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双心病”,即心理心脏病。以往医生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它主要和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神经官能症已经不能涵盖功能性心脏病的所有范畴,因此,目前这种疾病被称为心理心脏病,又称“双心病”。
“雙心痛”有哪些种类
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患者没有患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其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其也存在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症状还是诊断,心理问题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通常以“双心病”来命名。
心理问题为何会引起心脏病症状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紧张、着急、焦虑或恐惧时,神经系统的交感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就会释放更多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造成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若患者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交感神经系统处于过剧和持久的神经功能改变,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器质性变化。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参与冠心病的诱发或促发机制,紧张焦虑的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发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急性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
哪些人群易患“双心病”
首先,更年期的女性是高发人群。一般在绝经前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心脏症状。然而,有些人在这个时间过渡不好,慢慢地就真的由心病变成了真正的心脏病。因为内环境紊乱,激素对整个血管的损伤就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其实,不只是更年期的女性,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也面临类似的情况。50多岁的男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由于工作的压力尚未解除,又没有适当调整,渐渐地,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脏问题。
某些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也容易发生心理心脏病。若长期从事高危作业,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心脏病。
除此之外,本身就存在精神问题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也非常容易患上心理心脏病。抑郁症患者往往体内五羟色胺不足,而这种情况恰恰会引发血管的损害。其次,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不爱活动,干什么都没有精神。然而,常年的久坐、静坐,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心脏病。所以,抑郁症患者很多是因心梗事件死亡的。
心理心脏病的发生也与特定的性格相关。有些人往往爱着急、易敏感、易受伤,或者性格内向,承受很大的压力却不发泄。这些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损害。
“雙心痛”有哪些种类
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患者没有患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其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其也存在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症状还是诊断,心理问题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通常以“双心病”来命名。
心理问题为何会引起心脏病症状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紧张、着急、焦虑或恐惧时,神经系统的交感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就会释放更多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造成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若患者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交感神经系统处于过剧和持久的神经功能改变,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器质性变化。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参与冠心病的诱发或促发机制,紧张焦虑的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发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急性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
哪些人群易患“双心病”
首先,更年期的女性是高发人群。一般在绝经前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心脏症状。然而,有些人在这个时间过渡不好,慢慢地就真的由心病变成了真正的心脏病。因为内环境紊乱,激素对整个血管的损伤就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其实,不只是更年期的女性,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也面临类似的情况。50多岁的男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由于工作的压力尚未解除,又没有适当调整,渐渐地,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脏问题。
某些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也容易发生心理心脏病。若长期从事高危作业,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心脏病。
除此之外,本身就存在精神问题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也非常容易患上心理心脏病。抑郁症患者往往体内五羟色胺不足,而这种情况恰恰会引发血管的损害。其次,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不爱活动,干什么都没有精神。然而,常年的久坐、静坐,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心脏病。所以,抑郁症患者很多是因心梗事件死亡的。
心理心脏病的发生也与特定的性格相关。有些人往往爱着急、易敏感、易受伤,或者性格内向,承受很大的压力却不发泄。这些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