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装帧的发展及所代表的意义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qlo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长久以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读书籍是一种好的习惯,但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为何我们会一眼看中一本我们不曾熟知的书便在好奇心驱使下把它取下来阅读?吸引我们的无非是它的装帧别具一格。图书是一种文化产品,滋补我们的内心,图书装帧的发展、风格和其所代表的意义,采取何种的装帧方式和设计类型才能更好地匹配一本书,这些是需要慢慢学习积累的,我愿意分享一下我对图书装帧的小小探究。
  关键词:图书装帧 风格 类型 实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56-0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装帧以最直观的方式给人们留下对图书的初始印象,因此有特色的图书装帧让我们一眼看中并耐心品读。毫无特色的书籍装帧就无法向我们传递书籍所要表现的意义,因为其没有特色,我们根本不会关注它。接下来我会浅谈一下图书装帧的基本概念、发展风格、装帧方式、设计类型和图书装帧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一、图书装帧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图书装帧设计其实就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书籍的造型设计包括选择纸张的大小、封面材料的质地、确定开本、图片的插入以及字体的大小颜色、字形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图书装帧设计实际上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是设计的三大主题或者说是三大要素无非就是封面、扉页和插图。
  二、中国图书装帧的发展风格分析
  简单为大家介绍古代、近现代图书装帧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代图书装帧的风格分析
  由于政治方面的推动、文化的影响、经济的制约,导致图书装帧的产生、发展和所采取的形式大不相同。对古代图书装帧的发展风格用三个词语概括的话就是:别致性,统一性,便携性。首先,甲骨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字的伊始,其价值体现和文化厚重感不言而喻。所以甲骨文具有一定的别致性,是属于我们炎黄子孙专属的别致;其次,当卷装面世的时候,历史的发展也获得了统一性,文字的演变亦是如此;最后,由起初的龟甲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的包装到简策、卷轴、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图书装帧包装的发展也是政治、经济等发展的一种反映,因此可以用便攜性来对古代图书装帧发展到近现代阶段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二)中国近代图书装帧的风格分析
  随着西方印刷术的传播与产生影响,西方的工业化印刷逐渐代替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因此在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产生了起初的装订工艺,同时衍生出精装本和平装本。
  书籍是传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的载体,在我国的近现代,图书装帧的发展离不开两次革命性的历史进程,它的明显变化以及发展主要存在于两个时期,一个是五四运动,另一个则是抗日战争时期,它们为近年数码时代的图书设计技术的革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图书装帧的设计类型
  图书装帧的设计类型是根据图书内容本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就像人们穿衣服那样,要整体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美观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图书装帧要符合受众读者的基本审美需求,图文相符的装帧设计,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好的图书装帧设计就像是我们对一个衣着得体的人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一样,使我们萌生浓厚的兴趣。
  文艺类:文艺类的读物包括小说、文学、传记、艺术、摄影、动漫等。文艺类的书籍要想让受众一眼就钟情,图书装帧至关重要。每次我在购买图书的时候吸引我的除了书名便就是插图和色彩的运用了。
  生活类:说到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谓的生活的圈子,对生活有不同的追求,因此对生活类的书籍的划分可以由年龄段来细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生活的追求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生活类的图书装帧的核心是抓住受众的需求。
  社科类:社科是社会科学的简称,它的任务就是研究阐述不同的社会生活现象和发展的规律。社科类的图书装帧不像文艺类那样别致,社科类的图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图书本身的传递以及运用设计的载体。它不需要太繁琐的插画和文字,只需要设计师恰当准确地告诉读者这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就够了。
  教育类:此类图书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有的放矢言简意赅,只有简洁明确的设计才能够让读者更好地选择它、运用它。
  四、图书装帧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一)书籍的整体性
  图书装帧的整体性是强调把图书设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就是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如封面、护封、扉页、版面、目录、字体甚至纸质的原材料手感上等都与美学相同步。在西方,设计的整体性在精装与平装读物上也很是流行。
