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视点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太阳光芒普照,滋养万物,指引方向。教育应如阳光,惠及每个学子,给予生命力量。“阳光教育”奠基阳光人生,是北京市日坛中学笃定的教育理想。这是日坛中学对其“阳光教育”理念的解读。把教育比作阳光,不是形式上的比较,而是哲学上的回归。现代制度化的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政治教化和国家治理的工具,而究其本源,教育的哲学本质则是对人的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教育从一个生命的生存开始关怀,进而关怀其幸福的成长、健康的生活,以及智慧的工作、成功的分享。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专业场所,学校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教育者是否能从终极关怀角度思考教育,关系学生一生发展。日坛中学与中国古代的皇家祭日之坛毗邻,并借之名而命名,既求其名,更敬其道,秉承阳光的奉献精神,及其对生命万物的终极关怀之理,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践行,逐步形成了学校“阳光教育”的办学品牌。
教育要给人以终极关怀是基于教育哲学的回归
教育要给人以怎样的关怀,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哲学价值的认知与选择。当教育者选择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会关注被教育者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收获;当选择了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就会关注被教育者政治的认同和价值观的顺应;当选择了教育的经济性价值,就会强化教育的效率,追求人力资源对经济贡献的最大化……
回归教育哲学的本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其他价值都是在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发展后达到的间接价值。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教育哲学中提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教育价值区分。所谓内在价值主要是指一个事物本身的意义而言;所谓工具价值,就是指事物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起的作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比较重视工具性价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则主要强调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根据人的价值分类结构,“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那么,“教育的元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元价值发展的价值,也就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元价值所在。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性的关怀,对人的生命发展性的关怀。这种关怀如阳光般不求索取,这种关怀是对生命发展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怀。“阳光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生命关怀。
课程是学校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教育载体
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新中国教育从提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性价值。很多教育思想家都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在创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时候,也提出了促进人“身、心、智”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课程体系上构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个体发展和认知水平,关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日坛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既张扬个性,又强调合作;既广博见闻,又培养能力;既成熟心智,又锤炼品格,在发展的历程中,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为未来的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阳光课程”体系。在三级课程的整合中,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奠定学生学业基础和基本能力为重心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不同群体、以发展学生特长为重心的“特色发展课程”、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心的“创新研究课程”。学校构建了“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五”指“基础核心课程中”的五个分类,在基础核心课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的幸福课,学生跟随教师客观认识自我,了解拥有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并通过测量知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初步进行发展方向的规划;每月的“影子日记”,学生记录自己进行职业体验与访谈的心得,了解社会,也了解专业和职业对人的要求,进行规划的再修订;每月的社会大讲堂,学生“阅读”家长、学长们的“人书”,身边人及同龄人的成长史、奋斗史,总能给人别样的启迪;每两月一次的学业规划修订,让学生越来越明确自己追求阳光人生的方向,在学业发展上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这种内驱力的激发,应该是阳光心理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也是其他核心课程质量的最大保障。“四”指“特色发展课程”中的四个分类:校本项目课程、校本研学课程、行者无疆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以发展学生特长为重心。“三”指“创新研究课程”中的三个分类:高端培优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和金鹏翱翔课程,主要是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心。“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为了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日坛中学课程体系核心词是“基础”“特长”“创新”“全体”“个体”。这些核心词充分体现了学校课程设置的价值选择,体现了学校关注所有学生的基础发展,也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服务。
教育给人以终极关怀需要关注人的持续发展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现实,更要关注未来,所谓终极关怀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需要教育者立足当下,进而关注人的未来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形成和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知识爆炸时代,教育的任务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人持续学习的能力。教育不仅是学校及学生时代的事情,而且成为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拓展了教育价值,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的教育性价值。日坛中学“阳光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业学习,更关注其一生的幸福成长。学校在基础核心课程中,设置了每周一次的幸福课、每月的“影子日记”、每月的社会大讲堂、每两月一次的学业规划修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动力,体现了学校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正如日坛中学校长所说:人生道路漫长多艰,一路坦途可遇不可求。日坛惟愿给每个学子以阳光般的生命滋养,引领他们发现人生的方向,打造成长的通途,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抱幸福的人生,让太阳的光芒不断弥散、衍生……
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在其1912年撰写的《对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尤其强调,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世界观教育,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这些论述都体现了教育的终极关怀之思想。1999年,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日坛中学“阳光教育”理念与实践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范例之一。
