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高考试卷的赋分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得作文者得语文”,也就是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作文教学仍然是耗时多,见效少。微写作相对于800字的高考作文来说,它短小、灵活、随性、易操作。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也许,微时代本身就需要微写作的能力。 其实,古人就很重视微写作,也曾从微写作中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高考试卷的赋分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得作文者得语文”,也就是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作文教学仍然是耗时多,见效少。微写作相对于800字的高考作文来说,它短小、灵活、随性、易操作。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也许,微时代本身就需要微写作的能力。
其实,古人就很重视微写作,也曾从微写作中获益良多。诗鬼李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这些被称之为“鬼仙之辞”的诗文是怎样来的呢?“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即使他母亲生气地骂“是儿要呕心乃已耳!”他仍乐此不疲。微写作的魅力可见一斑,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毋庸置疑。
近几年,我承担的都是高三语文教学,在作文这一块,我们非常强调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理,除了规定要看的书籍、报刊、篇目等,还随时随地做一些摘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学生却把它看成一种负担,敷衍了事,也有学生认真地去做积累,却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状况,在实际操作中,我较多地采用微写作这种形式,激发高三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兴趣,使他们能灵活运用素材,同时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一、微言微语以“趣”激写
大凡人之常情,有兴趣,才会爱,也才易做好。如果把800字的作文比喻为长着一副严肃的脸孔的长者,微作文就是娇俏可爱的少女,让人一见倾心。
记得有一次要求学生选一个“热词”或“热句”写300字左右的随笔,因为有选择权,他们的兴趣很高,往往选心有所动,已触动内心情感的词和句子。有同学选“怼”如《东怼怼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新高考的逐步推进,新教材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统编新教材中,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高中古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而且,近年中高考语文试卷也高度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宝库中文字的精粹、文章的精妙、文化的精深。 新课程改革呼唤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
摘 要 《沁园春·长沙》既是一首足以彪炳千古的瑰伟之作,也是一首具有崇高美学风范的大美之作。诗人通过精美的艺术构思,描繪出壮美的自然风光,歌颂了大美的青春理想,使这首词呈现出豪迈大气、开阔雄健、俊逸奔放的壮美特征,具有饱满而丰沛的审美内涵。这是一首自然美与青春美的壮歌,是青少年美育的极佳范本。 关键词 自然美;青春美;理想美;《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足以彪炳千古的瑰伟之
欧拉(Leoard Euler,1707~1783)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他的父亲对数学颇有研究,是欧拉的第一个数学教师。欧拉从19岁起开始写作,直到76岁。欧拉不仅对高深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造诣极高,而且对代数应用题也很重视,他认为这些古老的问题在数学发展史中起着重大作用,他并不认为解这类初等数学问题是有损尊严的事。因此他在他的名著《代数基础》中就搜集了很多生活
摘 要 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做法是以作者呈现出的“应该这么写”作为逻辑起点。而本文旨在以小说《孔乙己》为例,尝试以分析“不应该那么写”的原因作为逻辑起点,从而探寻一条小说阅读教学的别样路径,即“逆向探寻法”。 关键词 小说阅读;《孔乙己》;逆向探寻 “文本是有意义的语句的序列,它们传达信息表达共同的主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1]作为“有意义的语句序列”的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写作教学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写作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写作知识上,也有的课主要是作文范文的阅读分析,或是有写但却停留于浅层次思考与表达。写作课上学生没有写,教师没有在学生写时给予指导提升,学生自然就不会写。叶圣陶提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写作教学即是组织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在写的深度实践中体验并生成写作技能。本文以写作公开课“写好记叙文中的‘转’”为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 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 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 先生已仙
一 众所周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佳作。人教版将它编列在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其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事件本身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还因为报道对于事件的历史含蕴的深入挖掘所酿就的意味深醇。这种意味如暗香浮动,幽韵满纸。教参编者闻香辨色,说它有“厚重感”“历史的纵深感”,说它是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最别致
《湘夫人》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賞》,属于自主赏析篇目,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自主翻译诗歌,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在自主翻译环节,学生对“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提出疑问:网怎么挂在树上呢?我没有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把问题反抛给他们:是啊,你是怎么想的呢?在我的搁置、等待、启发与期盼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 生1:湘君看到鸟儿在水草里成双成对,想到
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自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以来,很受人们喜爱,曾先后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但就是这样一篇很受欢迎的文本,对其主旨的解读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那么,如何才能对《台阶》进行较为合理较为恰当的有边界的教学性解读呢? 我们以为,首先得明确《台阶》是一篇小说,不是散文。小说主要“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
囿于应试,高中语文教学总难免模式化,而要摆脱模式化,最重要的出路恐怕在于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因为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他们在面对同样的设计时总有可能表现出异于他人的想法,于是课堂也就有了多样性。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对《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分析与设计。 一、先景,建表象 词者,诗之别体也,句数、字数、平仄等,皆有严格之规定,因此词之用语,必定会求言简而意蕴深厚之境。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