  有了整体构思,书的设计风格在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蓝图。但实现这个整体构思的时候,需要有力的设计手段。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设计者要统揽全局,图形的构成,色彩处理,大小、繁简、疏密、间隔、虚实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一维与二维版面设计是需要结合三维的立体造型的设计、材质感的设计和印刷工艺来进行的,优秀的设计者还会引导读者融入与书籍的互动中。以上说的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也就是说把书籍设计当作盖房子,而里面的各种元素是构建房屋必不可少的材料。
  (二)视觉的冲击性
  读者对书籍的瞬间认同从侧面揭示了这本书的命运,视觉的冲击性可以直接让我们在脑海中对书籍产生一定的印象。视觉冲击就是运用视觉艺术,使观看者的视觉感官感受到强烈的色差与不同,从而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表现是借助造型、颜色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直击我们的视网膜,从而达到影响我们的视觉感官这一效果。
  (三)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的传递,需要借助书籍这个载体。我们都知道,尽管生活在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异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途径之一便是书籍,阅读可以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有心灵相通的认可和默契,会逐渐产生相同或者类似的认识理论体系。这种共通性使不同的语言中出现许多语义相似的表达法,而且语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虽然阅读者母语不同,但经过译者翻译过后,读者就可以与作者的灵魂对话,或者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需要书籍这个桥梁进行的。
  五、结语
  图书装帧,让我明白了什么事情都不是简单的构成,要做好一个设计以及做好图书装帧,并不是有了思路之后会用软件就可以了。它与设计经验的积累、色彩的运用、文字造型的设计密切相关,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固定下来,让我们在看到设计时出现联想,增强产品的认同感。我也明白了要做好设计的基础就是必须对造型、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要多收集资料,需要结合现实文化背景,不能凭空去想象,要注意积累。
  参考文献:
  [1]陈兆祥.少儿读物的封面设计[J].美术,1981(8):108-111.
  [2]张玲.浅谈书籍装之封面设计[J].读与写,2010(10):92-94.
  [3]王璐.论书籍装帧艺术的色彩传达[J].编辑之友,2010(7):97-98.
  [4]张晓川.浅谈书籍设计中的封面的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J].美术大观,2007(9):108.
  [5]常新.少儿读物版式设计的形式感规则[J].美术大观,2010(1):119.
  [6]李砚祖.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5:101-112,172-178.
  [7]Carolyn.Visual elements [M].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1987:124-125.
  [8]吕敬人.书籍设计/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04-119.
  [9]黄彬.现代图书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健
其他文献
期刊
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思维过程应该是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成果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各行各业的迅速成长,还推动了消费模式的变革。在当下,“花明天的钱”这种提前消费已经非常普遍。普通的提前消费对自身的经济并无太大的影响,往往会被默认为消费方式。但是面对大宗商品而言,消费决策十分重要。近年来,受到政治、经济以及供需关系多方面因素影响,商品房房价居高不下。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婚配、子女教育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房产的支撑,而自己又没有太多的经济储备,所以按揭贷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体的社会化和普及化,使得当代学生在观念和思维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除了有传统的强烈进取心、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外,往往对同一事物会产生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现行高中阶段实行的大班制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教学内容既多又难,教学目标单一,而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学校又缺乏师资进行小班化分类教学;结果造成好
山东青岛市建委罗明文主任、王建祥副主任等有关人士近日建议,尽快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库,并推行开发项目招投标制度,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行政审批环节过多、竞争环境不
期刊
摘要: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挑战。在网络舆论环境下,员工的负面情绪被放大,“非正式组织”成员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极大的威胁着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剖析网络舆论环境下“非正式组织”所呈现的特点,找到其与集体产生冲突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网络舆论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如何了解预期的学习效果是否产生?如何对教学过程一定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反馈性信息?我
校风,是指校园的风气.一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一种优良风气的形成更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因此,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