现头晕、食欲不佳等症状,严重的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招致多种疾病,甚至神经系统受影响,更甚至影响到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三)篮球运动员生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在篮球训练、比赛中,由于在运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运动员消耗的大量的糖原在体内通过无氧酵解、释放出能量—ATP,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当体内的乳酸来不及消除时,会在体内大量的堆积,从而引起人体内环境的酸化。致使内环境中的细胞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造成肌肉正常工作的障碍,产生了生理疲劳。
二、消除篮球运动员疲劳的方法
(一)教育学方法
1、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准备活动能够克服内脏机能的惰性,提高各个神经机能中枢的兴奋性,能够缩短运动机能与内脏机能之间的差距,为正式的运动提供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准备活动还能够提高身体温度,增加体内酶的活性,提高中枢神经与运动神经的快速传到能力,提高服肌组织的弹性、伸展性和柔韧性,从而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整理活动,能够使激烈运动后的人体由紧张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整理运动可以慢跑、韧带的伸展拉伸、游戏等。但整理活动前部应和刚刚结束的运动相衔接,注意不要有非常大运动强度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身体刺激反应。一般情况下,整理活动比较偏向于深呼吸运动和运动强度较小的全身运动。
2、睡眠法。睡眠是机体恢复、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法。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在6-9个小时,而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在8—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睡眠时间。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科学的睡眠方式,才能使运动员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
(二)医学生物学方法
1、水疗法。水疗是利用不同温度、压力和溶质含量的水, 通过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来作用于人体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水疗法包括浸浴、淋浴、蒸气浴、热水浴、桑拿浴、空气浴和漩涡浴等多种形式,加快身体内部各种物质新陈代谢,以消除疲劳。水疗时以40℃左右的温水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2、按摩。按摩用推、擦、揉捏、搓、按、压、刮、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这样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得到改善,加速内环境的重新平衡,从而快速的消除疲劳。 消除运动员的疲劳一般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例如:NBA等众多篮球明星都会在大强度的训练后,由按摩师对他们进行按摩,以及时的消除疲劳。
3、理疗。理疗即物理疗法,是利用微弱的外在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引起适当的生理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加快消除疲劳的速度和伤病的康复。理疗应该在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中进行。
4、针灸与气功。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刺入受试者受试部位,通过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引起受试部位发生刺激反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加快体内平衡。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身体活动和意识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身心调整,来消除运动疲劳。
5、药物疗法。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可以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用来消除运动疲劳。专用药物能迅速地补充能量,加速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维生素C、维生素B6、中药有人参、鹿茸、构祀子、西洋参)服用药物一定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所选药物一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药物,不含违禁药物成分;二是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在要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
(三)合理的营养补充
1、水和无机盐的补充。篮球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之后,由于出汗过多,会引起机体脱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因此补水一定要及时和适量,此时补水效果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补水要以少量多次为好,可以在水中添加适量的食用盐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无机盐,一般在运动前应适量的补充400一500mI,比赛中可再补液150一300m1,运动后补液也要少量多次。
2、糖的补充。糖是人体运动中无氧供能的主要能源物质,耗氧量小,供能效率高,也是大脑活动的主要能源。篮球运动员赛前补糖多采用糖原填充法进行补糖,主要选用低聚糖饮料,可快速补充能量,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持续运动能力。[3]运动后补糖是为了加速肌糖原的恢复,使人体在运动后能够快速的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3、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受损细胞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篮球运动员必须在饮食中摄人适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机体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能量。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牛奶、鱼、肉等。
(四)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是通过控制运动员心理变化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以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催眠或跟随教练员(心理训练师)的诱导进行心理治疗,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紧张疲劳得到缓解。还有注意转移法、自我宣泄法,都能够使全身放松,消除心中的各种压力达到放松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运动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技术都有很大的影响,轻则引起运动员训练效果,重则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所以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必须要对篮球运动员的疲劳问题加以重视,把消除疲劳作为篮球运动训练整体中的一部分来重视起来。教练员要对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有更深一步了解,掌握消除疲劳的教育学、医学、营养、和心理手段的方法,指导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从而达到尽快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总之,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掌握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对于提高训练效果,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冬茂.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学报,2003,22(2):185-187
[2] 李广武.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分析与系统恢复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67-269
[3] 韩玉彬.篮球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6):97-99
[4] 郎健,孟繁斌,李革.关于疲劳与恢复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