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预设中的美丽
曾看到过这么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提供给我们语文课堂很深的启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如何进行精心却不精细的预设,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展现出它美丽的风采呢?
[案例]《识字6》之“动物的自我介绍”。
《识字6》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四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教材介绍了12种动物(狮子、大象、老虎、仙鹤、孔雀、鹦鹉、猴子、猩猩、麋鹿、斑马、棕熊、袋鼠),大多数是孩子们熟悉的。如此有趣的知识,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有些可惜。于是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后,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展示环节——“自我介绍”。就是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去了解一两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主要特征,然后扮演一下这种动物。向大家做自我介绍。
这是一部分孩子的“自我介绍”:
老虎:大家好!我是百兽之王老虎,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是一个食肉者,专门捕捉像牛呀、马呀、羊呀、这些大型动物为生。因此我的牙非常锋利,像匕首一样。我的头上的黑色斑纹形成了一个王字,所以人们称我为百兽之王。我的视力非常好,特别是在夜间,我在夜间的视力是人的六倍,在晚上闪闪发光。嘿嘿,你们不要害怕,其实我也挺善良的。
仙鹤:(这是用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做的介绍,学以致用,非常好。)
我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因为传说中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我“仙鹤”。每年春天。我和伙伴们就唱着嘹亮的歌儿从南方飞来。你们看我多漂亮啊一身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色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所以人们叫我“丹顶鹤”呢!我们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高雅、优美。中国的黑龙江省是我们的第一故乡,著名的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也有好多好多我的伙伴呢!希望大家能一直给我们这么美丽的生存环境哦!
猴子:小朋友,你们好,我的名字叫猴子,别看我不太好看,但我的脑子很机灵。我爱爬树,所有的动物都比不过我。我还爱模仿人的动作,喜欢给同伴抓跳蚤,喜欢和人类玩,在动物园里有时还抢游人的包,你们看我是不是很好玩,小朋友,我们猴子的种类有很多,如金丝猴、食虫猴等等。到了猴年我还是一种吉祥物呢。对了对了,我们的祖先里还出了—位名人——齐天大圣孙悟空。嘿嘿,现在是不是对我刮目相看了。
通过这些精心的设计,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精彩,让整个课堂熠熠生辉!
二、生成中的精彩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中,难免会有诸多“不速之客”。但只要我们镇定自若、巧妙应对,有时反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生成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
[案例]《木兰从军》之“木兰诗的引入”。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木兰代父出征,征战沙场、重试女儿装。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在预设时,考虑到原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我想等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可是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通过课前的预习将课文读得很熟练,同时却也少了几分新奇感。课文简单易懂,孩子们读通了,都顺了,却还是无法理解木兰的爱国和她从军的不易。时间还很充裕,我决定马上引入原著《木兰诗》。我让孩子们打开练习册中补充阅读,那儿有古文。将原文与古文对比阅读,发现了课文中许多没有介绍的情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声“叹息”,背后是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和战争的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着实领悟了木兰的勇敢、刚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当我将原著介绍给孩子。带着他们一块去比较阅读时,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变得快乐起来,活跃起来,大家也很快就读懂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孩子们通过比较阅读,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课堂互动中冒出“一触即发”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出现“美丽的误会”时;当学生格外喧闹或寂静时;当课堂遭遇“瓶颈”时,也许都可以期许一份“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过程,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只会显得机械和呆板:但如果只是坐等机会降临,美丽“生成”,完全随着学生的感觉走。就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预设与生成间找到—个平衡点,预设精心而不精细,生成有益却不泛滥。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相信:因为有了预设,生成才显得水到渠成:又恰是有了生成,更促成了下一次美丽的预设。预设与生成。成就了一个美丽课堂。
曾看到过这么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提供给我们语文课堂很深的启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如何进行精心却不精细的预设,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展现出它美丽的风采呢?
[案例]《识字6》之“动物的自我介绍”。
《识字6》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四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教材介绍了12种动物(狮子、大象、老虎、仙鹤、孔雀、鹦鹉、猴子、猩猩、麋鹿、斑马、棕熊、袋鼠),大多数是孩子们熟悉的。如此有趣的知识,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有些可惜。于是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后,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展示环节——“自我介绍”。就是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去了解一两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主要特征,然后扮演一下这种动物。向大家做自我介绍。
这是一部分孩子的“自我介绍”:
老虎:大家好!我是百兽之王老虎,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是一个食肉者,专门捕捉像牛呀、马呀、羊呀、这些大型动物为生。因此我的牙非常锋利,像匕首一样。我的头上的黑色斑纹形成了一个王字,所以人们称我为百兽之王。我的视力非常好,特别是在夜间,我在夜间的视力是人的六倍,在晚上闪闪发光。嘿嘿,你们不要害怕,其实我也挺善良的。
仙鹤:(这是用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做的介绍,学以致用,非常好。)
我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因为传说中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我“仙鹤”。每年春天。我和伙伴们就唱着嘹亮的歌儿从南方飞来。你们看我多漂亮啊一身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色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所以人们叫我“丹顶鹤”呢!我们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高雅、优美。中国的黑龙江省是我们的第一故乡,著名的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也有好多好多我的伙伴呢!希望大家能一直给我们这么美丽的生存环境哦!
猴子:小朋友,你们好,我的名字叫猴子,别看我不太好看,但我的脑子很机灵。我爱爬树,所有的动物都比不过我。我还爱模仿人的动作,喜欢给同伴抓跳蚤,喜欢和人类玩,在动物园里有时还抢游人的包,你们看我是不是很好玩,小朋友,我们猴子的种类有很多,如金丝猴、食虫猴等等。到了猴年我还是一种吉祥物呢。对了对了,我们的祖先里还出了—位名人——齐天大圣孙悟空。嘿嘿,现在是不是对我刮目相看了。
通过这些精心的设计,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精彩,让整个课堂熠熠生辉!
二、生成中的精彩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中,难免会有诸多“不速之客”。但只要我们镇定自若、巧妙应对,有时反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生成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
[案例]《木兰从军》之“木兰诗的引入”。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木兰代父出征,征战沙场、重试女儿装。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在预设时,考虑到原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我想等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可是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通过课前的预习将课文读得很熟练,同时却也少了几分新奇感。课文简单易懂,孩子们读通了,都顺了,却还是无法理解木兰的爱国和她从军的不易。时间还很充裕,我决定马上引入原著《木兰诗》。我让孩子们打开练习册中补充阅读,那儿有古文。将原文与古文对比阅读,发现了课文中许多没有介绍的情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声“叹息”,背后是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和战争的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着实领悟了木兰的勇敢、刚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当我将原著介绍给孩子。带着他们一块去比较阅读时,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变得快乐起来,活跃起来,大家也很快就读懂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孩子们通过比较阅读,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课堂互动中冒出“一触即发”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出现“美丽的误会”时;当学生格外喧闹或寂静时;当课堂遭遇“瓶颈”时,也许都可以期许一份“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过程,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只会显得机械和呆板:但如果只是坐等机会降临,美丽“生成”,完全随着学生的感觉走。就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预设与生成间找到—个平衡点,预设精心而不精细,生成有益却不泛滥。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相信:因为有了预设,生成才显得水到渠成:又恰是有了生成,更促成了下一次美丽的预设。预设与生成。成就了一个美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