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可以联网,可以说话,可以倾听,可以回答成百上千个问题,甚至还可以提要求。Hello芭比可不仅仅是“智能”的:孩子和洋娃娃之间的谈话会上传到服务器,而且有可能被用于商业目的;更糟糕的是,这些数据还可能遭到黑客窃取。
曾几何时,我们的日子懵懂而自由。现如今,一到过年过节,女儿一大早醒来就嚷着要礼物——她的a要求也不高,就是想买个玩具做她的好朋友,陪她玩耍、做作业。轻易满足抑或啰嗦说教?这是大人们面临的两难抉择。可是,我们要烦的远不止这些:假期要去哪,选票要投谁,车子买哪款,件件都是家庭大事。经历过战争与革命的年代,我们自以为或多或少地拥有着民主与自由的权利,可从未警觉过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准确地说,这种变化是由“物联网”所催生的。
现在,物件就像人一样,与万事万物都有着联系。它们帮我们做决定,而且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能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更好地阐述与理解,我们以两个能说话的玩具——芭比娃娃和凯莉娃娃为例。这些会讲话、能思考的洋娃娃或扰乱了人们的生活,或塑造了孩子和家长的部分人格。她们向前的脚步并未停止:现在,洋娃娃已经成为美国女孩最想要的圣诞礼物。我们都知道,iPhone的Siri与使用者互动,俨然就是一位免费的小秘书。而在洋娃娃的肚子里,也有个类似的软件。二者只有一个区别:洋娃娃不仅可以应答,还能提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芭比娃娃问。女孩回答:“科学家。”芭比又说:“我一直都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呢。”应答十分专业化。
洋娃娃与孩子的对话、家长和孩子的资料都会通过APP(应用程序)注册、上传至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数据库。现在,有着科学家理想的女孩儿可能只求父母养只宠物狗,或者让爸妈带她去天文台和动物园。不过,几年以后,到选高中的时候,这些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比如说,脸书(FACEBOOK)和谷歌(GOOGLE)要是和智能玩具制造商共享数据,则可以在社交网站的首页或搜索引擎的结果页上呈现某个科学高职,或者适时推广博茨瓦纳的野生动物园(父母则只能乖乖地给赞助商交费),又或者在收费视频服务网站Netflix上出售、订阅、推荐宇航员的相关视频。
女孩过完18岁生日,影响还在持续。举个例子,她可能被引导至一位科学家的网页。除此之外,数据库里还可能有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表和私密对话。这些对于他们将来的选择、消费、生活方式等都有一定影响。即便是“润物细无声”,也同样左右孩子的去向,限制他们的自由发展。
“虽说洋娃娃也可能有好的一面——如帮助孩子更快地学会乘法表,但我更多地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且很是担心。我怕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只听得进自己想听的,或者把自己想得太完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神经成瘾性疾病委员会成员玛丽莎·罗伯特在罗马参加物联网研讨会时评论道,“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慢慢长大,幻想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和现实的碰撞越来越激烈,稍有不慎,这些青年人便沉沦于毒品和酒精,无法自拔。另外,个人隐私的暴露就不必赘述了。这些都是我们低估了的风险。”
和联网的其他物件一样,洋娃娃也可能遭受黑客攻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洋娃娃可能被送到一位大公司总裁或部长的女儿手里,黑客随便就能将芭比娃娃变成窃听器,即使把开关关掉也一样运作。如此一来,洋娃娃变身发射器,将私密的谈话一字不差地传送至墙外。又或者,黑客通过控制芭比娃娃的语音来吓唬孩子:“你妈妈被外星人绑架了”,“唐老鸭准备攻击这座城市”,“他们将从你住的这栋楼开始屠杀居民”……
洋娃娃一般只联网而没做保护,黑客侵入以后,许多信息很可能被复制、销毁,甚或转移至暗黑网络,成为买卖的商品。比如,一个能说话的玩具会问:“妈妈身体怎么样?”结果发现她患有乳腺癌。尽管这位女士不愿将之公诸于众,但还是有人得到了这个信息,而且其他人还可能因此攻击别的数据库,进一步获取她的诊疗卡。这位母亲身患癌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个有用的信息,他们也许无需正当理由就将她拒之门外;或者,刚进行完面试的经理可能因此而不录用这位女士;又或者,商场的管理人员会因此而匆匆将她解雇。
