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13年在切题、立意、结构、语言的整体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在文体具体的表述上变化很大。以记叙文体为例,2013年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材料,所以评分细则中强调主旨与材料的“神似”;2014年作文是哲思型材料,强调了“材料的核心”。两种类型的材料给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指导提供了方向。材料是叙事性的,应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材料,提炼立意。记叙文的写作应在确定材料反映的主题后选择叙述一个主题和材料“神似”的事件,运用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技巧,写出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如果材料是哲思型的,则要学会“聚焦”,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表述,通过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能揭示出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
  2014年的评分细则中有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文章意蕴”出现在记叙文一类卷的评分细则中,而从“二类卷”开始就表述为“文章主题”。这样一个细微的地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面对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记叙文写作,怎样的记叙文才能视作有“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表现的有关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从2014年的评分细则的具体阐述看,阅卷组认为要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征,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研读2014江苏高考的满分记叙文,笔者认为“文章意蕴”与“文章主题”两者的区别或许就在这类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作文中,有意蕴的记叙文应该能揭示材料的核心概念,所反映的主题最能符合材料表述的核心内涵,能从叙述描写中看到素材体现出核心概念的意义。如果只是对材料泛泛的理解,不能深入领会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那就只能说文章揭示了材料表现的主旨,达不到“意蕴”的层面。因此教师应引导考生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一定“意蕴”的记叙文呢?为了便于阐述,这里借助一则作文及例文作说明。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童心说》
  人生的旅程中,人们的确应经常用“童心”这面镜子,来审视一下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
  ——冰心《种一片树叶》
  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
  ——安德森
  三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童心”,围绕“童心”,如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作者对“童心”的认识?下面是一篇一类卷的学生考场作文。
  回 归 童 心
  乡下的院子里有一片竹林,儿时,常常摆一张桌子,放置着略显简陋的棋盘,两边两张大竹椅,便在那儿和爷爷对弈。
  不过下的不是很有文化意味的象棋、围棋,只是聊以慰藉的五子棋,从一开始下不到几行就被摆平,到后来渐渐地能下满整个棋盘,然后偷偷地移走爷爷的黑棋换上白棋,便呵呵地笑。年少无知的我狂妄地许下豪言:“我要下遍天下无敌手!”爷爷只是宠溺地笑笑。微风阵阵,竹叶的末梢轻轻点在脑门上,似在轻笑我的“无知者无畏”,那是记忆中斑驳了的夏天,美好而又纯真。
  渐渐地,似乎悄无声息间生活便改变了节奏,变成了全然不同的另一副模样,我从原来的稚嫩无知中爬了出来,投向了我所以为的成熟独立的怀抱中,眼底的好奇童真被打磨掉,取而代之的是对学业的勃勃雄心。依稀记得闲暇时回乡下,看着爷爷特地摆好的棋盘,那茶色的棋盘棱角被磨得光滑了,那分明的楚汉界限被岁月模糊了痕迹,不禁让我想起了爷爷弯弯的笑眼,似也成了一条模糊的曲线。“怎么样,下一盘吧,爷爷还记得你小时候的豪言呢!”似乎被戳中了我一心想成熟的心。我红了红脸,略不耐烦地回了句:“多幼稚啊。”便匆匆地离去了。
  时隔数年,当我为躲避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缓一缓行得脱力的步子,又推开小院的门时,入目的依旧是那竹林,那棋盘,只是被岁月添了痕迹,又老了些,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两个与岁月同老却又返老还童的老头,笑呵呵地摇着扇子,嘴里不断念叨着“吃”,然后我看见棋盘上那个“将”的位置被另一种颜色的棋子吃掉,看见自家爷爷笑得得意忘形,眉眼弯弯如一条模糊的曲线,不禁笑了。
  我终是迷了心的方向,童心、童真被生活打磨去了应有的色彩,忘记了该有的生活心态,心因为岁月和成长麻木了,前进的步子自然沉重得让我移不开脚,无论什么时候,那颗充满童真的心都该努力跳动着啊!这样才能更快地,更轻松地前进!
  我轻轻地笑出了声,望着那两个穿越了年岁的老顽童,扬起声音:“爷爷,我回来了,我们下棋吧,五子棋怎么样?”
  爷爷的眉眼笑得更弯了。
  文章以“下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写了三个生活场景,构思精巧,三个片段中都贯穿对棋盘的描写,布局精致。语言表达流畅,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描写逐层揭示了考生对“童真”的理解,也启迪我们“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记叙文”是可以写出“意蕴”的。
  一、意蕴建立在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
  从记叙文的选材和描写中能看出考生对“童心”内涵理解的差别。像上文中第一个片段写儿时与爷爷下五子棋,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准确理解“无知者无畏,美好而纯真”,这样的“童心”确实是材料中三句话要表达的内容。
  二、意蕴要从所有材料之间的关联处领悟
  有考生简单截取材料三句话中的某些关键词,比如“本心”“真心”“初心”进行演绎;或是抓住“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来行文。断章取义,理解仓促,就不能反映其深层的理性内涵。材料要表述的核心的意蕴应该涵盖所有材料的内涵,文章的意蕴不是简单叙述就能表现的,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材料,通盘考虑,深入挖掘。
  三、意蕴需要文章的层次来支撑
  很多考生认为记叙文就是写一些事,写一些人,而忽略了考场作文需要的是通过所写的人和事反映对材料的理解。所写的文章虽能切题,但往往略显单薄而幼稚。优秀的记叙文也应该像议论文一样,要体现其深层的内涵,要有层次感。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其他文献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