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目前饭店存在人才流失严重、人力和人才资源双向供求不平衡、员工职业认同感差、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饭店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运用激励理论,通过建立情感激励机制、内部提升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具体措施来实现饭店企业经营绩效提升。
关键词:激励理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一、激励理论的溯源和发展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激励理论是指处理需要、动机和行为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也是行为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的终极目的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既定的组织管理目标前进。公认的激励理论的鼻祖之一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鼎盛期。在此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提出了由目标难度、目标的可接受性等几个主要因素构成的“目标设置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众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从现代管理的实践出发,在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付出了大量精力,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分支理论,推动了激励理论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这些理论根据形成时间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四大类型。进入21世纪后,激励理论逐步形成了自我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发员工动机,使之产生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
二、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现状
基于饭店人力资源具有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轻、员工流动性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具体特点,我国的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忠诚度较低,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饭店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合理的人才流动率是保证企业拥有活力、健康成长的基础。然而,从饭店行业的实际来看,大多数饭店员工的流失率达到了30%以上,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高达45%,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饭店业公认的难题。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一是会使企业在选拔、招聘、培训新员工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增加;二是频繁的工作交接、留守员工超负荷承担工作、社会公众的负面声音等因素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各种混乱。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双向供求不平衡
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劳动强度大、人才供给不平衡等原因,饭店业呈现出高端岗位供不应求、中低端岗位供过于求的结构性人力资源不平衡。中低端岗位因为技术门槛低、文化素质要求低,能够胜任的人员相当多,适合酒店专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城市失业人员等多种群体,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而高端岗位恰恰相反,由于社会对饭店业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导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缺少足够的专人人才队伍,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对饭店高端人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功利化的用人导向导致员工没有职业认同感
目前,我国饭店经营者在用工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导向,认为请你来就是要提供劳务,把经营业绩给搞上去,什么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统统都是不必要。久而久之,就会让那些希望需求进一步发展员工感到悲观失落、前途无望、干劲不足,进而导致职业认同感差,工作热情不高。这也成为导致饭店业人才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三、激励理论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一)建立人性化的情感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领导者对下属给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生气。时刻关心员工,加以感情投资,让员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员工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并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企业身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留住高层管理人才
内部提升机制留住高层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若没有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员工便无法感知到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饭店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员工来接受培训和提高工作技能。更为甚者,会造成许多高层次人员的流失,从而造成内部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提拔工作绩效高内部员工,不仅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更能为高层岗位补充人才。
(三)建立沟通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提高员工职业认同感
不论是传达信息,还是表扬或批评,沟通都很重要的因素。在组织内部作到言论公开、信息透明、管理者与员工能平等沟通、对等交流、鼓励员工对组织的发展提出想法和建议。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使组织内部产生普遍的尊重与信任,激发组织活力。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组织身上,形成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
参考文献:
[1] 姚秋明. 激励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5) :56-57.
[2] 陈天祥, 王国颖. 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激励理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一、激励理论的溯源和发展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激励理论是指处理需要、动机和行为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也是行为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的终极目的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既定的组织管理目标前进。公认的激励理论的鼻祖之一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鼎盛期。在此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提出了由目标难度、目标的可接受性等几个主要因素构成的“目标设置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众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从现代管理的实践出发,在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付出了大量精力,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分支理论,推动了激励理论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这些理论根据形成时间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四大类型。进入21世纪后,激励理论逐步形成了自我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发员工动机,使之产生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
二、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现状
基于饭店人力资源具有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轻、员工流动性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具体特点,我国的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忠诚度较低,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饭店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合理的人才流动率是保证企业拥有活力、健康成长的基础。然而,从饭店行业的实际来看,大多数饭店员工的流失率达到了30%以上,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高达45%,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饭店业公认的难题。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一是会使企业在选拔、招聘、培训新员工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增加;二是频繁的工作交接、留守员工超负荷承担工作、社会公众的负面声音等因素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各种混乱。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双向供求不平衡
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劳动强度大、人才供给不平衡等原因,饭店业呈现出高端岗位供不应求、中低端岗位供过于求的结构性人力资源不平衡。中低端岗位因为技术门槛低、文化素质要求低,能够胜任的人员相当多,适合酒店专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城市失业人员等多种群体,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而高端岗位恰恰相反,由于社会对饭店业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导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缺少足够的专人人才队伍,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对饭店高端人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功利化的用人导向导致员工没有职业认同感
目前,我国饭店经营者在用工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导向,认为请你来就是要提供劳务,把经营业绩给搞上去,什么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统统都是不必要。久而久之,就会让那些希望需求进一步发展员工感到悲观失落、前途无望、干劲不足,进而导致职业认同感差,工作热情不高。这也成为导致饭店业人才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三、激励理论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一)建立人性化的情感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领导者对下属给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生气。时刻关心员工,加以感情投资,让员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员工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并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企业身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留住高层管理人才
内部提升机制留住高层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若没有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员工便无法感知到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饭店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员工来接受培训和提高工作技能。更为甚者,会造成许多高层次人员的流失,从而造成内部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提拔工作绩效高内部员工,不仅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更能为高层岗位补充人才。
(三)建立沟通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提高员工职业认同感
不论是传达信息,还是表扬或批评,沟通都很重要的因素。在组织内部作到言论公开、信息透明、管理者与员工能平等沟通、对等交流、鼓励员工对组织的发展提出想法和建议。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使组织内部产生普遍的尊重与信任,激发组织活力。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组织身上,形成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
参考文献:
[1] 姚秋明. 激励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5) :56-57.
[2] 陈天祥, 王国颖. 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