编辑 王雪莉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太阳光芒普照,滋养万物,指引方向。教育应如阳光,惠及每个学子,给予生命力量。“阳光教育”奠基阳光人生,是北京市日坛中学笃定的教育理想。这是日坛中学对其“阳光教育”理念的解读。把教育比作阳光,不是形式上的比较,而是哲学上的回归。现代制度化的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政治教化和国家治理的工具,而究其本源,教育的哲学本质则是对人的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教育从一个生命的生存开始关怀,进而关怀其幸福的成长、健康的生活,以及智慧的工作、成功的分享。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专业场所,学校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教育者是否能从终极关怀角度思考教育,关系学生一生发展。日坛中学与中国古代的皇家祭日之坛毗邻,并借之名而命名,既求其名,更敬其道,秉承阳光的奉献精神,及其对生命万物的终极关怀之理,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践行,逐步形成了学校“阳光教育”的办学品牌。
教育要给人以终极关怀是基于教育哲学的回归
教育要给人以怎样的关怀,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哲学价值的认知与选择。当教育者选择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会关注被教育者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收获;当选择了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就会关注被教育者政治的认同和价值观的顺应;当选择了教育的经济性价值,就会强化教育的效率,追求人力资源对经济贡献的最大化……
回归教育哲学的本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其他价值都是在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发展后达到的间接价值。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教育哲学中提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教育价值区分。所谓内在价值主要是指一个事物本身的意义而言;所谓工具价值,就是指事物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起的作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比较重视工具性价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则主要强调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根据人的价值分类结构,“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那么,“教育的元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元价值发展的价值,也就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元价值所在。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性的关怀,对人的生命发展性的关怀。这种关怀如阳光般不求索取,这种关怀是对生命发展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怀。“阳光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生命关怀。
课程是学校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教育载体
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新中国教育从提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性价值。很多教育思想家都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在创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时候,也提出了促进人“身、心、智”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课程体系上构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个体发展和认知水平,关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日坛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既张扬个性,又强调合作;既广博见闻,又培养能力;既成熟心智,又锤炼品格,在发展的历程中,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为未来的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阳光课程”体系。在三级课程的整合中,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奠定学生学业基础和基本能力为重心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不同群体、以发展学生特长为重心的“特色发展课程”、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心的“创新研究课程”。学校构建了“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五”指“基础核心课程中”的五个分类,在基础核心课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的幸福课,学生跟随教师客观认识自我,了解拥有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并通过测量知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初步进行发展方向的规划;每月的“影子日记”,学生记录自己进行职业体验与访谈的心得,了解社会,也了解专业和职业对人的要求,进行规划的再修订;每月的社会大讲堂,学生“阅读”家长、学长们的“人书”,身边人及同龄人的成长史、奋斗史,总能给人别样的启迪;每两月一次的学业规划修订,让学生越来越明确自己追求阳光人生的方向,在学业发展上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这种内驱力的激发,应该是阳光心理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也是其他核心课程质量的最大保障。“四”指“特色发展课程”中的四个分类:校本项目课程、校本研学课程、行者无疆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以发展学生特长为重心。“三”指“创新研究课程”中的三个分类:高端培优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和金鹏翱翔课程,主要是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心。“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为了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日坛中学课程体系核心词是“基础”“特长”“创新”“全体”“个体”。这些核心词充分体现了学校课程设置的价值选择,体现了学校关注所有学生的基础发展,也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服务。
教育给人以终极关怀需要关注人的持续发展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现实,更要关注未来,所谓终极关怀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需要教育者立足当下,进而关注人的未来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形成和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知识爆炸时代,教育的任务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人持续学习的能力。教育不仅是学校及学生时代的事情,而且成为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拓展了教育价值,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的教育性价值。日坛中学“阳光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业学习,更关注其一生的幸福成长。学校在基础核心课程中,设置了每周一次的幸福课、每月的“影子日记”、每月的社会大讲堂、每两月一次的学业规划修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动力,体现了学校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正如日坛中学校长所说:人生道路漫长多艰,一路坦途可遇不可求。日坛惟愿给每个学子以阳光般的生命滋养,引领他们发现人生的方向,打造成长的通途,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抱幸福的人生,让太阳的光芒不断弥散、衍生……
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在其1912年撰写的《对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尤其强调,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世界观教育,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这些论述都体现了教育的终极关怀之思想。1999年,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日坛中学“阳光教育”理念与实践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范例之一。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