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译语方向中译者认知资源分配研究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眼动法、屏幕记录、回溯报告及问卷调查的多元互证,探究译者在不同译语方向中认知资源分配模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译入过程中平均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均明显小于译出,说明译入占用的认知资源总量小于译出.就翻译阶段而言,译者在译入时启动更多认知资源进行阅读与修改,多呈现出"整体导向型"认知资源分配模式特点;而在译出时分配更多认知资源进行翻译转换,多表现为"局部导向型"认知资源分配模式.结合译入译出的质量发现,"整体导向型"认知资源分配模式更有利于译入任务的完成,而"局部导向型"分配模式是更高效的译出认知机制.本文为揭示不同译语方向中译者认知心理过程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白银时代开始进入俄罗斯读者的视野,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翻译也在这一时期迅速达到高峰.受到白银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俄罗斯对王尔德的译介延续了其强势的文学翻译传统,并和本国的文学发展进程形成颇有意味的同构关系.从译介学角度梳理王尔德在白银时代的传播路线不仅是对其俄罗斯翻译史的回溯,也能从中发现翻译活动与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对世界文学和国际文化交流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认为英汉复杂修饰语表现为"N+CM"(后置)对"CM+N"(前置)对立性语序差别,这并不符合英汉语言的客观事实.英汉CM之间存在"N+CM"对应、优势性质对等关系和"CM+N"对应、劣势性质对等关系.英语的"N+CM"汉译时,应采用"N+CM"译法,同等情况下这可确保译文在句法-语义功能、语用-语篇功能、韵律特征、主观性程度方面最大程度地等值于原文,本文将其称为"'N+CM'对应?最佳功能对等"翻译策略.惯常的"CM+N"语序译法属于翻译语言之误导,其功能对等效果不理想
语言中的否定表达形式是否定思维的外在表征,浸润着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本文分别对英汉否定系统中的主要否定词not和"不",以及no和"没"进行历时追溯对比,发现英汉否定词的初始语义均建基于空间性思维,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英民族的时间性思维逐渐增强,而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却始终保持强势.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共生演变,在否定思维与时空性思维的选择倾向渐趋稳定的过程中,英汉的否定表达形式也逐渐固化.
本文在批评话语理论框架下,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用法波动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为例,对美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历时趋势进行考察,并借此讨论历时话语演变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涉华报道中所关注的涉华话题多样,兼具长期稳定、短期聚焦和阶段性反复的特点,但其反华基调不变;其次,其显著的历时趋势主要是受其国内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此外,用法波动分析对特定话题在特定历时时期的话语演变研究有显著的支撑性,但其具体的话语内部语义
国家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是属于国家"外推"式文学翻译实践,文本生产以及传播与接受均在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中进行和完成.本文将考察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机构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的实践行为,分析其译介特点和译介效果,旨在揭示其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机构译介行为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文献丛书"既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述介绍,也有具体的分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集中体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彭宣维、黄国文主编,杨雪燕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理论构架、核心概念及其相互间联系,并阐明该理论与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解决外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英语标点、泛指词的汉译问题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话语来改进课堂互动效果.
期刊
文本发生学是研究者从作者笔记、记录、便条、短笺、往来信函、批注、计划、方案、草稿、誊清的稿子等繁杂的前文本重建作品写作过程的研究.发生学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路径,同时具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意义.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方法被引入翻译过程研究.本文拟对近60年翻译发生学及其前身文本发生学国内外的发展做一回顾,认为国内翻译界可在译本挖掘角度、组织机构团队化、手稿编目技术规范、数字化建设、手稿鉴定、计算机分析工具、学术刊物创办和举办学术会议诸方面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促进翻译发生学的发展,为翻译学研
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尚有某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中国翻译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其话语生产方式主要仍是"借鸡生蛋",但全方位引进西方理论也导致了某些消极后果,致使我们的话语方式民族特色不够鲜明.为此,我们应更重视借镜传统,从传统中汲取优秀思想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构建更具独立性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生产的某些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尤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比于传统翻译批评,描写性翻译批评追求的是对数据或事实分析过程中的客观和理性呈现,其目标主要是发现翻译作为过程、产品和功能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运作规律.本文在论述传统翻译批评的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了当代翻译批评的描写性和科学性,并对翻译批评的解读和解释性本质进行策略性建构.文章阐明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就是从保守的规定主义走向开放的描写主义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