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如何在传统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凸显新思想、新教法、新学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紧密联系生活——使数学课堂更富有现实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地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把例题中的研究对象变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物等,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具现实性和趣味性,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体验活动——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富有探索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展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中学习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小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和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圆柱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接着,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合作探究,想办法验证猜想。(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等不同的方法)最后让各小组总结交流,介绍本组的好办法。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动手动脑,气氛热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适量信息——使数学问题解决方式更富有开放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现在教材中数学大量是封闭型的题目,方法是唯一的,学生很难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要拘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应该要实现一题多问,一题多补,一题多解,一问多编、一题多改,给学生思维和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宽更广更深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更富有实用性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能力的脱节。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把数学带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设计电视机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小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观察购物情况,学习怎样购物,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实用价值,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紧密联系生活——使数学课堂更富有现实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地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把例题中的研究对象变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物等,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具现实性和趣味性,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体验活动——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富有探索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展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中学习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小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和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圆柱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接着,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合作探究,想办法验证猜想。(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等不同的方法)最后让各小组总结交流,介绍本组的好办法。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动手动脑,气氛热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适量信息——使数学问题解决方式更富有开放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现在教材中数学大量是封闭型的题目,方法是唯一的,学生很难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要拘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应该要实现一题多问,一题多补,一题多解,一问多编、一题多改,给学生思维和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宽更广更深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更富有实用性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能力的脱节。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把数学带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设计电视机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小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观察购物情况,学习怎样购物,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实用价值,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