既没有女儿,也不会买会说话的玩具,你就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大错特错!事实上,所有连接Wi-Fi的家用电子产品都有同样的机会与风险。机会指的是,正确编程的智能洋娃娃对自闭症儿童有很大帮助。
风险则有些无处不在了。例如,“智能”冰箱可以自行向超市报告需要购置的食品(如牛奶),并将其加入在线购物车。但是,这些数据也可能会被“黑”,用以攻击办公室或住所的网络。“智能”打印机可以遥控,非常方便,但也容易引发火灾。黑客还能潜入新一代的汽车系统,行驶中控制其收音机、方向盘和制动器——两名美国黑客已做过这项实验,并通过视频记录了整个过程。“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的安全。从定义上讲,软件本来就不安全,”为日本供应电脑主板的一号人物——卢多维科·齐费里在阿斯彭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肯定地回应道,“我们使用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改进生产流程——这也是需要联网的原因,但也引发了隐私的问题——而且真正的价值在于大数据。可风险在于,即便传输信息的方式安全,也不能保证没有其他不可知的收集数据的途径。”
最具风险的,却也最能让人受益——连接要是使用得当,就是高效有利的。比如,将起搏器连接网络,医生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它的运作状况;然而,另一方面,黑客也可以利用漏洞将心脏病患者直接送去见马克思。
世界卫生组织的马里奥·拉维利奥尼教授指出:“如今,保障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下手的话,则既要保证收益,又要做到精准调节。”不过,“隐私”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首尔东国大学材料史教授爱德华·马尼奥尼所言:“在韩国,一张卡片包含了一个人所有的健康记录。但谁也不担心别人偷看,因为韩国人的生活没有太多私密性。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生产力和集体性。和金丝雀一样,要组建强大的群体就得打压弱者。对待跑得慢的同学和生病的同事都是这样——如果有人拖慢了工作进度,那平时感情多好都没用。这些弱者被大伙疏离,甚至遭受他们的欺凌。不然,如果大家都照顾他,整个集体的生产力就会下降,纪律受到冲击,最后影响到整个系统。”或许,美国也和韩国一样,早已走进了规训社会(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手段,又是不断制造知识的手段),毕竟,Hello芭比在纽约的玩具店都卖疯了。
[译自意大利《全景》]
曾几何时,我们的日子懵懂而自由。现如今,一到过年过节,女儿一大早醒来就嚷着要礼物——她的a要求也不高,就是想买个玩具做她的好朋友,陪她玩耍、做作业。轻易满足抑或啰嗦说教?这是大人们面临的两难抉择。可是,我们要烦的远不止这些:假期要去哪,选票要投谁,车子买哪款,件件都是家庭大事。经历过战争与革命的年代,我们自以为或多或少地拥有着民主与自由的权利,可从未警觉过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准确地说,这种变化是由“物联网”所催生的。
现在,物件就像人一样,与万事万物都有着联系。它们帮我们做决定,而且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能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更好地阐述与理解,我们以两个能说话的玩具——芭比娃娃和凯莉娃娃为例。这些会讲话、能思考的洋娃娃或扰乱了人们的生活,或塑造了孩子和家长的部分人格。她们向前的脚步并未停止:现在,洋娃娃已经成为美国女孩最想要的圣诞礼物。我们都知道,iPhone的Siri与使用者互动,俨然就是一位免费的小秘书。而在洋娃娃的肚子里,也有个类似的软件。二者只有一个区别:洋娃娃不仅可以应答,还能提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芭比娃娃问。女孩回答:“科学家。”芭比又说:“我一直都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呢。”应答十分专业化。
洋娃娃与孩子的对话、家长和孩子的资料都会通过APP(应用程序)注册、上传至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数据库。现在,有着科学家理想的女孩儿可能只求父母养只宠物狗,或者让爸妈带她去天文台和动物园。不过,几年以后,到选高中的时候,这些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比如说,脸书(FACEBOOK)和谷歌(GOOGLE)要是和智能玩具制造商共享数据,则可以在社交网站的首页或搜索引擎的结果页上呈现某个科学高职,或者适时推广博茨瓦纳的野生动物园(父母则只能乖乖地给赞助商交费),又或者在收费视频服务网站Netflix上出售、订阅、推荐宇航员的相关视频。
女孩过完18岁生日,影响还在持续。举个例子,她可能被引导至一位科学家的网页。除此之外,数据库里还可能有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表和私密对话。这些对于他们将来的选择、消费、生活方式等都有一定影响。即便是“润物细无声”,也同样左右孩子的去向,限制他们的自由发展。
“虽说洋娃娃也可能有好的一面——如帮助孩子更快地学会乘法表,但我更多地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且很是担心。我怕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只听得进自己想听的,或者把自己想得太完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神经成瘾性疾病委员会成员玛丽莎·罗伯特在罗马参加物联网研讨会时评论道,“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慢慢长大,幻想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和现实的碰撞越来越激烈,稍有不慎,这些青年人便沉沦于毒品和酒精,无法自拔。另外,个人隐私的暴露就不必赘述了。这些都是我们低估了的风险。”
和联网的其他物件一样,洋娃娃也可能遭受黑客攻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洋娃娃可能被送到一位大公司总裁或部长的女儿手里,黑客随便就能将芭比娃娃变成窃听器,即使把开关关掉也一样运作。如此一来,洋娃娃变身发射器,将私密的谈话一字不差地传送至墙外。又或者,黑客通过控制芭比娃娃的语音来吓唬孩子:“你妈妈被外星人绑架了”,“唐老鸭准备攻击这座城市”,“他们将从你住的这栋楼开始屠杀居民”……
洋娃娃一般只联网而没做保护,黑客侵入以后,许多信息很可能被复制、销毁,甚或转移至暗黑网络,成为买卖的商品。比如,一个能说话的玩具会问:“妈妈身体怎么样?”结果发现她患有乳腺癌。尽管这位女士不愿将之公诸于众,但还是有人得到了这个信息,而且其他人还可能因此攻击别的数据库,进一步获取她的诊疗卡。这位母亲身患癌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个有用的信息,他们也许无需正当理由就将她拒之门外;或者,刚进行完面试的经理可能因此而不录用这位女士;又或者,商场的管理人员会因此而匆匆将她解雇。
既没有女儿,也不会买会说话的玩具,你就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大错特错!事实上,所有连接Wi-Fi的家用电子产品都有同样的机会与风险。机会指的是,正确编程的智能洋娃娃对自闭症儿童有很大帮助。
风险则有些无处不在了。例如,“智能”冰箱可以自行向超市报告需要购置的食品(如牛奶),并将其加入在线购物车。但是,这些数据也可能会被“黑”,用以攻击办公室或住所的网络。“智能”打印机可以遥控,非常方便,但也容易引发火灾。黑客还能潜入新一代的汽车系统,行驶中控制其收音机、方向盘和制动器——两名美国黑客已做过这项实验,并通过视频记录了整个过程。“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的安全。从定义上讲,软件本来就不安全,”为日本供应电脑主板的一号人物——卢多维科·齐费里在阿斯彭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肯定地回应道,“我们使用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改进生产流程——这也是需要联网的原因,但也引发了隐私的问题——而且真正的价值在于大数据。可风险在于,即便传输信息的方式安全,也不能保证没有其他不可知的收集数据的途径。”
最具风险的,却也最能让人受益——连接要是使用得当,就是高效有利的。比如,将起搏器连接网络,医生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它的运作状况;然而,另一方面,黑客也可以利用漏洞将心脏病患者直接送去见马克思。
世界卫生组织的马里奥·拉维利奥尼教授指出:“如今,保障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下手的话,则既要保证收益,又要做到精准调节。”不过,“隐私”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首尔东国大学材料史教授爱德华·马尼奥尼所言:“在韩国,一张卡片包含了一个人所有的健康记录。但谁也不担心别人偷看,因为韩国人的生活没有太多私密性。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生产力和集体性。和金丝雀一样,要组建强大的群体就得打压弱者。对待跑得慢的同学和生病的同事都是这样——如果有人拖慢了工作进度,那平时感情多好都没用。这些弱者被大伙疏离,甚至遭受他们的欺凌。不然,如果大家都照顾他,整个集体的生产力就会下降,纪律受到冲击,最后影响到整个系统。”或许,美国也和韩国一样,早已走进了规训社会(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手段,又是不断制造知识的手段),毕竟,Hello芭比在纽约的玩具店都卖疯了。
[译自意大利《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